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世安美學獎

2007 世安美學獎 評審觀點

今年 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美學論文獎>:林于、陳瑞文,龔卓軍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類>:林宏璋,袁廣鳴,顧世勇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類>:吳珮慈,孫松榮,黃建宏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類>:古名伸,陳偉誠,劉守曜

----------------------------------------------------------

 世安美學論文獎評審觀點

林于│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專任助理教授

<論文類整體總評>
本屆總共有八篇論文參選,雖然篇數不多,但是水準其實不錯。題目從作品論、美學問題探 討到創作報告,幾乎涵蓋了大部分的美學研究類型。大多數的撰文者都能直接面對原典,以 第一手文獻作為研究資料,從此次論文獎當中可以窺探出當前台灣美學研究的水準以及方向。

<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李智偉 - 隱伏又閃爍的“and”世界:康丁斯基複數表達之初探
在此次得獎的兩個作品當中,「隱伏又閃爍的and世界:康丁斯基複數表達之初探」從德勒茲 「塊莖」的概念當中推演出他獨自「and」的用語,並藉助梅洛龐蒂「間接語言」概念說明, 企圖捕捉康丁斯基抽象藝術當中的「複數表達」。論者在現象學的觀照當中逼近康丁斯基藝 術的核心,論述層次分明,是一篇具有原創性的論文。

白婷尹 - 班雅明美學在台灣
「班雅明美學在台灣」檢討90年代台灣對於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引介,檢 證90年代的台灣是在何種文化社會框架,以及思想背景當中受容理解班雅明的美學思想。論 文首先對於班雅明美學當中「靈光」的概念以及科技美學觀進行仔細的闡述,之後以此作為 基礎,在徹底的資料爬梳當中,與台灣對於班雅明思想的詮釋進行比對分析,企圖解釋90年 代台灣「班雅明熱潮」現象,本論文的著眼點具有特殊之處。

.............................................................................................

陳瑞文│ 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李智偉 - 隱伏又閃爍的“and”世界:康丁斯基複數表達之初探
雖然論述的是康丁斯基的繪畫,但論文明顯意圖將之比為歐洲前衛藝術的發生原因,以及前 衛作品的活力根源:“and”世界。“and”世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作者從內在和 外在、精神和物質、同質和異質、前面和後面、身體和世界等等關係,直探一個神秘的、難 以言說的力量之源。論文在這方面有非常優異的表現。

白婷尹 - 班雅明美學在台灣
這是一篇有關班雅明「靈光消逝」論在台灣藝評界引述的起始和使用問題的論文,當中交代 了班雅明思想在歐洲和中文世界翻譯出版狀況,論文的鋪陳交雜在文獻史論和藝術評論兩個 問題上。從文獻史論來看,論文主題相當有原創性,這一點應是出線獲獎的主要原因。但在 台灣藝評與班雅明美學彼此在科技藝術上的所謂「防衛機制」部分,則似乎還有開展的空間。

.............................................................................................

龔卓軍│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專任副教授

<論文類整體總評>
本次美學論文獎8件作品,領域分佈完整,涵蓋了美學理論、 藝術理論涵化史及評論、當代藝 術觀察與評論;就涉及的藝術 類型來說,又包含了劇場、繪畫、媒體藝術、景觀、音樂跨媒 體藝術等等,可以說相當多元;以討論的作品與觀點來看,多 偏向當代美學的思考與實踐書 寫,其中不乏開創性理論詮釋與 在地美學理論涵化史之批判研究,清新可喜。參加競逐的作 品 顯示了一種當代性的、前衛性的、批判性的理論氛圍,值得肯定。

<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李智偉 - 隱伏又閃爍的“and”世界:康丁斯基複數表達之初探
本文由網絡、身體、符號之分析,指向康丁斯基創作中的特異「意義」洞孔表現。如果能用 一個詞彙來形容這篇論文書寫上的精彩之處,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美學的表現主義」。一 方面,這篇論文強調了梅洛龐蒂討論「表現、表達」問題時,由感性要素、身體以至符號間 的存有學差異性,推向美學思考上的表現問題;另一方面,德勒茲的哲學表現主義風格構成 了這篇論文的書寫神髓,使得整篇文章讀來清新有力。最難得的是在表現之餘,作者不忘情 於歷史根據的抉幽發微,故能見人之所未見,洞悉了「and」做為意義洞隙的沉默力量場之奧 秘。

.............................................................................................

林宏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造型類得獎作品評論>

施懿珊 - 過期未來學
先較於此,施懿珊《過期未來史》呈現出擬態的從無用性及無效性反轉文明的荒誕。 以機械結構傳達機具的特性,似乎這些結構都將服從於某種得以被理性掌控的規則而發揮著某種功能(並作為人體、人力的延伸),然而在一旁像是說明的文件及照片中, 卻是擬像的呈現。她以細緻巧妙的手法,反轉對人類「發明」、「使用」,和「馴服」的無政府式的自由行動。

蘇育賢 - 東和五金
蘇育賢的作品《識別型精細觸壓覺》利用電腦繪圖呈現的裝置作品,呈現在有如外科手術間的裝置中,主要仍是其視覺效果及形式的呈現。牙齒及骨骼的圖像安置於三面,有如聖像,展現在一個過度的修辭狀態。?蘇育賢呈現類科學的文件,在他的圖像及裝置手法中以感染力(affectiveness) 作為訴求而呈現,有著經由拜物的方式呈現一種敗物。

吳燦政 - 夜鶯
吳燦政的作品呈現一個擬態的現實, 從此延伸了反諷以科學分析及科技所呈現的藝術意涵的另一層意義 (鄭慧華), 同時也是以「轉進 幻見」的指向著主體本身空缺 (void) 的狀態, 然身體感成為一種浪漫而虛無的情感經驗。

.............................................................................................

袁廣鳴│ 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造型類得獎作品評論>

姚仲涵 - 不明
姚仲涵歷年來致力於聲音及聲音裝置的創作,此次得獎的作品放大9根日光燈管瞬間啟動及關閉的微波聲響,藉由程式使其在作者預先編奏的大架構中亂數呈現,於是「光」成為一種可聽的介質,「聲音」成為一種可視覺化的因素,在台灣聲音藝術發展的領域裡,本件作品難能可貴。

陳萬仁 - 比爾先生的早晨
在陳萬仁歷年的作品中,「旅程」似乎是一個可以貫穿其作品且被閱讀到的一個因素,但他似乎更有興趣的並不在這旅程的過程中,而是「啟航前的狀態」,本次得的獎作品「比爾先生的早晨」幽默地藉由比爾、蓋茲微軟視窗的桌布鋪陳為一真實的背景,在不斷循環影片(Loop)的方式及盡可能的切掉可以指設的可能下,讓觀眾得以體驗一種嶄新又莫名的「啟航狀態」。

.............................................................................................

顧世勇│ 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

<造型類得獎作品評論>

莊榮哲 - 紋人畫
莊榮哲的作品以刺青的手法在自身或他人的身體進行烙痕,刺青圖騰的內容以中國水墨花卉為主,並以中國傳統表框或燈籠框架為形式展演的策略。這種訴諸身體傷害的表達在大陸傷痕行為的表演中並不默生,惟作者在此擦拭去刺青過程的痛楚,徒留最後的結果展出和大陸強調過程的意義有很大的不同。這裡反映出台灣年青世代看待身體的態度,即身體在此只不過是物化的界面;或者說是不折不扣的宣紙或畫布,所有的激情過程在此都被降溫冷卻,緊接著轉化成對自我身體和文化身體之間的辯證想像。

蕭筑方 - 各自
蕭筑芳的作品早期以手繪塗鴉為訴求,形式語言仍存有強烈的身體觸感。近期結合電腦數位掃瞄輸出後再投影描繪,圖像也更傾向平面化,在黝黑的輪廓線中,身體直接的熱感隱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冷卻的數位化身體,圖像內容更像御宅族自我吞噬的呢喃,一種新世代的繪畫語言正在形成。

曾偉豪 - 電‧跡‧繫
曾偉豪的作品以簡單的導電油墨原理,傳達出和觀眾生動的互動關係。作品的「在場性」、「遊戲性」、「隨機性」、「輕鬆性」、「即刻性」反映出新世代的生活態度,這和中生代在追問生命的終極意義及「不在場」的元敘述本質源頭有著根本上的差異。

.............................................................................................

吳珮慈│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音像類整體總評>

音像創作是當代藝術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最能體現主體在觀看形式和言說內涵上永無止盡的求新求變狀態。在2007年世安文教基金會音像藝術贊助的觀摩交流平台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年輕的創作者所展現的才情與天馬行空的創意,也更能觀察到每一年國內影像相關科系的學生在音像藝術創作場域內的微妙變化。

這一屆音像藝術類徵選的18件作品中,就競逐的數量而言,動畫作品仍然佔有相當高的比例,呼應了當前多媒體動畫漸趨穩固的發展趨勢,甚至其中幾件來自於著名設計學院的動畫創作,表現也相當不俗,令人激賞。相對的,紀錄片在今年的數量上則大幅減少,但是技巧或形式新意或有不足,誠意與企圖卻不曾稍減。在劇情片部分,台灣的影像新世代或許受到國片在國際影展曝光率大幅提升、國片復甦景象處處浮現的影響,對於如何說好故事這一項基本功,有著更為強烈的企圖心,視覺敘事的精確性也比以往更為醒目了。

創作,是夢想的實現。但是創作,也是一種時間工程,確實是需要相當長期的累積與沈澱,真正懂得使用聲光影像作為媒介,審視、觀看我們所身處的時代風貌。世安文教基金會的文化與美學志業,獨樹一幟,細水長流一般地持續耕耘已經有七年的時間了,一直以沉靜而堅定的步調參與這龐大的時間的工程,支持、獎勵與贊助年輕學子源源不絕的創作力量,持續關注國內音像類藝術創作的生態。每一次參與世安獎的評審經驗,都是那麼美好,充滿啟發。謹誠摯地期許著,隨著世安美學獎的行進軌跡,台灣的影像新世代的全景概貌能夠更為豐美,充滿挑戰與希望。

<音像類得獎作品評論>

陳逸書 - 擇
人與環境生態的宿命循環主題發展層次井然,簡潔而富於象徵性。

張盈慧 -隧道
敘事結構完整,視覺語言細膩。對於愛與存在的主題有獨到的詮釋。

.............................................................................................

孫松榮│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音像類整體總評>

本屆「音像類」為數18件的參賽作品之類型可分為四大類,依序為劇情類(8件)、紀實類(2件)、動畫類(6件)及實驗類(2件)。這樣的分類可謂是具有其專斷性及相對性意義的,它的產生因為來自各別作品的存有與參照。最明顯不過的例子是兩部分別題為《看看我》與《非物質衍化》的作品,前者雖導源於記錄政體,但卻有意圖地在現實向度中以高度靈巧及幾乎不令人察覺的方式置入了一種虛構性強度;至於後者就作品的屬性而言大可被歸入動畫類,但它的創作意圖卻明顯不同於其他同類的參賽作品,不志在述說故事,而是構築另一座城市符號的音像「意念」。回歸世安藝術創作贊助的原則,這兩件作品連同動畫類中的《擇》,無疑是眾多參賽作品中極富開創性與實驗精神的影音成品,或「暫時」脫逃被歸類的純音像作品。

<音像類得獎作品評論>

陳逸書 - 擇
《擇》在極有限的篇幅內,以豐沛與叫人目不暇給的韻律與節奏進行了一場人類文明的進化史。也許這部動畫作品有其在技術面向上的可被苛責之處,但若將音像歸結至命題或理念的層次,《擇》體現了當代世界的議題性,及創作者對人類及其存有的世界提出了思辨進程。受限於整體性影音構成仍以二元性作為劃分的標準(自然vs文明、原始vs現代、黑色vs白色,等等),新一代的創作者也許可向「另」一種更具開發性甚至不可被準確定義的思想邊界邁進(譬如思考一個介於且無法企及的邊界)。這乃是一個對新世代的影音提問,亦為無限可能的契機。

張盈慧 - 隧道
《隧道》無疑是此次音像類競賽作品中最顯完整與成熟的劇情影片。這除了因為它對材質表現出良好的把握程度以外(平滑的質地與顏色的飽和度),更重要的是整體的敘事絲毫不以文字或對白為主,而回歸至影像,進行「展示」(monstration)。換言之,完全摒棄了當代台灣青年導演透過過度且不適切的話語說明故事的意圖,《隧道》以影音的結構化形式展現了一個介於過去與現在的創傷事件,及一個向未來時空敞開的家族記憶。

.............................................................................................

黃建宏│ 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音像類整體總評>

從今年徵件的作品來看,劇情短片、紀錄片、動畫片與實驗短片的比例相當平均,顯示著各種片類在學院中的發展概略來說是均衡的;而且各類別的較優作品在技術上與內容上都有著相當的成熟度;但在實驗性上似乎變得比較不是目前學生努力的方向;或許這是在技術品質的追求之後便可以期待的事情。

<音像類得獎作品評論>

陳逸書 - 擇
這部動畫在數位動畫的影像質感表現上相當出色,也企圖通過簡單的循環結構形成劇情上的對比,並以形體的造形傳達一種批判性的寓意,表現出目前學生創作中較少見的關懷,將新媒體的材料與一種當下的意識進行結合。

張盈慧 - 隧道
這是一部在技術上相當嚴謹的短片作品,創作者嘗試不倚賴話語或說教的方式處理一種內在情感的張力;敘事結構完整、影像精準且具有詩意,但最為珍貴莫過於創作者知道如何延展真實經驗的情感,並在一種簡潔的結構中呈現。

.............................................................................................

古名伸│ 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專任老師

<表演藝術類【戲劇、舞蹈】整體總評>

本屆參與角逐世安藝術創作贊助的作品很意外地居然以舞蹈類居多,14件作品中就佔了12件。可見舞蹈類年青創作的動力頗大。大致上看來多數作品都以小品習作的面貌呈現,舞者表現的基本功底都有相當的水準,而形式上也都四平八穩。但原創的突破則顯得難能可貴。少數跨媒體的作品在創作構思上則有異軍突起的姿態。

戲劇類的作品相較之下顯得保守平實。在來年希望可以更積極擴大戲劇類作品的參與。如此具鼓勵作用的創作贊助計畫應得到社會更大的迴響。

<表演藝術類【戲劇、舞蹈】得獎作品評論>

林宜瑾 - shadows of…
林宜瑾的作品Shadows of 是一支精采的多媒體結合舞蹈的作品。它的段落與節奏處理的非常清晰明快,在段落的轉折上也是起伏有秩。最值得一提的是影像內容與舞者的呼應充滿了想像力。影像照應舞者出來的變形極有趣味性,也充分顯示了科技影像可變性高、天馬行空的最大特點。是一支成功駕馭影像媒體的舞蹈作品。

張淑晶 - 恐懼的原型
張淑晶的作品 恐懼的原形 運用了多層投影與真實舞者相互重疊的虛實呼應效果,以達到主題所想表達的精神狀態,是一支成功的實驗作品。尤其以要表達主題特定的精神狀態,即時互動的影像效果是一種很有效的加分選擇。這種結合科技影像的舞蹈作品使得創作者可使用的創作空間已擴大到整個立體的舞台空間,而不只存在地面上而已。張淑晶在創作中為舞者及影像所保留的份量正可為後來製造一個整體的氛圍,是一支思考周密的作品。

.............................................................................................

陳偉誠│ 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講師

<表演藝術類【戲劇、舞蹈】整體總評>

當今社會普遍對的於七八年級的年輕世代在面對挑戰的時候所流露出的不知所措的迷惘與脆弱而被社會輕蔑的冠以草莓族的稱謂。然而,在審議本次送審的作品的過程中我們很難聯想到這些形容詞所指涉的是同一個世代。或許,他們的確是同一個世代,但顯然的,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族群;或許,表演藝術本身的特質讓所有從事於表演藝術的工作者,不管你在哪一個世代,都比其他的領域提前的學習到「面對自己」的反省與思考,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命題與挑戰,不需要也不必去複製前一個世代的模式與經驗,每一個世代只要善盡責任的提供給下一個世代足夠的養分與土地,每一個世代必然會以他們自己的節奏展現出他們特有的舞步。

Jerzy Grotowski約西.葛羅托夫斯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劇場界的戲劇導演曾清晰而簡潔的指出:「沒有劇場技術的問題,只有『人』的問題。」表演藝術永遠在面對永遠解決不完的的劇場技術的問題;身體技術,空間的處理,表演的能力,情緒的掌控,場面調度,節奏的運用,戲劇張力的轉承起伏,而學習所有的劇場技藝以及各種表演的能力所付出的一切的努力只是為了把心裡想說的話『表達』清楚。這些學習的過程與創作的經驗就如同站立在一片明鏡之前,你必須先學會能夠勇敢的逼視自己,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最後妳才有可能在創作中把話說清楚。

『表達』所呈現的是創作者的內涵,是一個人生命的厚度與觀看世界的向度,而這些都會與時俱進的,我們一點兒都不擔心,只要這個世代一直有渴望要透過表演藝術來『表達』他們的聲音。年輕的世代在面對挑戰的時候固然容易流露出不知所措的迷惘與脆弱,因而引來諸多輕蔑與批評,但無庸置疑的,年輕世代的尋求突破的創意與勇氣,卻值得表演藝術界的前輩菁英們賦予更多的關切與期待,在本次送審的諸多作品都展現了這個世代相當成熟的劇場技術的能力並且在藝術表現的手法(craft)上有相當令人驚豔的表現,我們相信,只要這個世代有志於從事於表演藝術的創作著繼續堅持走下去,他們的展現相信很快的就會對他們的師長前輩們形成很大的壓力。

.............................................................................................

劉守曜│ 演出、創作經驗豐富,導演,舞蹈空間舞團團長

<表演藝術類【戲劇、舞蹈】整體總評>

參選的舞蹈作品素質整齊,在動作與結構的思考上,看得見學院扎實的訓練。舞作裡的影像與多媒體運用也較以往成熟且具發展的潛力,足見跨領域的學習與應用,在學院裡也開始了它的影響力。戲劇作品頗具深刻內涵與實驗創意,可惜在整體呈現與專業度上仍有些許落差。整體而言,今年參選創作者都對形式的突破、表演類型的實驗或創造,都下足了功夫,也讓作品極具創作人的特色與風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