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世安美學獎

2011 世安美學獎 │ 評審觀點

今年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林志明、陳瑞文、劉瑞琪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陳慧嶠、趙琍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吳珮慈、高重黎、劉永晧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陳雅萍、劉守曜、魏淑美

----------------------------------------------------------

 世安美學 - 論文獎評審觀點

林志明│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本屆世安美學獎有相當豐富的收穫,除了投件的件數不少,水準也可觀之外,兩件獲獎的論文各有所長,也比同屆其它投件突出,實至名歸。而且整體來說,它們開拓了本地的一些討論視野,看得出來作者是未來有潛力的藝術研究者,值得鼓勵。這次擔任評選工作可說是相當愉快的經驗。

在獲獎的兩篇論文中,江凌青以觸覺和遊歷的電影美學來討論英國當代女性藝術家琳賽‧席爾的早期作品,又在論文下半段回顧了影像的空間問題,這篇論文對於本地的論題開展,顯然是有開創性的。

黃士誠討論森村泰昌的論文,乍看之下比較像藝術史的探究,但他能深入挖掘其特定系列作品的互文意義,尤其是由他作品中少見的男性扮裝切入,是一個很有洞見的觀點選擇。本文深度地引用了日文文獻,以及自行進行的訪談,亦屬難得之舉。

.............................................................................................

陳瑞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黃士誠 - 日本意象的復返:森村泰昌的歷史展演
從論文標題便可鮮明讀到作者的研究對象:森村泰昌的攝影、日本歷史與紀實三個領域的關連性,不過作者並非從理論層次探討紀實攝影的表現問題,而是循著森村泰昌的攝影作品演化,以類似編年史的方式,一方面描述攝影作品與所屬時期的政經文化情境的關係,一方面解釋創作者透過紀實攝影創作的生命實踐。雖然試圖進行作品的解讀,但論文基本上還是屬於文獻學的藝術史作法。也是在這層次上,可以看到論文奠基在豐富的文獻上,以及文獻剪裁和歸納的用心和嚴謹度。

江凌青 - 當代影像的命運:從琳賽席爾的創作觀察當代錄影裝置對電影美學的擴延與回返
與其說是研究當代錄影裝置與電影的關聯,不如說是試圖運用Giuliana Bruno的觸覺電影理論解釋琳賽席爾的的影像作品。不過論文也不是循著作品分析與觸覺電影理論交錯發展,而是分成兩部份,後部分才涉及理論與作品的混搭分析。這使得論文有點失焦。這篇論文能脫穎而出,主要是論文參考了大量的文獻,以及文字優異的處理能力兩個因素。

.............................................................................................

劉瑞琪│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本屆參獎論文水準很高,其中有三篇論文從第一次投票開始,就得到三位評審的共同肯定,經過一番激烈討論,評審們一致選擇成熟度較高的兩篇論文得獎。

「日本意象的復返-森村泰昌的歷史展演」一文,作者以極佳的日、英文閱讀能力,將森村泰昌的近作《安魂曲》系列(2006-10),置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日本攝影史、文化史與社會史脈絡,展開精彩的作品意義解讀。目前無論歐美或台灣研究森村泰昌的論文,大部份都聚焦於森村泰昌扮裝成歐美女性的作品,這篇論文卻另闢蹊徑,探討森村泰昌扮裝成日本男性的最新系列,無論就探討森村泰昌的日本認同或是男性氣質,都具有值得喝采的開拓性貢獻。

「當代影像的命運:從琳賽.席爾的創作觀察當代錄像裝置對電影美學的擴延與回返」一文,以布魯諾的「觸覺空間」電影美學,作為連結席爾的錄像裝置與展場建築互動關係的樞紐,跨域的切入點極為清新誘人。作者以暢達文字層析布魯諾的美學、縷述席爾的作品,讀來十分扣人心弦,然兩者之間尚需建立更為緊密的具體關連。

.............................................................................................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嘉驥│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專任講師

<造型藝術類整體總評>

2011年進入「世安藝術創作贊助」評審程序的送件者,共有63位,最後選出7位獲得贊助的同學。從送件的作品內容來看,今年出現不少工藝勞作或是設計類型的作品。此一現象反映了近年來隨著政府大肆鼓吹文創產業,許多大學院校紛紛以此為導向設計學程,年輕學子們趨之若騖的現象。世安文教基金會「世安藝術創作贊助-造形藝術類」設置的宗旨,主要以鼓勵純粹創作的年輕學子為主。應用性的設計並不在此列。許多送件者或許不明白此一精神,因此,特別從評審的角度和立場,針對此一現象提出說明。

值得一提的現象是,送件者的比例已經出現影像類,尤其是錄像的作品,明顯超越繪畫。此次獲得贊助的7位當中,繪畫創作者只有2位,影像相關的創作者卻有4位之多,另一位則是屬於動力機械雕塑。而且,獲得贊助的一位繪畫創作者,其形象的來源,也還是與螢幕──特別是電玩遊戲──所見的影像視覺作為文本根據。受影像──尤其是數位形式──影響的繪畫,如今比比皆是,多少也看出台灣年輕藝術學子普遍一窩蜂,追逐單一流行,獨立思考與獨創的主動性較低。

面對影音無所不在年代,以影像為本或作為主要導向的創作,已明顯躍居為新的主流。然而,何謂影像創作?如何思考影像的本質、生產與意義?這仍是核心而根本的議題。許多送件者的影像作品仍停留在表面的再現,或仍停留在消費與應用性的影像範疇之中,而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造型藝術類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謝若琳- 暗室
創作者透過互動裝置的手段,在暗室中投影了一張萬家燈火的住宅區照片。平庸且尋常至幾乎毫無美感的景觀,再現了台灣隨處可見的城市一角。真正使作品產生藝術意義的原因,正是那一盞經過設計,隨著觀者在場,在觀者眼前,如鐘擺來回搖晃的燈泡。是這顆燈泡使觀者真正見到影像再現的場景,其鐘擺式的搖盪也暗示了時間。定景、呆滯、無美學的城市景觀,因為互動式的燈泡裝置,而產生了時間意義,誘發了觀者對於城市居住空間的反思。

周代焌- 路徑圖─遠行風景
在技法上,創作者偏好在畫布上模擬昔日電玩或電腦屏幕上,時有所見的馬賽克或鋸齒狀的圖形顯示效果。在內容方面,作者稍早似乎偏好以個人想像性的情境模擬,表現為曖昧的腳本設計;如今更具體地以當代世界已發生的一些事件為文本,譬如創作者自言的「北韓潛艇事件」和「日本近期的大地震」,並同樣以電玩腳本的概念,進行個人式的情境擬造或情節想像與再造。畫面中,現實迫切的危機感因為已被轉化為電玩遊戲的場景,模擬馬賽克、鋸齒圖形效果的畫風,以及模擬3D效果的時空座標線圖等等,都把真實的危機,轉換為一種更像是戰爭、探險,乃至於角色扮演的電玩視覺。現實、虛構與虛擬之間,形成了一種既模糊且曖昧的關係。

陳亮璇- 日日
創作者結合正投影和背投影的手段,以一張靜態,而且是空場裡的一盞落地燈的照片,作為固定的背投影像。正投的影像,則是一部長達17分鐘的實錄影片,收錄並剪接了現實世界一些平凡無奇的日常片段,包括作者自己所言的「城市的邊緣近郊」,譬如永和、汐止、萬里等地,場景則是毫無意境的河畔、枯燥的住宅公寓和大廈、坐在捷運內瞌睡的旅客,以及海邊釣客等等。落地燈的照片投射在半透明的投影螢幕,塑造了太陽永遠高掛的視覺錯覺,正投的影片同時配合「日日」二字的投影,展陳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的氛圍,既索然無味,卻又是每日真實的常態。以「日日」命名的作品,也使人聯想知名美國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取自《聖經─傳道書》的典故所寫成的「旭日依舊東昇」(The Sun Also Rises)小說。太陽日日升起,生活的宿命可想而知。影片中,明明是位於空場中的一盞空洞且無內涵的人造燈光,彷若替代了象徵每日時間更迭循環的太陽,如假包換地明示了「現實裡的空」,由此也讓觀者感覺到一種如輪迴般的日日荒涼與匱乏。

.............................................................................................

陳慧嶠│ 藝術家、「伊通公園」企劃總監

孫于甯- 在裡面的,還不是海 + 情景1

類別:多媒體空間裝置
規格:燈管裝置 約 70*100 cm  / 投影 依空間場地而定 / 影片長度 5’47
媒材:燈管 / 鐵燈罩 / 水 / 馬達 / 投影

「關係」是我對於《在這裡的,還不是海+情景1》這件錄像裝置作品的觀感。搖晃的意識(燈管內的水)——從冰封(疏離隔閡)、溶解(自我和解)到穿透的空間景象;影像透過分離而產生溶化,透過溶化而產生融合,透過融合而轉化成一種「詩」的空間形式,進而投射出恆變的意識。「家屋」它就像一面在你眼前溶化的鏡子,讓你很快便能產生共鳴。它不只是重複老舊的模式,而是試著挖掘新的方法去面對熟悉的一切。在數位與科技媒體浪潮下,藝術創作雖帶來前所未有的聲光體驗,然而《在這裡的,還不是海+情景1》於這片光怪陸離的影像世界中,卻出乎意料地顯得異常的清晰與冷靜;日記裡的句子雖是孫于甯作品發展的基礎,但它終能融合於水面。

陳伯義- 莫拉克‧南沙魯

類別:攝影
規格:長100 cm x寬75cm —7幅
媒材:Light-jet Color Print 彩色雷射輸出
"這是八八風災於南沙魯里註1(那瑪夏區 民族里)的災後紀實,透過遺留的泥痕,將改變台灣的歷史災難史實詩化,透過這樣寧靜的物件訴說這個巨大。 — 陳伯義"

一場災後紀實的影像,《莫拉克‧南沙魯》 所「曝光」的淤泥, 從遺痕到窗景,從寫實到抽象,從屍化到詩化;從己見事物的報導到美感經驗的轉換。陳伯義的攝影作品成功地轉化了觀者觀看現實的敘事方式——在面向知覺中,他所捕捉的不僅是現實,而是用疏離的方式涉入、觀察自然法則重建的過程。讓人意識到自己與更大的整體之間,其實存在著某種連結。

註1:南沙魯部落是位於高雄市那瑪夏區,在2010年八月九日午後兩點於部落旁的那托爾薩溪發生嚴重土石流災情,土石流流出之大範圍扇狀地甚至阻斷旗山溪本流,同時也造成南沙魯里嚴重的破壞,南沙魯部落在莫拉克期間有近三分之二遭土砂淤埋,同時造成10人死亡、32人失蹤。

.............................................................................................

趙琍 │ 誠品畫廊總監

作品/ 流動的土地與溫度

創作者送審的 6 件作品中,表現出構圖與造型的簡潔,也特意顯現出某種材質的平凡或親和感。故事在後現代拼貼式的超現實中,靜靜的流露著無聲的悲哀,這是可以細細賞讀的佳作。但是特意表現親和的木紋感材質,在作品中所說的話還是太強了些,作品中試圖與觀眾之間溝通的「溫度」降得太低,材料與技巧的強度就會喧賓奪主,可以再想想。

作品/ The “O”

優緩的律動中,伸張著機械化的詩意。

這件作品很可能是作者未來發展更複雜精緻的機械之舞的小雛形。相較於工業化的製作大型複雜的機械物所顯現的磅礡完美,當代年輕創作這類型的作品要更理性看待機械性迷人的本質與藝術的關係,一不小心,就會陷落入半手工的不明物之中。充沛的精神性與哲思,應該是這類型作品的必備內涵。

.............................................................................................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音像藝術類評審觀點

吳珮慈│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專任副教授

不知不覺地,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普遍以影像來說故事的年代的入口。音像的景框,就像透過一扇開向世界的窗口,不論是年輕人的夢想、成長、挫折、愛情、社會批判、環保訴求等諸多議題,拍、就對了。這個年度,來自於台灣北中南部各個影像相關科系院校學生的作品參與了「2011世安藝術創作」音像藝術類徵件,青年學子以動畫、劇情、紀錄等多元形式張揚自我,所創作的短片有的簡易誠懇,有的則已臻專業團隊的製作水平,我們可以說,年輕世代與世界,真的溝通得很藝術。

《畢業旅行》樸實但不簡單,攝影眼是影片最值得稱道之處。伴隨式的攝影機讓觀眾也能觀察到從小女孩的眼睛所體察到學校同儕、經濟生活,藉由逐步發現小女孩惠美其人其生活點滴,也發現到台灣社會的邊陲地帶,全片語義流暢完熟,很有臺灣作者電影的優點與風格。《爸爸的味道》則是簡單、但有味道,當然聲音和光或許還可以再有多一些的處理,不過觀眾其實主要會被作品中回憶情緒的主旋律所引領,影片主題本有的傷感,完全被藝術心靈的反思轉化成一種美好的面向。此外,今年好多部動畫也都令人印象深刻,《咖啡戀人》的優雅、《把戲》的場景與類型電影敘事的嘗試,尤其是《浮光- 掠影》的記憶之旅,創作的能力都令人稱許。

世安基金會這麼多年來細水長流地促成年輕世代的藝術創作得以不斷地被看見,這一份支持與鼓勵,實在太珍貴。我們也誠摯地和默默守護美學志業的世安文教基金會,共同支持年輕學子源源不絕的創作熱誠,一起參與見證青年創作家豐富多元的藝術才能在不同階段的轉變!

.............................................................................................

高重黎│ 藝術家

「畢業旅行」是說再見的儀式;當參與的權利、條件被剝奪將是很遺憾的真情事件,也是作為銀幕文本的好題材。

與其因作者、演員的道德觀、態度太教條,事件、因果反應太合乎期待又不合理反而失真;不如把文本轉變為一個可游走在「已經」、「不曾」、「正在發生」的電影敘事。藉此將演員、作者、觀眾統一在內部敘述的視角,而脫離這說教的點就在片中老師要學生們及時悔悟;命全班閉上眼睛的場景。

為走向happyend的鋪陳,卻使得劇中獨特且用心的場景,例如先後投向籃球場內、外異性相互錯過的目光;以及隔音牆門的裂縫、又被空信封插入、欲摳出並由此縫看去再打開此門前、後的記憶、白日夢這間接敘事的隱藏版──早熟、孤單、青春的心理維度等設想被歸零。

電影終了後的工作字幕片段有烏龜走在街上,更因太甜美、卡通而成機械趣味。試若故事結束在班長的回眸,再進入工作字幕片段,稍後再有幾輛急駛而過的遊覽車、加上車中喧鬧畫外音,如此當不失成為一個羅森門的電影敘事電影;行進在同學們閉上眼的那一刻。

.............................................................................................

劉永晧│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助理教授

本屆的世安獎比起過往幾年有了新的轉變,過往幾年的動畫作品顯得突出,在今年的電影劇情片的成績顯得亮麗。得獎作品為洪伯豪的《我的畢業旅行》,電影作品講述了一個家境貧窮的國小女童,想參加班上的畢業旅行,這個小小願望中的幻滅,以及面對人生犯錯中的勇氣,作品清新,表現傑出,小演員們演得生動自然,值得一提的還有少女對球場上的少男的幾個凝視的鏡頭,點出了少女懵懂的青春寂寞,掌握的恰到好處。劉明樺的作品《爸爸的味道》,藉由味道嗅覺來表現對他父親的思念,作者在視覺上探索了多種技法結合的可能,整體作品表現不俗。在今年所有的參展作品中,看到了多樣不同型式的影音創作,希望這樣創作的動力能夠持續創新。

.............................................................................................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表演藝術類評審觀點

陳雅萍│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是一支充滿動感節奏與青春活力的舞蹈影片(video dance),它最成功之處在於:音樂節奏、鏡頭運鏡、後製剪接、舞者的肢體動作之間,彼此緊密又饒富趣味的呼應。攝影機流暢的運鏡以及富韻律的剪接,能夠帶出畫面動態的質地和舞者們身體動作的精力,進而生動地串連起整支作品的敘事與情緒的轉折。雖然影片中的演員/舞者都是業餘表演者,但自有其清新自然的特質,頗符合創作者要表達的青澀但甜美的青春回憶。以創作者對運鏡的節奏與韻律的敏銳度,以及鏡頭下空間結構、色彩等元素的優異掌握,非常有潛能朝專業舞蹈影片創作者之路發展,建議可以試著與專業編舞者及舞者合作,當可以為台灣當代舞蹈發展開拓更寬廣的創作之路。

.............................................................................................

劉守曜 │ 專業表演者,導演,國立台北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兼任講師

程安德- 藍天之子
對動作熟稔的運鏡與精準具節奏感的剪接,讓影像中簡單的生活姿態與街舞動作皆成了有效傳遞主題的語彙。整體輕快流暢、製作技巧成熟。流動的攝影與音樂契合相襯,無對白地勾勒出一段高中生涯青春、熱血的成長歷程。最特別的是影像與動作結合緊密,讓短片宛如歐美舞蹈錄影帶(Dance Video)般充滿著動作的表演性,散發著活力的氛圍。

.............................................................................................

魏淑美 │ 清雲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專任助理教授

程安德- 藍天之子
這個作品以街舞的生猛精力和展現自我的特質,為過往追求學業、愛情義無反顧的高中歲月做了註腳。以動作做為情感串連主軸,影像風格強烈主導表演敘事;就舞蹈語彙而論,雖然沒有傲人炫目的技巧展示,也無一體性舞句編排,甚或於動作設計上也是以拍攝角度與影像分鏡為核心,然而此作品卻美妙地呈現出身體沉浸於跳舞當下之一時一刻,讓人感同身受隨之起舞。

畫面轉換與即刻動作執行,以及背景音樂,在情緒上銜接呼應。道具、眼神、手勢、走動進出、位置變化等畫面構成細節都見用心之處,不同層面考量周全效果加乘,讓這個影像表演,雖然欠缺一般表演藝術所強調現場存在之特色,依舊散發一股青春無敵的獨特魅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