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論壇
美學觀察
E-WORLD
美學文庫  << 回目錄頁
以喜以憂的劇場宿命
作者:于善祿    

對於看戲已經是一種呼吸的筆者而言,2003年的上半年遇到SARS,感覺悶壞了,但相對來說,下半年卻幾乎趕場看戲,另一種感覺,累壞了。

這當然是演出的活動量來看,許多演出在2002年底或2003年初拿到各個補助單位的經費補助,按照道理,就得在2003年的這個會計年度執行完畢,所以當四、五、六月的SARS在台灣風聲鶴唳的時候,大部分原先排定檔期的劇場演出不是取消,就是延期,如此一來,當然造成下半年,尤其在九月之後至年底,單是台北地區,每周便有四到六齣演出,演出量多的時候更高達十齣左右,筆者常常對友人或是學生說:「你們排戲很累,我看戲行程也很滿很累」,平均每周都能夠看到五齣左右的戲,站在戲劇界整個生態來說,當然會期盼這個因為SARS所帶來的特殊現象變成一種常態,也就是說能夠像紐約、東京、倫敦或巴黎那樣,每天晚上都有上百個演出可供藝文愛好者選擇。然而,也因為這麼大量與密集地看戲,倒是有幾點觀察心得可以藉此提出來,檢視一下當前台北(台北絕對不等於台灣)的劇場生態。

從量與質的相應關係來看,似乎並沒有因為演出量的增加而在演出品質上有什麼長足的進步,這點其實蠻令人憂心的。許多小劇團為了要讓本身可以持續運作,年年期期向藝文補助單位(如文建會、國藝會、文化局等)遞出企劃案,多多少少都可以撈點油水,藉此維持演出量與曝光率,這些微少的補助,說會改善多少劇團運作的品質,其實不太可能。

不過,在這個行銷為上的年代,劇場人當然也得練就一身藝術行銷的本領才行。2003年幾個在藝術節包裝以及媒體行銷上成功的案例,包括三月間王墨林宣布成立十周年的身體氣象館即將走入歷史,改以殖民社欲起另一波表演與身體的美學,前後製作了「2003台北國際行為藝術節」、《雪結》、與新寶島視障者藝團所合辦的暗黑舞踏演出,都在當時掀起一波波的媒體關注與票房成績。十一月王墨林則與差事劇團合作,向台北市文化局申請到一筆經費,在華山藝文特區辦了一個多禮拜的「亞太小劇場藝術節」,表演藝術家們來自伊朗、印度、越南、香港、日本等國家,台灣方面也推出身聲演繹社、新寶島視障者藝團、陳惠文等與之對話,煞時間台北的劇場天空變得非常多元。

其次則是五月間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的「莎士比亞在台北」,六個當代台灣劇團(莎妹劇團、金枝演社、身聲演繹社&外表枋時驗團、台南人劇團、河床劇團),分別就莎翁的劇作《泰特斯》、《羅密歐與茱麗葉》、《李爾王》以及《馬克白》進行不同詮釋角度的表現風貌,引起一連串的討論。

與「莎士比亞在台北」相映成趣的,則是九、十月間在誠品敦南店所舉辦的「一個舞台四齣戲」,由河床劇團的藝術總監與編導郭文泰(Craig Quintero)設計一個舞台,讓四個不同表演團體(莎妹劇團、世紀當代舞團、台灣渥克劇團、外表坊時驗團)發揮其創造力徜徉其間,這個活動由於誠品書局的傾力行銷,將整個月的活動曝光率推到極致。

相對於小劇場界的群體戰,大劇團則是連番地推出了一齣比一齣叫好又叫座的全新製作,從四月間屏風表演班的《我妹妹》與果陀劇場的《情盡夜上海》舊戲重製或加演場次開始,中間雖然有SARS搗亂,但是從五月起表演工作坊《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打破那一、兩月的低迷票房與人心惶惶之後,緊接著七月創作社的《地下鐵》、十月屏風表演班的《女兒紅》、十一月表演工作坊的《亂民全講,一直到年底果陀劇場的跨年演出《ART》,票房連連爆滿,就這個角度而言,今年的大劇團演出算是景氣與買氣不錯的了。

當文建會喊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口號,如果我們更細緻地觀察劇場界的體質與生態,台灣的劇場產品要達到產業化,其實不難,只要政策與企業財團願意配合與出資贊助,但歸根結底的問題,仍然是如何維續的問題,長期以來文化建設與企業財團多半是跟著執政者的政策規劃搖擺,缺乏長遠規劃與永續耕耘的見識與魄力。我們欣見2003年的劇場界並沒有因為SARS肆虐而被打敗(程度不一的波及當然是有的),但我們也憂心在2004年總統大選後的政局發展對於文化生態的負面影響。

TOP
   
思索戲劇界產業化的可能性
 
敘事劇場‧劇場敘事──評《半生緣》
 
從戲劇美學創作本體初繪台灣當代劇場面向 ━ 以2002年為例
 
以喜以憂的劇場宿命
 
誠品戲劇節的裡裡外外 ━ 以「一個舞台,四齣戲」為例
 
戲來瘋,笑中帶淚 ━ 金枝演社「胡撇仔戲」系列劇作的表演美學與劇場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