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觀察
客家特色與在地文化創造 ━ 以台灣客家運動的經驗為中心的文化創造經驗
作者:陳板
把「客家特色」與「在地文化」兩個概念相互連結,就是一種深具文化意義的創造。換句話說,擺脫客家沙文主義、不斷自我批判、自我解構,進而邁向多元繁盛的在地文化的客家運動,就是這種文化創造運動。台灣的經驗,值得回顧。
理解台灣客家文化創造性的根源在哪裡,或許是探究客家文化重建運動的重要起點。在此,嘗試從個人、社區、公務體系、國家與公共論壇幾個層次,探究創造力與實踐性的落點。
一、個人
個人,一方面具有游離性,一方面具有創新性。游離,使得客家文化逐漸虛弱、消逝,這也是過去自然發展時期,台灣客家遭遇的最大困境。幸而個人所具備的強韌生存本能,則在最不經意角落發展出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價值。台灣客家新音樂,就是由少數的客家音樂工作者(如吳盛智、陳永淘、顏志文、林生祥等),堅定著「由我出發」、「唱我的歌」為信念,發展成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新文化。台灣客家新建築,則是另一項從個人出發的文化特色,謝英俊建築師從傳統客家、在地建築的關照中,體會到現代建築與傳統工法、參與式營造體系之間的關聯性,其建築哲思深具淺力。
此外,由個人所延伸出來的同志集體,則是擴大個人創造力的文化創造體,例如,《客家雜誌》的前身《客家風雲雜誌》,透過強烈的使命感與運動能力,主導了1988年的客家環我母語運動;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在「台灣」還無法成為登記立案社團之前,就以「地下組織」的姿態,推動「新客家運動」鼓吹客家人走出白色恐怖陰影、參與台灣公共社會的建構工程。
二、社區
社區,是一個最基層的保守力量與創新力量的拉鋸戰場。經過十多年的客家運動洗禮之後,保守的客家思維漸漸鬆弛,新一代的客家人,也漸從經濟的桎梏中脫身,漸漸從疏離的城市返回被昔日的自己(或父兄)拋棄的故鄉,從事土地耕耘與族群復振的雙重努力。屏東的新埤鄉建功村親水公園的塑造、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的集體運動過程、雲林詔安客的文化堅持、台中東勢的客家文化協會、苗栗新故鄉協會、新竹九讚頭文化協會與人文公社、金山面與六家庄的社區營造、桃園觀音文化工作陣、三坑子社區再造、花蓮大富社區、拔仔庄的二次移民客家文化重建工作,以及大台北地區的客家社團(與同鄉會)之客家自我醒覺與城市客家認同運動等等,不勝枚舉的案例,在在證明了社區所發動的客家復興運動,多采多姿。
客家社區營造運動,乃是繼都會型態的客家運動之後,落實到生活現場的客家文化復振基礎工程。
三、公共行政體系
公共行政體系可說是社會集體力量的最末梢,必須等到整個社會有了共識,公共行政體系才會有所調整。因此,相對之下,其保守性比起個人或社區更為堅固,近幾年因為政黨之間的互動,或多或少激勵了公共行政體系的進步,在配合上級單位的情況之下,各級地方政府也成立了客家相關的族群專屬部門,至少在項目上,提供了更多元的客家公共事務的處理管道。然而,若對於客家文化的認知(尤其台灣客家文化)欠缺認識與體會,那麼仍難擺脫昔日官僚的形象,這也是未來台灣公共行政體系對於台灣客家文化應當努力的方向。
四、國家(中央政府)
按理,公共行政體系已經包含了國家(或說國家的行政執行者就是公共行政體系),然而,就目前為止,國家的認定仍有歧見,國民黨與民進黨前後執政,也可察覺期間政策的差異性,國家與執政黨、國家與公共行政體系之間,存在的模糊性,仍讓社會大眾處身相當程度的迷霧之中,究竟,公務人員應該效忠國家,還是執政黨?這是台灣政治從寡頭體制走向民主體制必經的陣痛吧!因此,我還是把具有特定政策取向的「國家」獨立於公共行政體系之外。當然,這樣的國家處境,也是台灣客家與其他族群共同迎戰、共同享有的條件。
從政策考量的國家層次的客家文化概念,應該可說是具體呈現在客委會的運作之上,整體而言,其理念超越了地方政府,超越了絕大多數的社區,然而,在個別的創意上,仍舊得仰賴基層的個人、進步的社區與開放的地方政府。唯有彼此互助、互動與相互激勵(所謂的夥伴關係),才有更具創意的國家客家文化政策。
五、公共論壇
促成個人、社區、公務體系與國家之間健康互動的夥伴關係,得依賴一個足夠堅實的公共論壇,這也是台灣民間社會重大的責任。過去,來自民間自救、自發、自助的公共參與機制,打造起來的台灣客家文化特色,應該當成一項深具未來性的啟示,任何國家體制都不該放棄聽取來自民間聲音的機會,換句話說,任何民間自發的價值,都應該存在著超越社區、超越國家的創造力的體認。
從幾個層面的創造力來源的探究,可以察知,創造來自底層、來自民間,來自自我實踐,也來自自我批判,而自由的環境與保障邊緣與弱勢的社會(例如國家體制)條件,則是客家文化創造力的保證。
一、個人
個人,一方面具有游離性,一方面具有創新性。游離,使得客家文化逐漸虛弱、消逝,這也是過去自然發展時期,台灣客家遭遇的最大困境。幸而個人所具備的強韌生存本能,則在最不經意角落發展出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價值。台灣客家新音樂,就是由少數的客家音樂工作者(如吳盛智、陳永淘、顏志文、林生祥等),堅定著「由我出發」、「唱我的歌」為信念,發展成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新文化。台灣客家新建築,則是另一項從個人出發的文化特色,謝英俊建築師從傳統客家、在地建築的關照中,體會到現代建築與傳統工法、參與式營造體系之間的關聯性,其建築哲思深具淺力。
此外,由個人所延伸出來的同志集體,則是擴大個人創造力的文化創造體,例如,《客家雜誌》的前身《客家風雲雜誌》,透過強烈的使命感與運動能力,主導了1988年的客家環我母語運動;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在「台灣」還無法成為登記立案社團之前,就以「地下組織」的姿態,推動「新客家運動」鼓吹客家人走出白色恐怖陰影、參與台灣公共社會的建構工程。
二、社區
社區,是一個最基層的保守力量與創新力量的拉鋸戰場。經過十多年的客家運動洗禮之後,保守的客家思維漸漸鬆弛,新一代的客家人,也漸從經濟的桎梏中脫身,漸漸從疏離的城市返回被昔日的自己(或父兄)拋棄的故鄉,從事土地耕耘與族群復振的雙重努力。屏東的新埤鄉建功村親水公園的塑造、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的集體運動過程、雲林詔安客的文化堅持、台中東勢的客家文化協會、苗栗新故鄉協會、新竹九讚頭文化協會與人文公社、金山面與六家庄的社區營造、桃園觀音文化工作陣、三坑子社區再造、花蓮大富社區、拔仔庄的二次移民客家文化重建工作,以及大台北地區的客家社團(與同鄉會)之客家自我醒覺與城市客家認同運動等等,不勝枚舉的案例,在在證明了社區所發動的客家復興運動,多采多姿。
客家社區營造運動,乃是繼都會型態的客家運動之後,落實到生活現場的客家文化復振基礎工程。
三、公共行政體系
公共行政體系可說是社會集體力量的最末梢,必須等到整個社會有了共識,公共行政體系才會有所調整。因此,相對之下,其保守性比起個人或社區更為堅固,近幾年因為政黨之間的互動,或多或少激勵了公共行政體系的進步,在配合上級單位的情況之下,各級地方政府也成立了客家相關的族群專屬部門,至少在項目上,提供了更多元的客家公共事務的處理管道。然而,若對於客家文化的認知(尤其台灣客家文化)欠缺認識與體會,那麼仍難擺脫昔日官僚的形象,這也是未來台灣公共行政體系對於台灣客家文化應當努力的方向。
四、國家(中央政府)
按理,公共行政體系已經包含了國家(或說國家的行政執行者就是公共行政體系),然而,就目前為止,國家的認定仍有歧見,國民黨與民進黨前後執政,也可察覺期間政策的差異性,國家與執政黨、國家與公共行政體系之間,存在的模糊性,仍讓社會大眾處身相當程度的迷霧之中,究竟,公務人員應該效忠國家,還是執政黨?這是台灣政治從寡頭體制走向民主體制必經的陣痛吧!因此,我還是把具有特定政策取向的「國家」獨立於公共行政體系之外。當然,這樣的國家處境,也是台灣客家與其他族群共同迎戰、共同享有的條件。
從政策考量的國家層次的客家文化概念,應該可說是具體呈現在客委會的運作之上,整體而言,其理念超越了地方政府,超越了絕大多數的社區,然而,在個別的創意上,仍舊得仰賴基層的個人、進步的社區與開放的地方政府。唯有彼此互助、互動與相互激勵(所謂的夥伴關係),才有更具創意的國家客家文化政策。
五、公共論壇
促成個人、社區、公務體系與國家之間健康互動的夥伴關係,得依賴一個足夠堅實的公共論壇,這也是台灣民間社會重大的責任。過去,來自民間自救、自發、自助的公共參與機制,打造起來的台灣客家文化特色,應該當成一項深具未來性的啟示,任何國家體制都不該放棄聽取來自民間聲音的機會,換句話說,任何民間自發的價值,都應該存在著超越社區、超越國家的創造力的體認。
從幾個層面的創造力來源的探究,可以察知,創造來自底層、來自民間,來自自我實踐,也來自自我批判,而自由的環境與保障邊緣與弱勢的社會(例如國家體制)條件,則是客家文化創造力的保證。
作為族群意涵的「客家」,隱含著一種超越時空的「普同性」;然而,植根於特定土地的「在地文化」則具備一種「特殊性」。從普同性的角度來看,追究本源、確定原初特質,應當是重要的任務,而從特殊性的角度,本源與原初只是型塑「在地」的養分之一,還得依賴更多的在地條件,才能確保本原文化之延續。如何在在地與本源之間重新確認價值,當是客家與在地這一組相互差異、相互依賴的文化措詞必須更深一層挖掘的課題。底下以台灣與客家為中心,嘗試探究「客家」與「台灣」,以及兩者相連結之後,產生的「台灣客家」的新文化意義。
台灣客家特色的營造,大體而言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在1987年政治解嚴之前,可說是客家在台灣的自然發展時期,解嚴之後,客家在台灣啟動了深具本土性的文化復興運動。
前面所述的幾個特性,可說是從自然發展的過程生存出來的文化特色;而解嚴之後,台灣客家一方面愈來愈深切追求客家的族群主體性,另一方面也深深掌握到本土運動的集體脈絡,形成了以族群(兼顧族群始源性)為主體,以及以本土(涵蓋文化互動、政治參與與經濟紮根等諸多元素)為策略的深層價值的探源運動。
一、一九八八年還我母語運動
台灣的本土運動是重建客家文化的發動機,解嚴則是客家運動的先聲。1988年12月28日,上萬客家人(與客家的支持者)走上街頭,向社會與當局呼籲「還我母語」,從此展開長期的客家文化復興(與建造)運動。在全球客家史來說,絕對具有空前的意義。
起因是城鄉移動日漸頻繁、弱勢族群不管從實際的生計還是文化的認同,都受到強烈的打壓,都會(以台北為主)的客家知識分子有感於客家文化的「隱形現象」,主張國家必須認真面對,否則客家族群必將消亡。加上風起雲湧的本土文化運動的激勵,使得客家知識分子決定挺身捍衛自身的文化。
從大眾媒體、公共場合、語言政策到族群的公平性對待,台灣客家運動緊緊地把握著社會的脈動,一方面與福佬、原住民同胞並肩作戰,一方面強化自身文化對國家多元文化的價值感,終於能一步一步地將客家推上主流社會。比如,當中壢火車站實施客語播音之後,許多客家老人曾把火車站當成一個最優質的「文化俱樂部」,或許因為,可以在公共場所聽到客家話,就是一種過去想像不到的幸福感!往後,更進一步在火車上、飛機上、捷運上都可以聽到客語和其他語言擔當國人的共通語。
由此看,1998年的還我母語運動,不只是客家文化再造運動的發動機,也是台灣邁向多元文化社會的催化劑。
二、專屬的客家事務行政體系的建立
2001年6月24日,台灣成立全球第一個專責客家事務的行政機構,可以說是1988年客家運動以來最具代表性的里程碑。除了展現執政黨對客家文化保存、維護的使命感之外,也呈現了不分朝野對於客家文化疼惜的心態。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是一個客家族群事務的專責機構,既激勵客家人對於自己身份的認同,也提醒了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尊重態度,使得過去潛藏在底層的客家文化得以點滴再現。同時,也在政策的引導之下,重新確立了客家的多元價值。
2002年開始舉辦的「客家桐花祭」,不但捲起一股客家文化重建的旋風,也啟蒙了客家地景作為產業資源的集體認知。春天開滿山頭的白色油桐花,早已美麗了好久,可是,因為過去油桐樹只是單純的經濟產業,往後更成為連經濟作物都不如的「淺山雜木」,所以連帶使得大眾一度忽視了美麗白花所提醒的山林美學。
客委會以油桐花多數栽種在客家地區、栽種者多半是客家人為靈感,對於山林充滿了敬畏與感激之情,以向自然請罪的心情出發,舉辦了「客家桐花祭」,將北、中台灣客家的美麗純樸風貌推給國人,一時之間,客家文化的價值具體展現在山林原野之間,更開啟了鄉村的產業潛能,引領客家族群邁向創意產業之途。
三、客家電視頻道的創設
2003年7月1日,全球第一個客家專屬電視頻道開播,開台標誌採用青綠色油桐樹葉襯底的白色油桐花,除了展現新創客家文化節日的延續意義之外,也勇敢地「創造」了新的客家符號。客家族群公共電視頻道的開播,除了正面回應了長期以來客家文化界對大眾媒體上的期待之外,也在政治運動的角度,「創造」了截然不同的客家新文化。
透過電視,客家文化的發展當然還有待觀察,然而,從公共資源願意替客家建構這麼一個強勢的公共平台來看,台灣客家不只替自己的下一代埋妥文化承傳的根柢,也替全球客家文化的交流,投出一記好球。
前面所述的幾個特性,可說是從自然發展的過程生存出來的文化特色;而解嚴之後,台灣客家一方面愈來愈深切追求客家的族群主體性,另一方面也深深掌握到本土運動的集體脈絡,形成了以族群(兼顧族群始源性)為主體,以及以本土(涵蓋文化互動、政治參與與經濟紮根等諸多元素)為策略的深層價值的探源運動。
一、一九八八年還我母語運動
台灣的本土運動是重建客家文化的發動機,解嚴則是客家運動的先聲。1988年12月28日,上萬客家人(與客家的支持者)走上街頭,向社會與當局呼籲「還我母語」,從此展開長期的客家文化復興(與建造)運動。在全球客家史來說,絕對具有空前的意義。
起因是城鄉移動日漸頻繁、弱勢族群不管從實際的生計還是文化的認同,都受到強烈的打壓,都會(以台北為主)的客家知識分子有感於客家文化的「隱形現象」,主張國家必須認真面對,否則客家族群必將消亡。加上風起雲湧的本土文化運動的激勵,使得客家知識分子決定挺身捍衛自身的文化。
從大眾媒體、公共場合、語言政策到族群的公平性對待,台灣客家運動緊緊地把握著社會的脈動,一方面與福佬、原住民同胞並肩作戰,一方面強化自身文化對國家多元文化的價值感,終於能一步一步地將客家推上主流社會。比如,當中壢火車站實施客語播音之後,許多客家老人曾把火車站當成一個最優質的「文化俱樂部」,或許因為,可以在公共場所聽到客家話,就是一種過去想像不到的幸福感!往後,更進一步在火車上、飛機上、捷運上都可以聽到客語和其他語言擔當國人的共通語。
由此看,1998年的還我母語運動,不只是客家文化再造運動的發動機,也是台灣邁向多元文化社會的催化劑。
二、專屬的客家事務行政體系的建立
2001年6月24日,台灣成立全球第一個專責客家事務的行政機構,可以說是1988年客家運動以來最具代表性的里程碑。除了展現執政黨對客家文化保存、維護的使命感之外,也呈現了不分朝野對於客家文化疼惜的心態。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是一個客家族群事務的專責機構,既激勵客家人對於自己身份的認同,也提醒了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尊重態度,使得過去潛藏在底層的客家文化得以點滴再現。同時,也在政策的引導之下,重新確立了客家的多元價值。
2002年開始舉辦的「客家桐花祭」,不但捲起一股客家文化重建的旋風,也啟蒙了客家地景作為產業資源的集體認知。春天開滿山頭的白色油桐花,早已美麗了好久,可是,因為過去油桐樹只是單純的經濟產業,往後更成為連經濟作物都不如的「淺山雜木」,所以連帶使得大眾一度忽視了美麗白花所提醒的山林美學。
客委會以油桐花多數栽種在客家地區、栽種者多半是客家人為靈感,對於山林充滿了敬畏與感激之情,以向自然請罪的心情出發,舉辦了「客家桐花祭」,將北、中台灣客家的美麗純樸風貌推給國人,一時之間,客家文化的價值具體展現在山林原野之間,更開啟了鄉村的產業潛能,引領客家族群邁向創意產業之途。
三、客家電視頻道的創設
2003年7月1日,全球第一個客家專屬電視頻道開播,開台標誌採用青綠色油桐樹葉襯底的白色油桐花,除了展現新創客家文化節日的延續意義之外,也勇敢地「創造」了新的客家符號。客家族群公共電視頻道的開播,除了正面回應了長期以來客家文化界對大眾媒體上的期待之外,也在政治運動的角度,「創造」了截然不同的客家新文化。
透過電視,客家文化的發展當然還有待觀察,然而,從公共資源願意替客家建構這麼一個強勢的公共平台來看,台灣客家不只替自己的下一代埋妥文化承傳的根柢,也替全球客家文化的交流,投出一記好球。
首先得陳述,本文乃是從「台灣客家文化具有全球獨一的特色」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也是因為認識到,文化與地域之間的互動,所形成的全球唯一性,深信台灣與客家之間互動成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