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LD
鳥瞰 Telematic Performance
作者:江敬芳
如果我們早已具備使用網際視訊系統組織線上會議的能力,或是在辦公室或家中透過web cams和遠在不同城市,不同時區,甚至位於不同國家的友人進行溝通傳訊,是不是也能使用相同或類似的科技來發展藝術創作和表演?Telematic Performance指的就是這種運用電腦及網路傳訊科技製作演出的表演藝術。這樣的演出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又需要具備什麼軟硬體條件裝備才能實踐?而這類天生具潛在文化雜種體質的網路表演,又能在當代藝術的發展上激盪出哪些尚未被開發的可能性?本文將以筆者所參與製作及演出,由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舞蹈暨科技實驗室的領導人 Dr. Johannes Birringer所執導的《人鳥飛行誌》 (Flying Birdman) 為藍本,來介紹此一新興的藝術型態。(圖1)
圖1/《人鳥飛行誌》表演現場 (舞者: John Jay, Ashley Friend and Michelle Stortz) (影像來源: ADaPT)
Telematic (Telematique) 這個詞彙是由Simon Nora 和Alain Minc於1978年在提交法國政府的一份有關資訊化社會 (L’informatisation de la societe) 的報告書中首創,[1]意指結合電信通訊技術與電腦 (Tele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所開發的新科技。這個新名詞與藝術的掛勾,則發生在1983年,由網路科技藝術先驅之一的英國藝術家,理論家,電腦藝術教育工作者Roy Ascott在他的“Art and Telematics: Toward a Network Consciousness”一文中首度引用於探討數位通訊藝術的概念。[2]按照Ascott的說法,Telematic 既是一種新的科技,也是一種新的創作語言,它更是一種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形成的意識。這個在當時被視為前衛創新的見解,如今儼然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了。[3]

製作一個單純的Telematic Performance並不困難,只要在寬頻網路流通的A地點與B地點各設置一個足夠四肢伸展,具適當光源的工作室,兩台電腦 (一台發送,一台接收訊息),再搭配一架數位錄影機(DV Camcorder),硬體的設施就已充分,剩下的就是AB點間彼此的溝通配合。然而,策劃一個稍具規模的Telematic performance則是一件極複雜艱鉅的工程,往往需投入龐大的人物力資源。成立於2000年12月的ADaPT (Association for Dance and Performance Telematics) 是一個以Telematic Performance為研究主題的組織,由美國六所大學的舞蹈和多媒體實驗工作室,及加拿大,法國,巴西等國的研究團隊共同策劃。結合舞者,藝術家,學者,及高科技研究人員於一堂, ADaPT的成員每隔一段時間會挑選一天,在同一時間透過寬頻網路科技的Streaming Technologies[4]發表跨地域/時區的即時互動多媒體演出;表演的內容及形式多樣,舉凡舞蹈,肢體表演,空間裝置,影像改寫重組,詩作朗誦,歌唱,特殊音效製作等等,都有跡可循,企圖開發一種新的,全方位的跨領域藝術創作的可能性。成立至今,ADaPT總共發表過多次實驗成果,其中包括兩次網路/現場公演,分別為 2002年的《人鳥飛行誌》(The Flying Birdman) 與2003年的《結》(The Knot)。(圖2~3)

L'informatisation de la societe
1. (Paris: La Documentation Francaise 1987)
2. 有關Telematic (s) 及Telematic Art等名詞, 請參閱 "New Media Dictionary," Leonardo 35, No.4, pp. 2002. 439-443.
3. 另外也可參考 Roy Ascott 1990年在Art Journal發表的經典論文 "Is There Love in the Telematic Embrace." Art Journal. New York: College Arts Association of America. 49:3, 1990. pp. 241-7.
4. Streaming allows audio and video to be played across the Internet in real-time. With most audio and video on the internet you must wait until the whole media file has been downloaded to your computer before it can start to play-streaming media will start running immediately.
圖2~3/《人鳥飛行誌》預演 (表演者: HyunJung Chae 影像Streaming: 江敬芳) (影像來源: ADaPT)
《人鳥飛行誌》的靈感來自日本傳統的詩歌接龍─「連歌」(Renga) ,整體架構上採取的是螺旋狀的表現概念,包括空間設置及表演的場序編排。這樣的結構不僅是針對美學上而設計更有其技術上的考量。就技術層面來看,由於這場表演總共有七個團體在同時間分別從不同的地理位置以網路傳訊投影的方式參與,因此每個團體入場時間順序的安排,投影的內容及位置,都必須先做好縝密的規劃。[5]網路公演的總長預計為六十分鐘,Dr. Birringer根據劇本把演出內容分成十個場景 (scene) ,每一景以六分鐘為單位輪流由一個團隊到另一個團隊以順時鐘方向玩螺旋狀的接龍遊戲。每一個具備影像即時傳輸能力的團體,都必須在其所在地 (local site) 演出兩段現場即席舞蹈並與另一個單位所輸入的舞者們的影像作「召喚與回應」(calling and responding) 式的互動肢體對話﹔這些演出段落透過當地的鏡頭輸入電腦,依參與單位的設備與意願,可任意在傳輸過程中,透過特殊的即時影像處理軟硬體 (Image mixer) 將影像進行改造後傳出,以網路同步播放投射於每一個參與團體的在地空間。至於其他處於準備接龍的參與單位,則在特定時間按照安排好的螺旋順序陸續傳輸文字,音效 (已錄製好的或現場即興朗讀混音製作的) ,或事先錄製好的video等,與正在即興演出的舞者們配合Streaming。[6]《人鳥飛行誌》的整個演出過程不但開放給來到現場的觀眾,同時也透過網路進行實況播放,提供網上的民眾參觀。[7](圖4~5)

[5]七個地理位置分別為Tempe, Arizona; Brasilia and San Paolo, Brazil; Detroit, Michigan; Columbus, Ohio; Salt Lake City, Utah; and Madison, Wisconsin
[6]位於巴西的兩個團隊因受當地網路科技的限制影響了傳輸速度,因此只能使用mini cams 或web cams透過 iVisit視訊傳播軟體, 傳送近身特寫鏡頭及圖畫文字.
[7]有關《人鳥飛行誌》的理念,劇本,製作過程及部分成果紀錄請參考《人鳥飛行誌》網站:http://www.dance.ohio-state.edu/dance_and_technology/birdman.html
圖4~5/《人鳥飛行誌》俄亥俄州大演出現場 (影像來源: ADaPT)
製作這樣一個大型演出,對所有的參與者都是一項挑戰。不僅每一個團體都需具備獨立完成其空間規劃設置的能力與軟硬體作業的工程技術,參與者總體高度的熱忱及配合度更是不可少的推動力。以俄亥俄州大的舞蹈科技實驗室為例,準備工作早在公演的三個月前就開始積極投入。俄亥俄州大舞蹈系的Studio5,是此次演出的指揮中心。[8] Studio5裡備有三台Macintosh G4,兩台筆記型G3,三架數位錄影機 (DV Camcorder) ,一套音響與擴大器,混音箱 (Mixer) ,五架裝配調光器 (dimmer) 的舞台聚光燈,和數台單槍投影機。其他硬體附件包括麥克風,Ethernet cables, Firewires等都是必備。實驗室後來亦曾嘗試以「藍芽」(Blue Tooth) 無線傳輸科技,但最後並未在公演中啟用。 軟體的應用主要是在Macintosh OSX 的平台上使用可免費下載的QuickTime 6 Broadcaster來傳輸影像與音效。

或許在科技軟硬體部分的要求上不盡相同,但準備一場Telematic Performance本質上是非常接近拍電影或表演一場舞台劇一般,燈光、音效、道具、佈景、鏡位、劇本、演員、導演一樣不可少。俄亥俄州大團隊總共有九人,實驗室的網路與學校伺服器的連結由一位技術專人負責維護,其他的設置都是團隊的成員從無到有一吋一吋織出來的。這八個成員包括領隊Dr. Birringer,四位研究生 (專長分別為舞蹈,編舞,表演藝術,及攝影) ,兩個大學部學生 (分別主修舞台配置,科技藝術) ,及一位來自荷蘭的交換學生。公演的日期訂於11月25日,籌備的工作則是9月就開始進行。學校在提供機器與網路外,補貼的演出經費其實非常有限,因此場地空間的設置完全仰賴成員在相當克難的狀態下自助完成任務。[9]設計圖經過再三修改開會定稿後,學員們分別從家中攜來工具箱,從車庫挖出多餘的延長線,廢棄的木料等,再到五金行買來繩子,膠帶,大批白色不織布及塑膠水管充當製作投射銀幕的材料,如此按照設計圖一一組裝,化腐朽為神奇,將一個毫無特色的舞蹈教室改裝為《人鳥飛行誌》的世界舞台。(圖6~8)

[8]ADaPT每一場表演,都由不同的學院或團隊來輪流領導。其中《人鳥飛行誌》這個計畫是由俄亥俄州大提出,主持。
[9]學校提供美金120的補助經費
圖 6~8/ 俄亥俄州大團隊在Studio 5 架設《人鳥飛行誌》的演出空間  (影像來源: ADaPT)
Telematic Performance 的優勢在於這樣的演出能夠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ADaPT團隊的熱情亦傾注於開發更多超越地域文化種族的參與者來共襄盛舉。《人鳥飛行誌》不但在演出的形式採納日本的連歌,創作過程中更是積極鼓勵眾參與者以其母語來朗誦詩文做交叉傳訊接龍﹔除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荷蘭語及韓文外,筆者也應要求以國台語分別朗讀一段加入接龍。ADaPT對捍衛不同語系文化族群的發言權所做的努力值得稱許,但巴西團隊因當地網路工程的落後,未能跟上其他表演單位的傳輸速度,而導致被迫改變演出形式的事件,暴露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網路烏托邦是個理想,然而在全球資源分配不均被視為常態的狀況下,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同樣的方便管道及機會,來享用網路科技所帶來的便捷與資訊流通,的確是個值得令人省思的問題。如同許多反全球化的文化學者所警告的,網路資訊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並不代表資源共享及平均分配,許多時候反而是發言權及詮釋權的壟斷及掌握在少數所謂「第一世界」科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手中,一種新的兩極化正在逐漸形成當中。

ADaPT所要企圖構築的,即是突破這種不公平的區域與資源區隔,意欲展望一個無政府的、開放的、可以是眾聲喧嘩、消泯階級性的對話空間。除了意圖在演出內容形式積極注入多元文化的要素之外,在整個《人鳥飛行誌》的製作過程當中,溝通、對話、交流也成為整體藝術概念的一環,意即真正的「全球性共同體」(global community) 是奠基在平等對話與多元思辯的基礎上。透過網路這個流動摺疊的數位場域與傳輸串聯,Telematic Performance 體現了一種可對話、尊重異質多元的烏托邦公共空間的想像與其生產的可能。[10]

[10] 關於ADaPT的理念, 請參考http://dance.ohio-state.edu/workshops/ips3.html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