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世安美學論文獎
作者:邱俊達
作品:朝向廢墟的詩意空間:從空間詩學到廢墟空間

《空間詩學》是法國哲學家巴舍拉晚期宣稱其現象學轉向的美學著作,內容延續其過往面對時物質意象,所產生的夢想、想像力活動之研究,但在現象學方法的操作中,更進一步創建出一門詩意哲學/閱讀現象學。事實上,當代哲學在20世紀初發生語言學的轉向,以及後半期更有所謂「空間的轉向」後,語言存有與語言空間的問題便一直備受關注。因此,本論文旨趣乃是透過巴舍拉在《空間詩學》中對詩歌作品的現象學研究,以其所提出的「詩意哲學」所開啟之「幸福空間」研究為基礎,嘗試進一步指出《空間詩學》中存在一種比「幸福空間」更為原初、先驗的「廢墟空間」,它以一種「氛圍」的變換,表現它在詩意語言空間的創造性能量。

「詩意哲學」指出,在讀者積極投入的閱讀活動中,藉由想像力與文學意象的相互作用,達成意義之創造與生產,其中閱讀主體與意象客體各別獲得了提昇,讀者成為幸福的存有者,而意象獲得清新感,更持續激發主體的想像活動,構成一動態關係,進而開啟詩意空間。「詩意空間」則是在巴舍拉的詩意哲學中,幸福的存有者棲居的語言空間。這種空間是透過想像活動開啟,並藉由場所分析來指出空間所具之人文價值。然而,在巴舍拉以「家屋」作為幸福空間典範的研究中,卻自行踰越其對幸福空間研究的限定,採用地窖、茅屋等隱含敵意的廢墟空間作為幸福空間意象的一員,這讓幸福空間與廢墟空間產生一種同源異形的關係,甚至廢墟空間更有其原初先驗性質。循此線往廢墟空間意象探尋時,廢墟展現出一種超越既有的物質性、空間性、氛圍特性,而扮演一種生存的意志與冒險革新的「朝向」欲求時,「廢墟的」成為一種詩意作用、場所精神與創造力的表現。

下載詳讀全文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