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世安美學論文獎
作者:林芝禾
作品:展覽牆面的支配者_從 Andreas Gursky 的攝影作品再析畫型攝影

摘要:
本論文以Andreas Gursky的攝影作品為中心,企圖透過Michael Fried對Gursky作品的詮釋,檢視Fried如何運用畫型(tableau form)的概念解釋當代攝影,以及探討源自於十八世紀的畫型概念能否完滿地轉譯為當代攝影的美學判準。首先提出「畫型攝影」一詞的是法國藝評家Jean-François Chevrier,他認為藝術家在經歷了1970年代晚期觀念攝影潮流的種種實驗之後,在80年代開始回到圖畫的模式,創作具有視覺主導性的攝影。Fried則將畫型攝影的概念上溯至十八世紀中期狄德羅的藝評,認為畫型攝影與十八世紀夏丹等藝術家的繪畫一般,畫中人物必須展現專注性,由此營造作品的反劇場性。Fried認為Gursky的攝影形式以當代元素更新了反劇場美學傳統,作品中的反劇場性來自於遠距離全景、數位操作、雙聯畫構圖,以及照片中的人物大多沒有意識到鏡頭等特色,對觀者產生距離與阻絕的效果,使照片中的景象成為觀者無法進入的另一個世界。Fried在討論畫型攝影時,著意於劃分畫型攝影與觀念藝術之間的界限,讚揚畫型攝影因其反劇場性,獲得藝術的自主與自足性,而仰賴劇場性的低限主義藝術則被他視為現代藝術的退化。然而就Gursky的作品來看,隨著攝影的巨型尺幅而來的對展示空間的要求,以及作品開放的系列性,顯示出畫型攝影仍然吸取了來自觀念攝影的養分。

下載詳讀全文

得獎感言

感謝世安文教基金會長期以來對美學研究的支持以及評審們對本文的肯定,讓我有機會獲此殊榮。本篇文章是由我的碩士論文發展而成,感謝曾少千老師的指導,帶領我發掘當代藝術與攝影研究的魅力,以及吳方正老師與林志明老師對論文所提供的寶貴意見,以此為基礎,讓本文的論述能夠更臻完善。 畫型攝影是近年相當引人注目的研究主題,關於其美學與源流的探討包含了十八世紀狄德羅的藝術批評、觀念藝術、現代主義繪畫、數位攝影,以及大眾文化等豐富的面向。為顧及文章篇幅與行文的流暢,本文僅能夠就前兩者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此外,由於所處地域的限制,無法親訪藏有Gursky作品的美術館,文中對圖像的分析都以其作品圖錄為基礎。然而其作品尺幅巨大,與縮印於書頁之上的圖版在細節的呈現上必然有所落差。這方面由於國內並無Gursky 的收藏可供對照,亦只能留待日後繼續更進一步的比對與研究。最後,感謝親愛的家人,因為有你們的支持,我才能夠全心為自己的興趣努力。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