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冷戰、攝影與政治想像:試論傅良圃的攝影集 The Face of Taiwan
前言:一本半世紀前的攝影集
本論文探討的是美籍耶穌會神父傅良圃(Fred Foley, also known as Frederic Foley)的攝影集The Face of Taiwan(1959),以及其中所體現的政治想像與攝影觀。隸屬於耶穌會的傅良圃1917年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1946年曾至北京學習中文,並於上海研究神學,他在1951年底初抵台灣,直至1973年才真正離開。在這段期間內,他曾服務於台北耕莘文教院與台大外文系,以其開明作風聞名於當時的台北藝文圈 。
熱愛攝影的傅良圃來台後,花了7年時間拍攝台灣風土民情,並於1959年出版The Face of Taiwan攝影集。該書在物資尚屬匱乏、社會氣氛肅殺、韓戰1950-1953)陰影不遠的50年代末期,成為當時少數聚焦民間風情、正式出版成冊,並以「台灣」之名為題的攝影集。該書在日本印製,發行者為東京的Jesuit Information Bureau,曾在台灣若干攝影器材行與外文書店少量流通,在當時攝影藝文圈小有名聲 。全書是傅良圃由4萬張照片中,挑選200餘幅照片編排組成,個別照片沒有圖說,全書也未替影像標示章節類別,但在類似主題的圖片排列留白處,傅良圃會以簡約抒情、近似詩詞的英文短句穿插點綴,藉以串連全書的敘事節奏。全書的視覺主題依序排列,約略可區分為兒童、戰爭陰影、自然山水、民間活動、大學生活、民間信仰、原住民、農村風貌、都市生活、女性、文化活動、自然物產、鋼鐵工業,以及軍事國防等類目。全書最後並以附錄形式,簡略紀錄了耶穌會在台宣教狀況。攝影集發行後的隔年,位於台北市南海路的「美國新聞處」曾以該書中文名稱「台灣寫真」為題,為傅良圃舉行為期五天的攝影展,轟動一時 。
該書在台灣攝影史與前輩攝影家訪談裡雖偶見提及,但或因其取得困難、流通不廣,加上絕版多年,目前尚缺乏相關討論 。本文主要關切焦點,在於將其放回影像生產的特定時空脈絡,探究其視覺實踐的特徵、意識型態與影響來源,並藉此探討懷舊老影像在當代進行再生產與重新流通時,所可能具備之文化意義與論述盲點。但若要進一步討論The Face of Taiwan的視覺邏輯、政治想像與意識型態,我們須先耙梳它最重要的影響來源:1955年由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策劃推出的大型攝影展The Family of Man。。
由於某個機緣在異鄉偶然買到的台灣舊攝影集,在好奇心的灌溉下,最後竟意外地生長成一篇不算短的論文,在此感謝評審與基金會的鼓勵與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