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
作者:彭奕軒
作品:非永久性的標記

自己身為創作者,在學院裡的工作室創作,突然覺得自己也需要一張白板,很像可以增加一些速度在構思自己的創作,但當反觀我書寫繪製的圖像,突然覺得白板的位置(地位)變得非常邊陲,在它的白色面積上,永遠不會有 久留的抒寫,終將成為形塑某過程中的工具。以繪畫抒寫論之,通常白色表面為非永久性的標記,我將白板成為標記的媒材,標記方式以白板筆(水性)作為畫筆,當它完成時,會停留在一種很危險的狀態,隨時很可能會消失 不見,同時又有一種刺激感存在。

白板相對於黑板(18世紀出現,由石板演進而來),並未有較為完整的歷史樣態,對於這樣的<東西>,我們(人類)把它當成一種展示教學媒材,以一種迅速書寫及簡易製圖為基本用途的工具。黑板以粉筆作為書寫的工具,但在近代推演的結果,進而發明更具便利性的白板媒材,它們的書寫速度更加流暢,並不會製造粉塵,使用鋼板度鋁鋅再配合著底漆具製造一種白色的光滑面(如同相機底片的光澤感),在1950 60年間 發明,並在90年代才開始普及化,在臺灣的補習業、服務業、教育機構、公司內,被大量利用。白板對於時間使用耐久度上(在台灣)通常是非常需要替換的產品,最多撐個三四年左右就需要替換,每個人從小也一定會經驗過不管是黑板或白板,但有沒有發現我們很難記住在上面到底寫了什麼,很像這樣的媒材永遠不太可能會停留在某段文字或數字上。反覆塗寫,在同一個介面,它很像成為某種很尷尬的狀態,它不是紙本上的筆記那麼的重要,但在那媒介上又很像要給一些訊息,一些只是要短暫紀錄給別人或書寫本人看的狀態。白板上的圖像及文字都很容易忘掉。自己身為創作者,在學院裡的工作室創作,突然覺得自己也需要一張白板,很像可以增加一些速度在構思自己的創作,但當反觀我書寫繪製的圖像,突然覺得白板的位置(地位)變得非常邊陲,在它的白色面積上,永遠不會有久留的抒寫,終將成為形塑某過程中的工具。以繪畫抒寫論之,通常白色表面為非永久性的標記,我將白板成為標記的媒材,標記方式以白板筆(水性)作為畫筆,當它完成時,會停留在一種很危險的狀態,隨時很可能會消失不見,同時又有一種刺激感存在。標記的內容以台灣新聞圖像為主,內容多為一些災難場景,如復興航空第一次級第二次墜機,蘇迪勒颱風等等…,標記的方式以影像投影於白板上在進行如實的標記,不管任何的影像邊界都會被書寫進去。但就是因為全部都標記於白板上,反而顯得訊息不明確,我們可能會讀不出任何訊息的狀態。這也如同白板這媒材本質。易忘的風景(新聞圖像)標記在白板的任何一處,我認為白板這種替代性的媒材如同我所標記(繪畫)的那些新聞圖像,一種短暫出現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中,人們無時無刻在經驗災難,從真實的經歷到新聞影像的給予,我們似乎可以忘懷,但這樣的非永久性的標記將持續的被喚起,在我們的深層的內心裡。


得獎感言
成為創作者的過程,我們不斷的遊走在理智的邊界,這與日常生活總是有一種曖昧不明的互相關係,同時推進,又在此同時需要成為一個觀察者,感謝世安美學獎給予的鼓勵,使我能持續作自己喜歡的事!白板跟人有種時代性的雷同,可以輕易地抹去,也可以重新標記,非永久性的標記闡述著直接的語彙,去給人感知,也期待自己未來的作品延伸!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