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
作者:彭奕軒
作品:微霧消散
作品:微霧消散
建築如同人,它們各自有自身的生命歷史轉變,與人共同生活,當人離開後,它依舊佇立於此(位於雲林西螺鎮修文路上)。我使用<室外降溫灑水器>裝置於此建築物內外,以裝置的性質而言,此產品一般安裝於公共空間,咖啡飲料店的戶外,製造出舒適感,當然也有視覺上的清涼感。對於介入到廢墟空間裡外,我試圖以改變場域氛圍作為方式,去顯示我在過程中的感知狀態,作為外部觀看而言,使觀者感到視覺上的畏懼感(一個廢墟起微霧),當觀者走近,則是感到場域的舒適感及安定感。微霧消散此命名,如同我在介入這個不管稱之為廢墟,棄置地,樹屋,鬼屋,種種的外部想象命名,如同一層薄霧在週遭,很難清晰,如果以現在作為歷史的時間點,或許以另一種的參與模式介入(與歷史空間重疊),不管是觀者或是我自身,都能稍微撥開前頭的霧氣,微霧也終將會消散。
在起初接觸這棟建築物,我也和一般人相同,覺得這邊的環境會造成某部分的想像,如同鬼屋?樹屋?神秘感?不為人知的地下室存在與否?在每一天的整理(因為許多棄置的人為垃圾),我漸漸開始理解這裡的狀況,從各個不同的層面;人為垃圾棄置於場所的猜測,土裡埋着的不知名水泥塊及盆栽物件碎片,這片不算大的土地,在原居住者離開後,就開始留下許多外部給予的痕跡。我將土地的狀態,回歸於自然感,並整理了附近的環境,整理出一條路線可以接近建築物,過程中,從剛開始對此建物感到陌生或害怕,直到逐漸清晰理解這塊棄置廢墟地的種種,它的性質開始有了轉變,對於我(介入者)而言。
在起初接觸這棟建築物,我也和一般人相同,覺得這邊的環境會造成某部分的想像,如同鬼屋?樹屋?神秘感?不為人知的地下室存在與否?在每一天的整理(因為許多棄置的人為垃圾),我漸漸開始理解這裡的狀況,從各個不同的層面;人為垃圾棄置於場所的猜測,土裡埋着的不知名水泥塊及盆栽物件碎片,這片不算大的土地,在原居住者離開後,就開始留下許多外部給予的痕跡。我將土地的狀態,回歸於自然感,並整理了附近的環境,整理出一條路線可以接近建築物,過程中,從剛開始對此建物感到陌生或害怕,直到逐漸清晰理解這塊棄置廢墟地的種種,它的性質開始有了轉變,對於我(介入者)而言。
得獎感言
感謝世安美學獎,在這兩年間的贊助,創作者的經歷往往都是截然不同的狀態,這段時間也經歷過國內駐村,及海外展覽的推進,也很榮幸再次獲獎,自己在學院裡的最後一學期,往往都會有很多感觸,但也在某些方向上更篤定的能走下去,也希望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