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
作者:廖昭豪
作品:人造
作品:人造
這世代的環境充斥著人造,不只人類普及的地方,甚至難以到達的都有建設,而建設後,伴隨著生活需求,物件被生產出來。每天我們接觸到的物件有太多,除了個人明確有目的使用到的,還有很多有著作用,但因習慣而被忽略的;這些被忽略的物件,在路上佔大多數,有趣的是,當這些物件因事件附加而產生形狀上的變異後,我們才會稍稍的注視到它們的存在。
物質與物件由製造這動作來賦予差別,而物件會有其對應的功用。當物件停止功能運作後,是否回歸到物質來看待?時常在街上看到有物件因時間累積或事件造成之變形,這時觀者會推測它轉化的過程(鏽蝕的鐵皮,經過日曬雨淋。彎曲的欄杆是被車撞過)但畢竟是推測,發生的事件離我們是遠的,最真實的是當下呈現在眼前,因事故變貌留下物件的材質狀態。作品透過顏料、紙漿材質再現這些路上事故後的物件,物質性更加彰顯,而所呈現的事件樣貌跟時間性都是不存在的。作品中的物件因製作過程會帶有繪畫性,與觀者現實的認知存在落差,使感知只停在視覺部分,意識到材質本能的存在。
物質與物件由製造這動作來賦予差別,而物件會有其對應的功用。當物件停止功能運作後,是否回歸到物質來看待?時常在街上看到有物件因時間累積或事件造成之變形,這時觀者會推測它轉化的過程(鏽蝕的鐵皮,經過日曬雨淋。彎曲的欄杆是被車撞過)但畢竟是推測,發生的事件離我們是遠的,最真實的是當下呈現在眼前,因事故變貌留下物件的材質狀態。作品透過顏料、紙漿材質再現這些路上事故後的物件,物質性更加彰顯,而所呈現的事件樣貌跟時間性都是不存在的。作品中的物件因製作過程會帶有繪畫性,與觀者現實的認知存在落差,使感知只停在視覺部分,意識到材質本能的存在。
得獎感言
謝謝世安文教基金會多年來對於學生、年輕藝術家的支持贊助,很榮幸能參與2017世安美學獎,對我來說此獎項的幫助,不僅僅是創作獎金的實質幫助,更大的意義在於世安文教基金會提供了交流平台,能在基金會的網站上與歷屆入選的藝術家共同分享創作。這次入圍的系列作品『人造』,是對於現今生活環境中充斥的人造物件、物質的觀看,透過材質轉變再次製造,使這些物件多了一次在被觀看注視的機會,來思考這些物件所存在的普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