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世安美學論文獎
作者:郭家勳
作品:藝術認證困境的解決方案:文化人類學的視野與解讀姿態

範疇:藝術終結、靈光消逝、文化工業、藝術認證、文化人類學 摘要:丹托(Arthur Danto)透過藝術為哲學續命的努力,但在當下來看,已經缺乏了說服力,回望這關鍵的藝術理論,事實上,亦仍未脫藝術品的定義從何時開始;又從何時結束的思維(雖說丹托不斷否認),換言之,也就是說藝術品的「定義」比材質、技藝、儀式、社會化過程、族群文化及創作者心理狀態更為重要,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筆者認為丹托的後歷史藝術言說,有著對於藝術本真性致命的傷害,因爲藝術品成為不可辨識的材質集合體,而該形式、材質及符號等是處於一種等待的狀態,等候哲學的介入,並代其說出該綜合體的真義,而就此,就產生了「權威」言說處境,換言之,要什麼樣的言說介入,才能算有效的「認證」?這使得藝術品背後的本真性(筆者認為是文化人類學中解讀的姿態)被懸掛起來,成為中性之物,雖然丹托的後歷史論曾經為藝術評論開疆辟土,但此刻該基盤產生了鬆動。 進一步說,丹托無意間把將藝術「中性化」,而這中性化的出發點一開始是為了解決面對藝術品失語的困境,尤指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的形式主義凝視普普藝術時,呈現言說癱瘓的狀態,然而,如同格林伯格忽略藝術品的文化脈絡的偏執一般,當丹托引用沃荷(Andy Warhol)的布瑞洛肥皂盒(Brillo Box)來對比真正的肥皂盒,並宣揚其藝術終結論時,哲學與藝術品就已經被綁成一個假攣生體,反觀黑格爾(Friedrich Hegel)的藝術終結論雖認定哲學較藝術為要,但至少維持兩者的獨立性。不同於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丹托認為藝術品處於某種雜多卻失語的狀態,哲學可代表發言,一開始的確有效的撫平了晚期資本主義的精神分裂症狀,但藥效一過病情隨即復發,原因為哲學言說與藝術本真性會相互排擠,而藝術市場與文創產業的資本主義本質,必然會產出了具有集權特性(這點在法蘭克福學派的論點中已可預見)的「藝術認證」現象。 綜合上述,在丹托的論點中有一個關鍵是藝術太多元,無法用舊思維看,不過關於「多元」的假說,也是站在「中心」思考角度給出的多元假設,而真正的多元性,不會單單出現在自圓其說中,而有可能在人類文化發展過程的探究中獲尋答案,這也可能是文化人類學在當代藝術評論中被開始引介的原因,因為文化人類學在面對材質、形式、符號、儀式及神話等原素,都有著對於其生活、生產、勞動、階級、物質及心靈狀態的閱讀渴望,也可說某種歷史上的鄉愁,找尋原生的藝術情感,不同於目前文化藝術的消費模式,此外,更重要的是文化人類學進入田野(藝術作品及文化現象)時閱讀及解讀的開放性,不過也有錯讀的可能,仍需謹慎引用。總而言之,在當代藝術市場與文創產業的發展進程,「藝術認證」仍將佔有一席之地,但或許在將來,甚或已經在發生,採用「文化人類學」的凝視與解讀視野,或將會是面對藝術與文化的重要姿態。

下載詳讀全文

得獎感言

對於創作者來說,得獎,是前進的動力,也是生命歷程中,彌足珍貴的記憶,而就世安美學獎創辦者及基金會來說,其創造的社會的價值,則更顯寶貴。臺灣當代美學領域的工作者,雖不必然為了得獎而創作,但其創作的成果,若沒有相關美學獎項的肯定,總會感到遺憾。 這次得獎,十分感激世安美學論文獎評審的肯定,但也感到意外,因為總覺得作品還不是那麼完整。不過,這份意外的驚喜,卻也同時是內心真切的期盼;且會帶著這份肯定,朝著創作的道路前進,雖然不易;也總有徬徨,卻更感堅定。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