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世安美學論文獎
作者:許鈞宜
作品:時間的空曠景觀:談岡薩雷茲-佛爾斯特的電影《臺北》與其內的「弱聲光情境」

範疇:電影美學、當代藝術、實驗電影、德勒茲
摘要:當電影於今日持續探觸更多可能、推展自身之界限時,並不代表著電影的定義日漸明晰,而是相反,電影正不斷透過與各領域的對話倍增著它的模糊性。如同策展人伯恩鮑姆(Daniel Birnbaum)在其文章〈今天,誰是我?〉(Today Who Is Me?)所言,當代的影像創作將不再探問著「電影是什麼?」,而是更為基進地提出另一問題─「今天,什麼將是電影?」 。以法國藝術家多明妮可‧岡薩雷茲-佛爾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為例,她的創作即橫跨了眾多形式,如裝置、建築、文學與電影。然而,在如此多元的路徑下,電影始終是她在各類作品中所不斷指涉的對象。因此,她的電影可說是代表了電影與各領域密集交錯的當代語境之縮影。

在岡薩雷茲-佛爾斯特的電影中,始終存在著某種「空曠」的氛圍與情境,空無(empty)、敞開 (open)、空隙 (void) 等詞彙一直是圍繞於她電影周遭之印象。然而,這並非是指影像的實際內容,而是岡薩雷茲-佛爾斯特透過電影各種組成元素所布置出的特殊感知狀態。同時,在德勒茲(Gilles Deleuze)談論電影的兩冊著作《電影I:運動─影像》(Cinema I: The Movement-Image) 與《電影II:時間─影像》(Cinema II: The Time-Image) 中,其用以定義現代電影所帶來的嶄新發明─「純粹聲光情境」(pure optical and sound situation)時,也正是以空無與敞開等概念,來說明電影如何透過對空的操作與間隙的製造,而使得影像、聲響及其他組成元素形成一種特異的交互關係。德勒茲說道:「此種情境將揭示一種嶄新的聯結方式,被解放的感官將與時間、思維產生直接聯繫。這是視覺元素極為特殊的延伸:使時間與思維可被感知、讓它們變得可見與可聽 」。更進一步地說,在特殊的影音布置當中,原先抽象、虛擬的時間與思維將變得實際可感,成為內在於電影中的「表現物質」(material of expression)。

當岡薩雷茲-佛爾斯特在其電影中形塑出一種「低強度」(low intensity)狀態、且「將滲透我們的感知,來到易感的核心深處_」之時 ,無疑也回應著德勒茲對電影與感官機能的思考。本文將以岡薩雷茲-佛爾斯特在 1999 年造訪蔡明亮電影《愛情萬歲》拍攝現場時所作的短片《臺北》為例,探討其在影音構成上的手法如何形成低微、空洞的「弱聲光情境」,同時也將重新思考《臺北》如何與《愛情萬歲》進行跨文本的對話。

 

下載詳讀全文

得獎感言

非常感謝諸位評審,對於這篇文章給予肯定。雖然其中仍存在著許多誤讀與思辨的跳躍,但也正於此,在概念與作品的往返間,令我視見一種得以從作品邊陲進入、並使自己能透過不同感覺條件進行另類分析的可能。如何在一部極為低限的電影內部思考,於我而言,即是一次評論的實驗,它不斷要求我繼續地看、繼續地問。或許,所有的書寫,都不應只是某種解釋或是回答,而是必須使問題持續存在的連結。也謝謝所有人在這一段時間的陪伴與支持。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