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生蕃の書画:非人類視野下的藝術及其不滿
摘要:本文首先針對若干批評過去殖民者以「去人化」(dehumanization)操作,將原住民視為「非」人的藝術史圖像與視覺批判論述,進行相關問題的探討和異議;另一方面,也對過去藝術史論針對相關作品研究方法背後隱含以「人」為中心的知識型提出反思。接著,以殖民初期一系列鮮少被討論的「生蕃之書畫」(生蕃の書画)為案例,1進行當時書畫藝術脈絡與殖民歷史脈絡的檢視,指出其蘊藏的複雜脈絡與歷史張力,如何意外地在人/非人、野蠻/文明、獸跡/書畫這兩端原本斷裂、對立的框架中,形成脈絡銜接與交錯的現象,除了提供吾人窺探非人類中心視野在「書畫」中的閃現,也能反向對以「人」為核心的藝術史編纂方法展開思辨。最後,本文認為要將藝術判準和觀看作品的脈絡,進行某種認識論的調整與換位,將殖民史中的「非人」,以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視角重新「非人化」(non-humanization),承認其在歷史中作為「非人行動者」(non-human actant,actor)的位置與能動性,才能從方法論層面,避免重蹈人類中心思維的論述邏輯,也能置入「生蕃之書畫」在非人觀點及其藝術史書寫中的位置。
關鍵字: 生蕃、去人化、非人、藝術史
很謝謝世安文教基金會與世安美學論文獎評審的肯定,也謝謝在寫作過程中給予我批評、指教和對話的朋友同儕、前輩學者與師長。這是一項進行中的藝術研究實踐的一部分,必定有其不足之處,仍需持續地思辨與探索。無論是創作者或研究者,如何回應總是內外交織、纏繞的理論思潮、思想資源與論述方法,並且以切身的問題來發展一種形構思維的話語實踐,都是一項長期的文化工程。 我也要感謝因這座島嶼的地理條件,所滋養而生的複雜人群與歷史境遇,因為我們仍置身於這樣充滿矛盾、疑難與悖論的地緣結構當中,面對各式關於生命與思想的難題。使我無時不刻地意識到各種話語條件在地緣關係裡的巨大張力,並且激起迫使思考的幽微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