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臺灣二十世紀末工業風景研究: 以陳水財1990年代的繪畫及「台灣計劃」作品為例
範疇:臺灣藝術史、臺灣當代藝術研究、繪畫與拼貼、風景畫發展、地方藝術史、計畫型藝術實踐
摘要:
陳水財(b.1946)為1970年代末起活躍於南臺灣的藝術家,以繪畫等平面作品為主要的創作媒材。他的創作常被賦予表現在地意象、由邊陲意識出發等評價,尤其在1990年代他與李俊賢(1957-2019)、倪再沁(1955-2015)、蘇志徹(b.1955)共同參與的「台灣計劃」更被視為前述精神的體現,此藝術計畫的宣言則展現出欲描繪時代風景的企圖。觀看陳水財在「台灣計劃」中的作品,可發現不少「工業」形象,而回顧他自1970年代末起的作品,已可見到對工業地景的表現,並延續至1990年代個人創作與「台灣計劃」的作品,「工業」儼然成為陳水財表現「風景」題材不可忽視的元素。過往對於陳水財作品中工業意象的研究,多視其為高雄地區重工業城市特質的體現,並與地方藝術潮流「高雄黑畫」脈絡相聯繫。然而這些論述多由地方藝術史的角度出發,其與臺灣整體藝術史的關係則較少著墨,且「台灣計劃」中顯著的拼貼特質也僅止於視覺風格的描述,關於技法與題材的關聯性則未見深入的探討。另一方面,帶有與主流抗衡意味的「邊陲」論述,亦未詳述其與時代風景的關係。
本文欲以陳水財為例,研究「工業」與風景的關係及時代意義。聚焦1990年代初他個人創作與在「台灣計劃」中的作品對照,探討其中折射出的視野與觀點,以及時代氛圍的聯想,並透過於此重新審視前述圍繞在他周邊的關鍵字折射出的意識,期盼勾勒出1990年代臺灣「風景」表現的一個參照面向。
本文首先回顧「工業」在臺灣藝術史上所折射出的觀點及意識,接著聚焦陳水財1990年代初個人創作中的工業意象,探討其繪畫語言與工業主題之間的關係,以及與時代氛圍的關聯性。同時也爬梳臺灣藝術史中「拼貼」的發展流變,並探討陳水財在「台灣計劃」對拼貼手法的運用,觀看他如何以不同的手法處理「工業」及「風景」,進一步研究陳水財此種「工業風景」的創作取徑的養成及其時代意義。
下載詳讀全文感謝評審老師,對這篇以風格分析為主軸、文獻及史料回溯為基底之臺灣當代藝術史研究論文的肯定。在近年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浪潮之下,許多過往具相當實驗性、「當代性」之作品或創作計畫,也以回顧展之姿重新回到今日的觀眾眼前,巧妙地收攏為臺灣藝術史的一塊塊拼圖。而串聯在日治時期前輩藝術家與現今多元媒材的當代藝術之間,仍有許多尚未被完整梳理的作品及思潮,這都是臺灣藝術史的待挖掘的寶藏,對這些事物的興趣,也是推動我此研究主題的動力。
感謝我的研究所指導教授、中央藝研所的師長及同儕,是你們推動我不厭其煩的思考藝術史與當代藝術如何可能;感謝我的家人、藝術家友人們,謝謝你們對我的支持與鼓勵,以及在藝術這條路上的種種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