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陳瑞文,劉瑞琪,鍾明德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 陳慧嶠,雷逸婷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吳珮慈,高重黎,劉永晧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陳雅萍,劉守曜
< 美學論文獎 >:陳瑞文,劉瑞琪,鍾明德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 陳慧嶠,雷逸婷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吳珮慈,高重黎,劉永晧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陳雅萍,劉守曜
世安美學 - 論文獎評審觀點
陳瑞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 張世倫 - 冷戰、攝影,與政治想像:試論傅良圃的攝影集 The Face of Taiwan雖然研究的是傅良圃的攝影集The Face of Taiwan,但論文實際的重心卻是The Face of Taiwan與Edward Steichen的攝影集The Family of Man之間,在編排、文字,乃至攝影影像的解釋上。攝影影像在此便成為時代氛圍的反映,論文理所當然地提到冷戰、反共和共同體問題,因而攝影影像的物質性也就幾乎不被談及。儘管如此,論文從兩冊的視覺編排與文字結構、身體與群體、軍人與孩童等議題,直探攝影的視覺威力與見證的角色。論文在這方面有非常優異的表現。
▓ 林芝禾 - 展覽牆面的支配者—從 Andreas Gursky 的攝影作品再析畫型攝影
這是一篇雖名為從Andreas Gursky的攝影作品再析畫型攝影的研究,但主要是從Michael Fried的畫型攝影理論討論Andreas Gursky的攝影作品,聚焦於畫型攝影、反劇場性、攝影類型學與藝術自主性等觀念的辨識及延伸分析。論文方法大致循著文獻與作品、解釋與分析兩條軸線交錯進行,這給出了攝影與理論交相輝映下評論的可能性。另外,文字流暢,邏輯清晰,章節分配恰當,具可讀性。這是一篇相當札實的論文。
劉瑞琪│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冷戰、攝影,與政治想像:試論傅良圃的攝影集The Face of Taiwan〉一文,是十分具有開拓性與創新性的台灣攝影研究。關於這本攝影集,迄今只有一篇報刊上的美學評析。作者豐富地建構了詮釋它的美學、文化與社會脈絡,並以攝影實踐的視覺傳播分析為根基,將它與Edward Steichen策展的The Family of Man 對照,把兩者放置在冷戰的意識型態底下討論,並在同中求異,很有說服力地分析了The Face of Taiwan的在地特色,最後論及其中一張照片,被後世不同出版論述所挪用,所產生的政治意義變化。作者將凝鍊的文字,化為理路明晰、結構嚴謹的論述,讀來令人讚賞不已。〈展覽牆面的支配者:從Andreas Gursky的攝影作品再析畫型攝影〉一文,是一篇思辯深入的認真研究。作者剖析了Michael Fried數十年來畫型概念的發展,以利清晰解讀Fried 對Gursky畫型攝影的詮釋。作者最後嘗試提出Fried說法值得商榷之處:Gursky的畫型攝影仍然從觀念藝術汲取養份。較為可惜地是,這個對Fried說法的批評,只是引用Jean-Francois Chevrier的論點,並非作者自己的見解。
鍾明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戲劇學院 專任教授
很高興參加了2012「世安美學論文獎」的評審工作。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國內這種性質的獎項評審──之前絕大部份都是創作競賽──因此,首先特別想藉此機會對創立和執行「世安美學論文獎」的有智之士致敬︰這種默默耕耘的播種工作殊堪嘉獎!這次參賽的論文共有七篇,論述水平有高有低,但坦白說,我都覺得有許多改進的空間:一、有兩、三篇論文根本稱不上「學術論文」──用三、五千個字就把中國文化定了調,把整個現代繪畫定了性──只能算是個人學藝心得或看戲筆記罷了。學術論文應當小題大作、發幽顯微,符合嚴謹的論文撰述、論證程序,而不是自己相信、感覺到了就算數。二、有兩三篇論述對象有了,但是,論旨(thesis or argument)卻模糊不清,鋪陳了許多資料、引據,但卻沒什麼叫人非留意不可的創見,反而叫人懷疑他/她寫這篇論文的初衷不會只是為了交差了事吧?三、最後得獎的兩篇論文在相關理論鋪陳、個人學術關心和文字表達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水準,但是,仍只是一般博、碩士論文的單章水平而已──我們因此就慷慨地頒獎給他/她們。
論述跟創作作品一樣,可以給這混亂無明的社會帶來光明和希望:藝文獎的藝術創作多有傳世之作,論文有何不可?我因此期待未來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投稿參加「世安美學論文獎」,讓擲地有聲的論述成為我們健全社會的重要一環。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嘉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專任講師
<造型藝術類整體總評>2012年申請「世安藝術創作贊助」的學生創作者總數驟降至低於30位,也是「世安美學獎」自成立十餘年來,絕無僅有的低落。此一現象是否反映了台灣整體藝術學院內部對於「純粹創作」的培養,以及年輕學子的學習心態,已經有了極大的轉變,仍待密切觀察。或者,隨著媒體傳播模式的快速變革,年輕學子對於紙本閱讀的主動性越來越低,以致於僅以藝術雜誌刊登廣告昭告年輕學子的方式,或許已經明顯不足,而必須藉助於更流行的網路社群媒體,譬如「臉書」才能吸引更大注意,這或許也是「世安美學獎」未來需要著墨之處。無論如何,一個已經成立十餘年,以無條件的方式,鼓勵和贊助優秀年輕學子發展純粹創作的基金會,如今竟然不受學子注意;況且,就台灣目前的大環境而言,尤其是經濟景況極為不佳,「世安藝術創作贊助」雖然主動提供贊助,送件情況卻如景氣一樣地冷颼颼,不免使基金會和評審們對於台灣最年輕世代藝術創作的未來性,產生了質疑與憂心。
申請贊助的29位當中,仍以繪畫和影像類居多,以及少數的雕塑(含動力機械)創作。在議題上,多數屬於個人抒發居多;「宅文化」症候群的現象仍然顯著,不少作品繼續圍繞著個人的身體與私空間作文章。呼喚「記憶」,帶著懷舊調子的主題也有,只是深刻度多顯不足。近幾年來,藝術介入社會的議題,隨著「台北雙年展」所提出的有關「體制批判」的討論,以及學院內鼓勵年輕學子跨領域的傾向,申請者也有一些開始朝向以社會觀察作為表現的主題,但深入社會的程度明顯不足。
本年度申請人數驟降,受邀的評審均有共識,並不希望為此降低評審的標準。因此,本年度提供的贊助名額減為五名。
<造型藝術類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 李承亮- 太空月球計畫—太空艙
以現實世界回收的現成物作為創作的材料,這不是新鮮的創意。重點還在於創作者對於「物」的觀念和態度,及其採取的創作手段與美學選擇為何。在此,創作者利用回收物的重新拼湊,組構了自己假想的「太空艙」,可以視為「宅文化」的一種投射。藉由「太空艙」這一意象所提供的太空飄浮與漫遊的想像,創作者同時反映了一種文化「失根」,甚至欠缺土地認同的意識狀態。舊物拼湊的艙體自然不可能飄浮,而更像是早已受到廢棄的標本,其懷舊感亦因此明顯可見。整體說來,從雕塑創作的角度來看,創作者值得鼓勵;但是,若就觀念性和開創性而言,僅止於平平一般,仍有待加強。
▓ 曾建穎- 鐵處女
膠彩(或重彩水墨繪畫)自1980年代重新在台灣學院內部成為重要的創作訓練,乃至於不少年輕學子稍後繼續前往日本深造以來,大抵仍表現出一種離傳統較近,而離當代較遠,其新穎創新的氣息始終仍明顯不足。在此,《鐵處女》的創作者雖然可能受到了日本動漫藝術不少影響,大致還可看出具有個人觀點和個性的形象表現。利用簡單的變形手段,創作者拉出了純屬想像的空間,塑造了一些頗富趣味性的形體,同時賦予了幽默感。就形式語法而言,已經跨出從傳統之中走出新局的第一步,堪稱可喜。不過,就作品的精神性與議題性而言,作品的命名與實際畫作的表現之間,仍有落差,而亟待進步。膠彩或重彩水墨繪畫自傳統以來,本就偏於純粹視覺審美的範疇,如何融入精神分析,乃至於社會議題的反省,這並非易事。或者,創作者可更專心於開發其純粹表現的能量,而無須憂慮太多「文以載道」或「藝術反映社會」一類的膚淺教條——除非創作者本人有驚人的能力,最終能夠巧妙結合兩者的精深之處,展現大氣之風。
陳慧嶠│藝術家、「伊通公園」企劃總監
▓ 沈易頡- 實驗:意識流—房間媒材:油彩
規格:476 x 80 (cm)
意識若進入想像領域,其本身必然棄絕語言,而以某種奧祕的存在方式現身。 沈易頡的棲居之處「意識流-房間」,讓人有種瞬間移動的、感應似的飄渺感。 作品《旅行》、《客廳》、《海邊》或《沙漠》,一會兒從客廳被傳送到遠方的海岸,一會兒從湖底被傳送到孤覺的沙地,從床上到天空,從藍色到灰色…。房間可能只是一個又小又陰暗的碎片,房間也可能是一個人的全部世界——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我想,房間是沈易頡「記憶的居所」,夢遊般的玄冥意識,隨意地穿梭時間的門廊;而他卻能透過繪畫來定性、補抓不可見之物。
▓ 許聖泓- 風景
類別:壁畫、裝置
規格:240x240 cm x3pcs 依場所空間
媒材:壓克力顏料、壓克力盒、印刷輸出品
QR碼有種傳輸、身分鑑別與商務交易的保護作用。觀看許聖泓由QR碼「轉」出的牆上風景,經由外部光源所產生的光能變化,彷彿某種招呼的訊息,隱匿在繪畫表層的背後。這讓我想起神話斯芬克斯 (Sphinx) 的猜謎——猜不出者即遭噬食。有如藝術家自身的寓言般,若不把創作的本質看穿,即遭殘酷的現實所吞噬。要讓自己得以超越,就必須把它看清楚…,在藝術的迷宮中,找到安身立命的阿基米德點Archimedes' point。無論這組作品是界於低限、幾何抽象或具體符碼所構成的繪畫表現,我認為許聖泓在他的繪畫中已經找到自己的支點,一種以『能』(energy) 為出發的感知風景。
雷逸婷 老師│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組 助理研究員
李宜亞的《聚會系列》油畫,在近半數的平面參賽作品中是難得之作,曾於2011年底得到「臺灣藝祭(Geisai Taiwan)」第三屆銀賞,且於2012年底在南海藝廊展出。人物肖像以及群像集會雖是不變的永恆題材,在臺灣年輕世代中較為少見。這些描繪朋友相聚用餐的聚會留影,遠看像極閃光燈下曝光過度的照片。畫中背景細節清晰可辨,人物的臉龐和畫面上的白色物件以及背景光源卻大幅度塗白,人物形象唯一可見的重點是眼神,見證聚會的真實事件。年輕世代早已習慣攜帶相機或手機記錄日常生活的點滴。這些看似隨性紀錄的影像中刻意拍出曝光過度的照片,成為李宜亞在研究所創作油畫時的題材,入畫的主角經常是作者的同學或友人。這些構圖經過細心計算的影像在轉化為油畫的過程中,作者來回重複地形構與堆疊白色部分,並在輪廓以光暈方式刻意消融界線,使「留白」部分像是被強光反射般的失去所有細節。系列作品的每一單幅各自獨立,是生活片段的記憶組合,整體而言有種攝影的記憶感,凸顯出作者試圖處理攝影與繪畫在時空與記憶、真實與虛擬之間的不同層次與意義。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音像藝術類評審觀點
吳珮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專任副教授
《Ruins of Heart》結構分明,從投射影像到進入銀幕,當將兩個層次的夢境視覺,表現得單純、但是自始至終頗具一致性。多重媒材的運用相當活潑而沒有負擔,並且能夠共同建立出意象的明晰感,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小品。聲音的部分,在配樂的使用上,則可以再多多考量緘默時刻無聲作為一種聲音的表現性。《壞掉電影》以罕見疾病者的身體思考和最簡單的各種攝錄器材,進行自拍的影像日誌,有著特殊的世界觀與生命觀。生命有其不可承受之輕,從自我到其他生命存在形式的反思,使得整部作品保持一種淡然開放的語調。但作品中時有許多學校或生活的小插曲過於冗長、或甚至影響整體結構性,其實是可以再深入反思主觀或自拍的議論性意義的。
高重黎│藝術家
照片是死、電影是夢。死、夢是可以做為人類學中最古老、普遍性且永遠成謎的對象與主題。因為死,人只能愈來愈接近;卻無法真正被體驗,而夢之於人可以被體驗但卻在一次又一次的醒來時遠離它。
死、夢;醒、生作為體驗現實的兩極能遊走其間的就是影像機器如動畫、照片、電影...等,使得作者、觀眾總能往返於真實-虛構,進出於未來(想像)、過去(回憶),漂移在生、死、夢、醉之中又可以收縮它、暫停它、快進、倒返、反覆它的就是這些機器影像。
本次音像類得獎兩件作品《壞掉影片》、《Ruins of Heart》都是能借影像機器影像的本體來映照個人身、心病痛主觀體驗,又不致丟失科技、疾病、性別、視覺性等遭逢全球化時的客觀改變無奈回應與省思之旁敲側擊的佳作。
劉永晧│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助理教授
今年得獎的作品《壞掉影片》與《RUINS OF HEART》;《壞掉影片》用日記電影與家庭電影語言,陳述了藝術家的生活、求學、疾病,與動物之間的種種。作品風格前衛、日常且迷人。《RUINS OF HEART》用動畫形式思索影像的觀看、攝影與投影的世界,影像與標本物之間的可能,作品風格古典優雅。這兩部風格迥異的作品為今年的勝選。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表演藝術類評審觀點
陳雅萍│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助理教授
《忶》此作品的音樂非常糟糕,旋律拖泥帶水,尤其吟唱的女聲十分難聽,非但無法替作品加分,反而使得獨舞者身體動作的韻律節奏大受影響,無法展現出男性舞扇應有的英氣與瀟灑。舞者的中國舞技巧純熟,但可惜的是,編舞者並未能在他與扇之間發展出較有創意的動作語彙,或者可供想像的角色形塑。另外,整體舞台空間的配置失當,樂團佔據上舞台太多空間,連帶也影響舞者在空間的流動感,對於表現扇與巾獨有的飄逸美感十分不利。
《喪》
編舞者以不同於世俗一般觀點的角度詮釋死亡與喪葬,具有一定的創意,例如舞者們色彩繽紛的服裝與頭套,看似遊戲般的群舞編排及行進方式,灑冥紙的片段所營造的視覺效果等。然而整體而言,編舞手法仍嫌粗糙:動作語彙重複但沒有力量或意義的積累;群舞者角色不明,文字敘述中提及不同顏色裝扮的舞者代表不同心境的角色,但實際觀舞卻完全看不出來;扮演死者的獨舞者張逸軍具有優異的身體能力,但可惜沒能得到發揮;群舞的肢體表現顯得鬆散而混亂,讓人覺得排練不足……等。追根究柢,編舞者並未釐清楚到底藉由這樣的舞蹈景觀與身體是要表達對死亡的何種思考,以致許多地方語焉不詳,這是在創作上需要再加把勁的地方。
《妙法自然》
一如許多商業演出,這支舞蹈有美麗而得體的服裝、悅耳的音樂(雖然中樂與鋼琴的跳接顯得有些突兀)、剎有其事的適當氛圍,但一切均在可以預期的編排手法中發生,很安全卻沒創意。舞作開頭以羽翎當筆以表現內斂的氣韻,到中段加大身體(尤其軀幹)舞動的弧度,再到最後騰空翻躍炫技的舞步,可以見到大陸古典舞常見的編排模式;但由於長條形場地空間的限制,表演者顯得綁手綁腳,許多飛躍的動作跳得不太俐落,就表演而言其實並不出色。最後,要建議申請人別再到處以「台灣舞蹈王子」自稱,以免貽笑大方。
劉守曜│專業表演者,導演,國立台北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兼任講師
由於今年參選作品質地與數量都略遜於以往,戲劇類作品乙件、結構雖完整,但劇本內容薄弱、段落目的不清。導演與演員未能完整形塑角色,以致過於討好觀眾的表演方法(略具娛樂效果),卻讓父子親情的主題更顯淺薄。舞蹈類三個作品的主題與內容皆頗具想法,但整體呈現都不夠完整。皆有結構鬆散,形式與內容指涉不明的問題。這些作品雖有其獨特思考與創意,但在整體創作的完整度上皆不若過去參選作品的程度,故建議今年「從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