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王雅倫、白適銘、鄭芳婷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類 >:王如萍、陳雅萍、蘇安莉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類 >:李明宇、張維忠、謝文明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類 >:邱誌勇、陳 蕉、孫松榮
< 美學論文獎 >:王雅倫、白適銘、鄭芳婷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類 >:王如萍、陳雅萍、蘇安莉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類 >:李明宇、張維忠、謝文明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類 >:邱誌勇、陳 蕉、孫松榮
世安美學 - 論文獎評審觀點
王雅倫│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教授
總論2023年的世安美學獎投稿的稿件共有七篇,然而幾乎每篇都關注一個藝術主題或材料,或當代議題。有最本土的風景與地景美學論,也有原住民傳統與現代化的編織藝術,書法跨領域表現的當代性,當代雕塑場域觀的辯證,表演藝術結合 VR 多媒體的劇場討論,以及影像和電影的新視覺感知與空間性的挑戰。凸顯出當代研究世代及學校多系學科發展的多元化落實在此次投稿。比較起前幾屆,碩博士生投稿的比例增加,但也突顯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整體論文的書寫能力有待提升,論文的體例格式不夠嚴謹,文句結構有幾篇過於鬆散,或論述失焦或沒有完整的結論。也因為此,很遺憾本屆僅選出一篇得獎作品。
得獎作品簡評:
本屆得獎作品為一篇梳理電影美學,以及關注除視覺動態影像外,能引發觀者不同感知的如聲音,所帶來可能的重構影像。作者以一部「迷離劫」的復反,讓作者貼近當代影像與聲音其多軌進行的滿溢現象,試圖以二十世紀50年代 「字母派」(Letterism)的理念和手法勾起擾動、滲透的層層剝離,使得聲音與圖像和文字被破壞,達到作者想要討論的當代影像運動。且作者也把論述導回到二十世紀初多領域跨媒材的最初實踐召喚出如藝術、戲劇、電影其自主又對話的前衛時代,事實上也是再次呼應影像的無限想像與物質的超越性。本論文書寫流暢,引文恰當,參考資料完整。唯獨引用 1950、60 年代伊蘇的理論與電影理論貫穿全文,比較像是碩博士論文書寫的方式,結尾如能對當代媒體影像的發展,新聲音運動模式,同樣檢視其視聽影像方式的轉向,是否仍有裂隙足以潛越與挑臖?或許能更呼應當代。
白適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教授
總論:本屆投稿論文七篇,各篇主題各有特色及重點,分別牽涉書法、編織、風景畫、劇團表演、電影、影像、當代雕塑之議題、材料之不同探討,各自突顯年輕研究世代在方法學及學術方向上的興趣差異,亦體現不同院校系所學科發展的多元性,值得欣慰。唯整體在論文書寫上有待提升,結構鬆散、論證不足者佔一半以上,是令人擔憂之處。
得獎作品簡評:
該文開門見山,對該研究主題進行梳理,透過言簡意賅之文獻、文本分析,帶入本研究主題,學術背景及論文架構接相對嚴謹;此外,在作品圖像及理論之聯結引述上亦相對詳細,結構性及反思性強,成為一篇較可閱讀而憑據充足的論文,較具學術參考價值。唯較少聯結作品背後之政治、社會及文化背景,難以理解本研究在該領域的特殊性及必要性。
鄭芳婷│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副教授
總評:本屆世安美學論文獎總共收到七篇作品,題目涵蓋電影、攝影、雕刻、戲劇、書畫、編織及藝術理論,面向與層次皆豐富,可見國內有志於研究寫作之年輕世代對於多元議題的探究熱情。研究方法而言,多數作品取逕經典理論,試圖從中發展美學論述,其中亦有作品從在地視角發聲,力求建構具台灣脈絡的藝術思辨。然而,較為可惜的是,多數作品在書寫鋪陳方面出現文法錯誤、段落零碎、論述失焦且邏輯跳躍的現象,使得主題難以施展,往往陷於個人主觀的抒情之中。此即何以本屆最終只有選出一篇得獎作品。
得獎作品評論:
本屆得獎作品〈一種聲音運動的當代影像:論字母派(Letterism)的視聽裂隙與滿溢〉,聚焦法國藝術團體字母派的作品系譜,從中指出當代藝術作品中影像與聲音之間不斷流變的詩學與政略。本篇作品主題清楚明確,結構合理適宜,書寫俐落流暢,在前行研究與方法理論的組織與援用上亦可圈可點,使得本文所要發展的所謂「多聲多圖」、「裂隙與滿溢」等概念深具說服力。另外,本文主題雖環繞法國藝術派別,但本文所開展出來的討論,卻具備跨域性人文研究的潛力,與電影、文學、藝術、劇場、小誌研究等領域皆可有對話空間。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表演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如萍│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 助理教授
關於本屆:2023 世安美學獎表演藝術類參賽作品,體現表演藝術跨界、多元樣貌的作品風貌,有長篇、有短篇作品在各種演出空間、或打破既有空間想像的創作嘗試,展露在學創作者們,勇於突破框架的創作能量。然而,表演藝術類作品是整合視覺、動覺於時間情境鋪陳下的藝術表達方法,其創意需要技術、概念以及團隊默契同步的條件下,才得以適當的呈現,也是作為評選本屆參賽作品過程中的討論根據以及評選難處之所在。
鼓勵參賽者們莫以此為終,而應當以此為起點,持續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表演藝術蘊藏的人文內涵以及藝術潛能,築夢踏實的積累、奠定並發揮個人獨特的創作以及表達風格。也非常感謝世安文教基金會的邀請,評選過程看到各種優異的展演以及勇於探索創意的企圖心,為表演藝術在臺灣的累積與發展感到驕傲!
關於得獎作品:
本屆表演藝術類得獎作品,《自輯/Self Collections 2012-2022》從個人的創作慣性出發而嘗試打破此慣性,大膽頗析身份認同的各種面向。借用表演者各自所具備的體型樣態、動作風格或個人表演特質的細膩描摹,透過結構鋪陳與作品發展,引領觀者由表面的想像向更深入內裡的體會,感受創作者從已知到未知的探問、企圖以及發展,刻畫出由身份認同主題出發而致人與人之間細膩與複雜的人性互動。
作品不急不緩的在線性時間上,整合各種元素與符號於創作方向的體現,結構完整,以跳脫既有想像的創作方法,深入主題內容、誠懇大膽刻畫的嘗試,皆是獲得評審青睞的重要條件
陳雅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副教授
得獎作品《自輯 ∕ Self Collections 2012-2022》:《自輯 ∕ Self Collections 2012-2022》帶有強烈的自我風格,創作者以碎片化的結構極誠實地審視自身內在叛逆不羈、挑戰世俗框架、甚至帶有自虐色彩的殘酷自畫像。舞作中不同的男女舞者在某些時點似乎都是創作者的自我分身,藉由相似的服裝、一再重複出現的符號式物件、親密又激烈的彼此互動,交織出充滿內在衝突,既脆弱又挑釁、既受害又殘暴的矛盾性格。此衝突矛盾的張力亦見於創作者對於性別符號的大膽操弄,肌肉強健的男舞者以長髮、細肩帶緞面洋裝造型出現,特意展現搔首弄姿的女性姿態,這如扮裝皇后般的性別展演,卻是身為生理女性的創作者極為挑釁的自我映照。作品的身體語彙跳脫典型的舞蹈框架,著意創造許多出人意表的身體意象,碎片化的結構穿梭著鮮明的意象母題,令人印象深刻。
本年度投件作品總體觀察:
本年度九支作品都屬於或偏向「舞蹈」類型,包含三支有著跨域特質的創作。其中幾支舞作明顯是學校的創作練習小品,在作品結構、身體語彙發展、主題意涵探究上都仍粗淺。其他曾公開展演的作品則顯然較為完整。幾個現象值得觀察:1. 跨域作品中不論是與新媒體藝術的共創,或者意象式劇場的融合,在身體表演的發展上都稍顯薄弱,無法支撐起身體作為劇場敘事的有力在場,而能與其他媒介相抗衡。2. 較偏向動作編排方法的作品,則看到近年來年輕創作者某些慣用的動作發展模式,於是作品間的同質性就無法避免。基於此整體現象,得獎作品雖在結構上可以更加精煉,但就跳脫身體表現框架,大膽面對作品主題的勇氣與創意而言,確實勝出
蘇安莉│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 教授
得獎作品簡評《自輯 / Self Collections 2012-2022》此作品榮獲各評審一致贊同。作品以誇張的表演方式融合劇場、語言、道具自我剖析、提問、甚至批判自我創作動機。透過身體不同的姿態和動作,具體式的呈現內在情感,激進而暴力式的心靈掙扎,赤裸裸地述說壓力如何在身體轉變。舞作的各種誇張式的表演型態,可能為自我吹噓,或忽視他人感受,呈現一種孤立和社交問題或是自我陶醉。舞者雖然非以技巧取勝,但編舞者成功塑造人物角色,每位舞者表現突出,凸顯個階段的心理狀態。編舞者大膽實驗營造舞台效果及物件使用,皆能顯示出其自我剖析、自我衝突、矛盾之處,足見編舞者的企圖心及用心之處。
其他優秀作品簡評
《其他三季》
成功地運用觀眾席位揭開序幕,音樂、燈光及陸續從觀眾席緩慢而陸續從座位冒出的舞者,觀賞者快速感受到一股神秘而凝重的場域氛圍,好奇心油然而生。以親自身經歷的故事為主題,編舞內容詮釋是一種挑戰性且深刻的表現手法。透過肢體語彙、音樂和舞台設計,表達生死的迷惘、變遷和深刻的情感。舞者的動作呈現生命的流動、有形與無形的變遷,以及對死亡的接受或抗拒。肢體動作的流暢性和急促變化反映生死交替的不確定性。運用煙霧及強烈的地燈投射,營造一種超現實或夢幻的氛圍。強調死亡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作品能夠引發觀眾對生死議題的思考,探索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脆弱。儘管涉及沉重的主題,卻能激發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楊維真 & amp ; 唐明( Damian Berhard ) 》
在這場舞蹈與音樂結構即興實驗表演中,加入生活中物件:木方桌、垂吊的球,東西方的舞蹈元素如音樂旋律一樣,單純而通透,散發出東方禪意的深遠意境。楊維真具有深厚的傳統身體訓練,透過傳統戲曲科步的深沉表達。唐明巧命運用從空而降的絲弦,弓弦將與西方的音樂節奏熱情對話。身體的律動交匯東方優雅與西方動感,猶如一場跨越文化的激盪,將梨園戲曲的古典韻味與現代舞蹈的靈活性完美融合,營造出獨具魅力的舞蹈畫面。
《堆疊溢位 Overflowing Stack》
利用精心設計的雷射燈光、影像和裝置,透過巧妙的結合,切割出具有層次的空間。透過旋轉的牆光影的變化不僅營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也營造出些許情感和氛圍。這樣的實驗性演出結合先進的科技,呈現出富有創意的舞蹈作品,讓觀眾在視覺和情感上都有不同聲光效果的體驗。可惜的是 30 分鐘的演出,舞者機械式的肢體動作,電子聲響,令觀賞者在視覺及聽覺上感到疲乏,能承載重量且可旋轉的裝置,是非常重要的主體,非常期待它的變化與可行性,但整場在燈光、裝置、編排結構或舞者身體的使用顯得單一,又或是裝置的設定看似酷炫,但也把舞作可發展的可能性鎖死,最後只看到閃爍的雷射燈光切出的空間及擺盪的裝置,無法帶給觀眾更深一層的想法。
《被愛妄想症》
一首小巧溫馨的作品,兩男的雙人舞不慍不火,流露出淡淡的、剛剛好的關係。舞作內容以傾靠、支撐、旋轉及觸碰這些簡單而細微的互動關係構成。舞者間彼此的默契仿佛是詩篇中的抒情,每一個動作都如同畫筆在畫布上舞動,編織出一幅充滿愛意的畫面。在這小而巧的舞蹈中,愛與美好以流暢的動作和完美的平衡展現,成為舞臺上動人的情感交融。結束前約 2 分鐘的時空中,舞台只剩下切割成兩區不通色調的燈光,場上空無一人,音樂持續撥放直到結束,末了,燈光收。令人為之莞爾!就是一支甜美小品創作。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音像藝術類評審觀點
李明宇│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副教授
2023 世安藝術創作音像藝術類作品評審工作告一段落。今年共有 18 件作品參加,其中有 11 部短片,而動畫作品則有7件。猶記得這個情況在三年前即可看出端倪,而今年大部分進入到最後評審討論的,也多是動畫作品。這是今年擔任評審較為特殊的經驗。得獎的兩部作品《游墓》與《記憶銘刻的一種方式》各有讓評審讚賞之處:《游墓》由一個奇思妙想出發,作品後段由小見大,由死見生,短短四分鐘的作品,可見作者相當宏觀的世界觀;《記憶銘刻的一種方式》則是回到作者私密的那一面,從外公
身上的皮膚、蔬果外皮,再延伸至與外公的情感連結,形式簡單卻相當動人。
另外,我也想特別談談幾部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黑色角落》中幾個對於細節的設定和處理我非常喜歡,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生活細膩的觀察與感受;《道安講習》在父子之間有非常成熟的處理與描繪,兩位演員表現亦傑出;《記憶景窗》是我很喜愛的作品,但某種程度上我覺得作者把簡單的事做複雜了。
最後,想特別提一下在這屆作品中觀察到的某種傾向。在幾部作品當中,可以很明確的看到,作者想要做的(創作論述或說明)和作者所做的(成品)之間有著不小的落差。我暫時還無法確定是什麼原因。但對於評審或是觀眾而言,最後還是得回到讓影像作品本身來說話,而非作品的文字說明。如何將所思實踐在影像作品中,我想這才是重要的事。
張維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 副教授兼文創處 處長
今年世安藝術創作獎音像藝術類的作品中,除了傳統常見的劇情短片及動畫短片外,亦有裝置錄像、記錄短片、和即時互動影音等型態的影音創作。多元的議題探討和表現手法,展現出音像創作者獨特的時代觀點,同時也展現出創作者對影音媒材與科技掌握的能力,值得繼續鼓勵。就整體而言,除了少數作品之外,作品的創作論述與最終影像呈現的意涵,仍普遍存在有相當的落差,這也顯示影像敘事能力的提升仍有待創作者持續的努力,期待作品一年比一年更好。獲獎的作品「游墓」是一部四分鐘的手繪動畫作品,題材新穎,編劇的手法獨具巧思。本件作品結合手繪與實拍影像,以類似水墨乾擦、渲染的黑白筆觸與具變化的構圖和分鏡,讓一幕幕的畫面銜接充滿驚喜。作品呈現出導演對於生活日常的觀察體驗以及個人對於大自然生命的觀照。透過獨特的創意將台灣傳統的墳墓設計成擬人化的角色,遊走於鄉野道路以海邊撿拾動物屍體,並將其埋入身體之中,象徵生命的結束與重生的開始。故事配合悠遠緩慢的背景音效緩緩推進,透過形變轉場來串連意象與觀點,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
第二件作品「記憶銘刻的一種方式」是一部五分多鐘的非劇情錄像創作。導演將自己對於奶奶離世所產生的失落情感,轉化成為對在世外公的特別情感,透過錄像紀錄兩人的生活日常,內容恬靜而溫暖。作品在旁白敘事的同時,以特寫鏡頭巧妙地將外公歷經歲月洗鍊的身軀對比菜園裡外公種植的蔬菜水果畫面,連結親情、土地與身體的關係。從影像不斷交疊與分離、清晰與模糊的流動之間,帶出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與家人聚散之間所存在的情感依存與回憶,畫面樸實無華卻令人感動。本作品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在於旁白錄製的音質未能跟上畫面品質,但仍不失為一件真誠的好作品。
謝文明│動畫導演、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講師
得獎作品簡評《游墓》
導演以關懷生命的視角,藉由一座落跑墳墓的奇幻旅程一幕幕引領著觀眾感知生命的消逝與萬物之間的憐憫之情,本片於細節上的刻畫與水墨美學的經營都展現出令人激賞的潛力,期待未來的表現。
《記憶銘刻的一種方式》
導演把對家人的感情與自然蔬果的肌理彼此交疊呈現出富有想像力的對照,細膩觀察下的特寫鏡頭呈現出濃濃的情感,是一部令人回味又富有詩意的佳作。建議在聲音的處理上也能多些想像空間的設計,讓聲音也能襯托到畫面讓作品更加豐富完整。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評審觀點
邱誌勇│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教授兼任所長
作品〈合作者的居所〉短評〈合作者的居所〉以創作者與異質合作者間的關係作為基礎,重新對合作關係進行拆解與組構,並以獨特的空間感知,創造出一場「人」與「物」相互的過程。創作者在空間拓墣中巧妙地展示了多元的文字、視覺物件與聲音元素,這些元素時而是完美的設計物、時而是未竟的狀態,展現創作者對空間操演的獨特思維。此一場域性極強的展陳,透過邀請觀者進入到幽微的作品場域,藉由彼此看似無關卻有緊密相繫的元素,感受對日常物件的觀察與想像。
作品〈拃〉短評
〈拃〉是一件以複合媒材、拼貼與空間裝置所組構而成的作品。創作者透過創作實踐研究的方法論,重新思考拼貼作為藝術媒介的策略與手段,彰顯二十一世紀的當代,視覺與科技間的辯證關係。創作者在空間中利用牆面與地板、相鄰直接的牆面等具有立體感的夾角空間,作為作品展陳的位置,看似姿意率性的擺放,卻創造出平面多層次拼貼影像與空間中的對話關係。此外,影像的去脈絡化與重新組建的編排策略,更使圖像物性產生異質變化。
總評
綜觀本年度世安美學獎造型藝術類共有80件作品,作品類型橫跨平面、錄像、造型、裝置、數位、空間、聲響、複合媒材等,甚至有生物性媒材成為當代造型藝術創作的媒材。在議題關注的面向上,亦是廣泛地涵蓋著從對媒材的試驗、自我反身性的觀察、生命經驗的探索、抽象觀念的表述,到社會議題的批判。除了有已展出經驗的成熟作品外,亦有多樣的實驗性創作成果,充分展現出年輕世代對媒材運用的獨特想像與多元創作的積極能量。而評選過程中發現,運用傳統媒材的創作者趨向保守,亦有創作論述與實踐策略中明顯落差的疑慮;以致,三位評審對作品的評議有極高的共識,也顯示出當代審美評判標準中的一致看法。
陳 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 副教授兼任所長
2023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投件作品觀察:今年投件作品,大致分佈於4類媒材/媒體:裝置(53.75%)、繪畫(26.25%)、新媒體(13.75%)、行為或表演(6.25%)。其中,「行為或表演」,以及包含在裝置類項下的「機械動力裝置」(5%),即便佔比不高,但相較於往年,這二類型媒材的增加幅度顯著。此種佔比之顯著增長,或許意味著新世代創作者,較之先前投件者,對於創作媒材的領域擴展,有著更高的動機。此外,裝置類中亦有創作者引入蟋蟀等活體,以昆蟲及其鳴響作為創作重心,同樣呈現著投件者對於媒材探索的動能。
但另一方面,這群處於專業創作養成階段的年輕創作者,其作品卻也存在著幾個問題。其一,待釐清的自我創作座標意識。關於所處理的問題(不只是議題),相較於過去的、現在的其他藝術創作者所處理的,究竟位於什麼位置?它因而開啟了何種新面向?回應了什麼?因此如何被評價?這些問題,似乎尚未成為這群年輕創作者的重要意識。其二,「內捲效應」的風險。部分創作者似乎落入了某種「內捲效應」,造成形式或內容上的僵化內耗,忽略了作品之如何透過創造性的感知,觸動接受者。
《綠色的海》短評
這件觸及水資源不均分配的政治藝術影像作品,輕巧地體現了「內容即形式」。水的給與取,作為內容,也作為形式,將作品與嘉南大圳所在的水稻田,在農業用水轉撥給南科作工業使用後,再度成為乾旱的「看天田」之處境脈絡,連結在一起。90 張食材「吉利丁片」,作為該稻田影像紀錄的載體,頗具新意。泡水前的乾扁渴水對應了「看天田」的處境。吸水後的憂傷水綠,卻也只能用來遙想曾經的「千里水路,萬頃良田」。
《把聲音轉小》短評
一方是優渥地活在一蟲一室的人工飼養盒裡的蟋蟀群。無需覓食、全無天敵侵擾的人造環境,誘發它們發出在自然界中所不會發出的極樂之鳴。另一方是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作為人類聲音能力極限的歌劇人聲,是另一種人造性的展現。蟋蟀高頻的極樂之鳴與極限人聲操控的高音,在一個吸音棉隔出的人造聽覺環境中疊合。作品提供了一個充滿人造性的聲音疊加經驗。這一切,或許提問了人類活動是否應該在某處,適可而止地設上界線。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 教授
【總評】參與本屆造型藝術的作品共 80 件,每件作品在類型與表現方式各有千秋。其中,觀念性導向的裝置、行為表演與影像藝術技高一籌,完勝繪畫,贏得評審團一致的好評。若細數這幾件在類型上各有不同優點與特質的作品之所以脫穎而出,最關鍵之處,還在於年輕創作者不落俗套的構思與實踐,如何跳脫沿襲與既視感,締造創新思維。再者,即是有關題旨與構思和實踐之間的配置關係,凸顯箇中輕重、深淺與高底之強度。兩廂結合,縱然有些創作者在文字論述上仍顯拖沓甚至言不及義(另,作品紀錄似乎還有待加強),但好在作品能適時切中核心,表述主題。當中,我尤其對年輕一代的創作者試圖透過再靈巧不過的技藝展現出生態系的思考,印象深刻。〈綠色的海〉、〈把聲音轉小〉與〈未存檔的森林 002〉實屬此類佳構:水資源、生物鏈與貧瘠植被的嚴肅議題,在在透過精巧且深思熟慮的作品構型表露無遺。第二類的作品,由〈合作者的居所〉至〈拃(Those Spanned by the Collage)〉,則在空間組配中,重新拆解並構成藝術生產和技術的新關係。最後一種作品的傾向,比起前兩者,更顯即興感。兩位藝術家藉由行為表演——〈10 / 10〉成品為照片加上錄音,〈空間(清潔)提案〉則為動態影像紀錄——意在分別凸顯社會儀式與公共空間中的政治性。上述三組迥異有別但無比清新的作品,讓人感覺新世代藝術創作的未來值得期待。
【〈10 / 10〉】
作為行為表演之作,這件作品給人無限的想像。留下來的數張照片,描繪著一位穿著白衣和黑長褲的女子拿著掃把掃除碎了一地的陶製蘭花。除了照片,還有一卷錄音檔,記錄著掃除碎片的聲響。這兩個元素之間的關係及其構成,極為日常。然而,當創作者將它們挪至駐法國台北代表處主辦的國慶晚會後——賓客散去,杯盤狼藉的時刻,事情就變得有意思了。更不要說,作品題目的雙十指涉十分鮮明,曖昧性十足:有誰會真的在意晚會後那碎掉一地只作為擺設之用的陶製蘭花呢(比起百合花的象徵性,蘭花毫不起眼)?它的脆弱易碎是否如同臺灣的國際地位及其命運?
【〈未存檔的森林 002〉】
在一片看來陽光不足且顯得貧瘠的土壤上,一棵被自身的樹身與枝葉給 3D 列印的支撐材,以寄生之姿附著其上,成了一棵奇形之樹。仔細一看,人造支撐材的生長並不亞於原生的樹木。但是,兩者之間的交織,看似密合卻又帶著錯開的結構:誰屬於誰?誰又依附著誰?如何區辨人造物與自然物?顯然,紅色支撐材,時而像包裹樹身的外來者,時而又像是氣根、菌類與蜂巢的異形樹體。它的乖張幾乎將原生樹木給覆蓋過去,具有劃地為王之勢;而原本任其攀附的樹體是否就此敗下陣來?
【〈空間(清潔)提案〉】
藝術家化身清潔工,來到公共場域諸如捷運站與百貨公司外,低頭開始清潔被他劃定的區域,展開其藝術任務。當藝術家清潔時,最關鍵時刻,無疑是前來關心甚至中止其任務的工作人員。通常,此時刻即是宣告藝術任務的休止(或中斷)。作品挑戰公共法則與場域歸屬等問題實屬明確,但若藝術家能向這些中止其任務的工作人員提出具體挑戰或是明確說明作品題旨(而非當場草草帶過,不做說明),作品效力與意義將更具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