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周慧玲,陳瑞文,劉瑞琪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李明學,徐瑞憲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王友輝,王俊傑,劉永晧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朱宏章,陳雅萍,陳德海

世安美學 - 論文獎評審觀點
周慧玲│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專任教授
▓ 本次投稿論文俱見作者用心用力。美學論文不易為之,離開學術舞台的美學論文,尤其令人珍視。不過今年的投稿者似乎有些太用力了,不少作者都費盡筆墨摘引復述名家之言,卻忽略了美學評述對象的深入討論,以至於讀起來都像是作者的讀書筆記。進入最後討論的四個作品,是比較能回歸主題,或是針對一個問題意識、或是針對一位藝術家作品美學、或是針對單一作品進行論析的。

進入最後討論的四篇論文有個共同現象,亦即作者觀點的原創性或問題意識的創新性稍嫌不足。《從暗房到明室》嘗試並論土方巽和羅拉巴特創作過程中對往母/姐的流變,作者行文之間,卻比較像是對兩位論述著作的複述,失卻作者自己的觀點,原創性不足。《侯效賢電影美學與現實溢滿》嘗試從《戲夢人生》的鏡頭以及選角策略分析縱貫候導作品中的「平等化凝視」,並與巴贊的「本體論平等」和班雅明的「影像政治」乃至更早的歐洲現實主義小說對話。如是論點企圖宏偉令人期待,可惜作品析論流於表面概念化(反覆以《戲夢人生》開始的鏡頭為例討論,卻始終不曾進入整個電影的分析),有些細節既不願深究尚且昧於電影創作的歷史過程(例如,「侯孝賢的寫實電影不是如一般印象到處是業餘演員,倒是充滿職業演員甚至明星,職業演員如紐承澤、張世、游安順、梅芳… _等」,其實紐承澤、張世、游安順在擔任演出前,多半是學生演員,作為職業演員那是後來的事了),殊為可惜。《意/Impulse的鍛鍊》則是四篇論述中最為流暢者;不過,該文的主要論點以及部分內容,與作者引用的另一位作者關於Grotowski的著作十分類似甚至有重疊之虞,使得全文像是沿襲他人或重複了自己既有著述。

編號第七的論文《面容與時間》是這四篇中比較齊整觀的。作者針對達文西的舉世之作《蒙娜麗莎》進行細膩評述,行文流暢,分析細緻。儘管在第三和四節引用胡塞爾理論探究觸覺略有過度論述之虞,大部分關於批判理論的借用,均能緊扣論析作品,回歸論文主題,論點清晰,是四篇進入最後討論的論文中,論點較為獨到、論述也十分清晰者。
陳瑞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 李瑜 - 面容與時間:對蒙娜麗莎的一種詮釋
評語:這是一篇圖像詮釋的論文,主要是透過阿哈斯(Daniel Arasse)、帕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梅洛龐第與胡塞爾等相關的思想,焦點集中在蒙娜麗莎的面容詮釋。論文方法大致循著這些理論者的論點,在清晰的文字帶動下,除了勾勒作品圖象與詮釋者內在空間的連結的各種情況與條件,也能將意義延伸到歷史與死亡的沉思上,儘管和詮釋學一樣,不可免地都在意義開展中拋離了對象物的語法與背後的創作問題。
劉瑞琪│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 在這屆的參賽作品當中,有三四篇各具優點,但若以既具開拓性又嚴謹的標準來期待,經過所有評審十分激烈的討論,則只有一篇獲得大家一致的推薦。這次的獲獎人,以優美明澈的中文,交織法文閱讀的心/新得,結合視覺現象學、美學與藝術史,在既豐富又細膩的描繪與辯證當中,以多層次交相奏鳴的書寫娓娓道來,將《蒙娜麗莎》的獨特之處演繹得細緻入微,令讀者身心彷彿經歷一場亙古的奧秘,並在閱讀的過程得到智性的啟迪。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嘉驥│藝評家/策展人
近幾年來,世安美學獎申請「藝術創作贊助」的人數呈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亦即一年人數可能稍多(好一點也只在60人左右),隔年則急遽減少(譬如25人)。因為是以學生創作為贊助對象,台灣的學院暨學生創作究竟出了甚麼問題或癥結何在,致使基金會雖然提供贊助,學生卻仍餒於提送作品資料與申請,這點倒是讓基金會及參與評選的委員費思且不解。

難道是官方各項補助資源已經過多過剩,導致「世安美學獎」對學生贊助的金額無法比擬,申請的誘因劇降?或者是,近幾年的學生怠惰創作至此,而無佳善之作可以提送?倘若如此,世安美學獎或許應該慎重計議。畢竟,以學生作為藝術創作贊助對象的辦法,如今已經施行15年,思考變革也無不可。尤其是,少子化的現象已經明顯衝擊台灣教育,人才培育的問題甚至成為潛在危機。警訊還在於,近年來送件的學生創作除了有銳減的疑慮,送件的品質和創作上的自我要求,也出現逐年每況愈下的趨勢,確實令人遺憾。這種情況下,「世安美學獎」是否還須一味贊助學生,確實值得進一步思索。

2015年參選作品共61件。絕大多數作品的規模都有微小化與薄弱的問題。一如既往,多數創作者表面思惟過剩,能思轉化且視野獨特者甚少。創作者選擇的題材或處理的主題,也明顯瑣碎。耽溺個人身體肌膚之親的作品,往往過多的喃喃自語,甚至流於淺薄與肉麻。新媒體創作類型的創作比例有增加的趨勢,但多數偏向工具層面的設計性,藝術上的表達或觀念呈現明顯偏弱。

繪畫創作者仍有一定比例,但提送的作品不但規模極小,有的甚至僅提供一件小作──對待個人的創作如此吝嗇,頗令人失望。繪畫創作者對於題材和主題的思考,也是另一項隱憂。除了「日常」的概念繼續淪為陳腔濫調,技巧不足、設計性,以及流於裝飾主義也都是問題。更重要的還在於,繪畫失去了表達思想、開發新語言,乃至於勾喚深層內在的動能,這是年輕世代創作的最大危機。

雕塑類型的作品,非但技巧掌握堪慮,觀念和藝術性均低,有些甚至連工藝的專業水平都還未能達到。裝置類型的創作規模萎弱,欠缺佔領空間的野心壯志,除了看出觀念和見解上的單薄,更顯見對於個人身體以外的現實,乃至於世界,少了觀照,甚至與之周旋的意圖。

▓ 陳廷州 - 一九八四地下電台
以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名作《一九八四》作為發想,雖然不是特別新穎之想,但是,根據該政治小說的概念,結合「地下電台」,具體演繹為一種透過電波傳播的聲音劇場演出,倒不失觀念上的創意。此舉亦令人想起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曾經透過電台廣播劇的放送,創造了外星人入侵地球的驚悚經典。

《一九八四》作為引首或楔子,是一個有趣的開始。然而,是否可以或如何轉換歷史場景,甚至改寫語境,置入創作者所稱的台灣在冷戰時期的白色恐怖時代脈絡?這是值得創作者進一步發揮的。短波收音機的物件手段,雖然勾喚了台灣早年對抗中共,甚至恐共的歷史回憶,但是,《一九八四地下電台》如何更具體而完整地呈現為一件觀念性的裝置藝術作品?這點還有待創作者進一步釐清並深入思考。就觀念發想而言,集聲音演出與觀念裝置的雙重特質,《一九八四地下電台》是一件值得鼓勵,也深具潛質的作品。

▓ 林郁珮 - 虛遊北投大荒山圖卷
創作者假借清代文言遊記的文本,結合蒙太奇式的虛構,甚至南轅北轍的虛擬之景,組成此一名為《虛遊北投大荒山圖卷》的重彩手卷。以再傳統不過的手卷形式和繪畫技巧作為表達手段,這明顯只是一種包裝手段,實際所欲突出的還是當代世界的視覺雜燴現象。

事實上,網際網絡時代來臨以後,人們透過網路搜尋所作的漫遊,早已超越古人「臥遊」的視覺拘限。網路上的漫遊取代了傳統文人臥遊的不足,而成就了另外一種亦非「神遊」的物理視覺旅程。就以此論,這裡所見的《虛擬北投大荒山圖卷》明顯不無過度小情小調的小資情調。甚至可以質疑,創作者「拼貼」的只不過是傳統手卷裝裱形式的外觀。儘管創意雖小,不無「偽包裝」的嫌疑,此作的發想與表達景觀的方式,仍有值得期待之處。

應該進一步追問的是,摘鈔郁永河《稗海記遊》在此作中的文學、歷史,乃至於時代意義何在?何以不能跳脫傳統僵化的思惟,直接改以更具現代或當代意義的文本,譬如,更具時空跳躍性的科幻小說,甚至詩作的文體,作為跟實際畫面對應或拼貼的文本?創作者其實可以更有創意!讓想像更加奔放、馳騁,而不應畫地自限。
徐瑞憲│藝術家
整體觀察,今年的世安藝術創作獎,造型藝術部分呈現了當下年輕世代所關注的各個面向與議題,其中包括了社會、政治、環境、記憶與生命等議題,每個年輕創作者運用了各種媒材的特性傳達出各自的媒材語彙與概念,可說是充分的表達了年輕世代的多樣創作形式。從另一角度觀察,由於世安獎的申請者大多屬於年輕新世代,因此自然在其傳達的創作理念上仍較為表象,創作的手法與深度亦須多加沉澱,少數創作理念與所呈現的作品未能準確的傳達、或引述錯誤或較為粗淺,未能更深入的表達思想軸心。雖說每位創作者都必然會經過此一階段,但客觀而論,當下年輕世代或許受台灣的媒體資訊常停留在表象的觀察而影響創作,甚至因整體環境因素影響而顯得相對保守,部分作品中雖運用了科技的媒材,但比例的拿捏未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視覺焦點,在呈現上仍有待加強。反倒在幾件以簡單素材的創作頗令人感動。期許創作者在不斷創作中與生活歷練中更深刻體會自身內在的精神核心。

▓ 林晏竹 - 枕流漱石
此作品在初次觀看時,就如同一般的生活環境、物件、景象,但每一次閱讀都增加一次內心的感動,或許是體認到個人在法國求學時一種內心風景的感動,一種平凡的自然,卻充滿對自然事物的尊重與景仰。藝術家在創作自述中提到,透過作品的實現,渴望身體被放置其中,一種超越了我們生活在現代灰色城市中的內心寧靜狀態。此居住裝置,景象雖然看似極度熟悉,實際卻愈來愈遠離我們現代生活,像是上個世紀的影像,似乎在反問我們“生命追求為何?”。

▓ 林申 - 造訪_______:魂魄的懸念
從裝置手法觀察此件作品,不難察覺創作者在“家”這個看似平凡的景象裡有著更為複雜的內在核心,以記憶作為創作的切入點,以精準的媒材及語彙傳達且輕且重的視覺效果,是我認為非常成熟的部分,在看似隱形的生活物件,準確的傳達了生活中不斷隨著時間流逝而剩下的記憶。在創作自述中提到,藝術家模擬了一些從虛擬中轉換的所謂“真實”,藉由網際網路的概念結合現實世界的物件,與時代中所發生的事件連結,就像閱讀一篇人類片段歷史,與自身生活的環境產生關聯性,透過科技媒體的傳播,強調時間與空間超越現實與虛擬的時代性議題。 我在這件作品中特別觀察到創作者在媒材的掌握與觀念的結合上已趨向成熟,除了新媒體的語彙外,亦運用了事件中的象徵性物件,其創作手法與思想已進入深入的研究與執行,並以更為複雜的處理過程達到準確的視覺呈現,這是我在此次世安獎中看到的一件令人期待的作品。
李明學│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助理教授
世安美術創作獎成立十餘年,對扶植新興創作者,一直默默扮演著鼓勵的角色。這次的評選,參選作品共計61件(組),作品媒材包含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算是相當多元。其內容所關懷的層面不乏對個人情感的抒發,環境的關懷,生命的思考與社會批判等議題,也有些許觀念性與針對美感經驗的作品提出,十分值得注意。評審過程對作品的評選與觀點,各委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對於完整性高,不追求流行形式之藝術呈現,具有獨創思維脈絡與個人特色之作品為評選重點,獲獎作品在觀念與形式上對具有相當程度的掌握,在創作中提出特有美學審思,帶給觀者不同型態的觀賞與美學空間想像。在此恭喜得獎者。

▓ 彭奕軒 - 非永久性的標記
創作者使用白板取代畫布,以白板筆作為繪畫展現的畫筆,相較於重視藝術市場考量具保存性的顧慮,其顯現出對媒材使用思考的另類向度,此外應用白板易被覆蓋的特質,展現以新聞事件災難為主的畫面,也「暫時性」帶有諷刺資訊爆炸的新聞圖像。創作者透過影射「說教」位置的媒材,再次的以災難畫面對觀者說教,形式與內容上的思考,以及表現對象與體材的契合值得嘉許。唯其圖像間雖有災難作為連結,但天災與人禍的區別,圖像間搭配滑軌的形式,並未有明確的意義指向。

▓ 賴曉萱 - 三張紙鈔
作品呈現以牆面的照片做為證物,宣稱創作者命名三組分別以一千元紙鈔與茶葉蛋、一百元紙鈔與空海尼根啤酒罐、兩百元紙鈔與小磨坊粗黑胡椒粒罐組合而成的三組物件為雕塑,透過各組物件呈現位置的不同,探討雕塑台座與擺設位置、展示空間與日常空間的劃分,日常物件與藝術品的差異,藝術觀眾(gallery goer)與一般民眾的分別,眼見為憑等議題,觀者在各種邏輯推演中重新思考各組暫時性雕塑其物質性,跳耀性的脈絡鋪成,關聯性的想像連結,背後意義與價值等概念,作為一種觀念雕塑的概念發展,頗耐人尋味與深具特色,然日常物的選取品牌商業意義甚強,或可更為精準些,使作品更具超越慨念的想像可能。

▓ 黃可維 - 空灰
樹林的宏觀感與鳥類群聚的構成畫面,呈現非日常經驗的景象,帶有些童話與疏離現實感覺,複雜與細碎的筆觸中混有協調的統一性,具體形象在觀賞距離轉化間,伴隨一些概念的點綴,也頗有趣味。柔和的色調配合靜寧的氣氛,筆觸的堆疊與流動,顏料厚度的層次與佈局都呈現創作者對繪畫的成熟掌握,屬於美感類型的經典操作。整體而言,繪畫的氣質與用色,整體氛圍的掌握都相當得宜,其可居可遊的情趣與感性中不失理性的結合,不失為引人入勝的關鍵。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音像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友輝│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專任副教授
今年度參加甄選的作品都有著相當純熟的影像拍攝及剪輯技巧,因此在影片的品質上都有不錯的成績和嘗試。影音創作形式上則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現象,包含了音樂短片、實驗短片、半記錄式影片以及劇情片;至於創作題旨的選擇上,主要還是環繞在情感層面以及社會性議題探索兩個範圍,人物的情感表達上則有純情,有畸情,多半也都邁向更完整劇情片的方向,但在敘事上仍有變化發展的可能性以及多重角度思考的空間;社會性的層面上,可以明顯看到創作者的意識形態和透過影片所欲傳達的意念。整體來看,今年的影音作品可說是表現出一個影音世代的特質,技術益發純熟,但更寬廣及更深刻的思考層面則仍有待努力。

以今年獲獎的作品《壞掉一遍(Disaster Echoes)》來說,創作者雖然運用了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中所發生的相類似或相關事件加以闡述反核的意念,影片的組織上仍見零亂而無章法,拼貼著目前主流且非常政治正確的的看法,並未能發揮記錄片創作中極為珍貴的多方辯證與多面向思考的特質,就議題的討論而言,因其單一觀點的表達,缺乏多面向思考及討論的空間,在說服力上恐打折扣。

再以其技術層面來說,這件作品中移動畫面的lag效果究竟是因為轉拷貝產生的錯誤現象?或是創作者有意為之的創意處理?若是有意的處理,其背後的思維為何?是否為了更貼近議題的內涵而做的實驗?卻又令人費解。期待作者能夠在技術純熟及創意技巧之外,面對議題時能有更寬廣的視野。
王俊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副教授
▓ 「音像」主宰了當代數位世界語言的一切,而我們又該如何界定與審視當代的音像藝術?當代音像藝術表現,除了打破原有媒材分類學的框架外,各種類型的主題訴求及手法,早已相互滲染影響,進而成為一個有力又引人注目的媒介。本屆世安美學獎的音像藝術類徵選,參展數量不多,但涵蓋了多重類型的創作手法及主題,舉凡嘗試創新語言的MV、具專業水準的劇情電影、實驗性的錄像……,都呼應了「音像」作為對應當代特徵的現象。本年度獲得音像類獎項的作品《壞掉一遍》,是一部討論核能發電與政治權力關係的類記錄片,它從蘭嶼設置核廢料儲存場的角度出發,去看台灣在社會進步當中,弱勢族群與政治暴力間消長的無奈,其間的批判轉為創作者對宿命的悲歌感懷。普遍來說,本屆參賽音像類作品都未能更大膽的嘗試跳脫前人的影響與模式,它也為台灣音像藝術的學習及創作呈現了隱憂,在去類型化與專業化的同時,什麼樣的音像創作才能跳脫窠臼,朝向更具前瞻與當代性的探討,著實需要更具視野與努力。
劉永晧│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助理教授
▓ 今年得獎的作品《壞掉一遍》用多種不同的攝影影像材質創作,電影批判了核能議題、核廢料儲存環境的危險性以及到高雄氣爆事件的反省。影片具有對環保議題的關心,表現在作品當中。作品影像風格企圖走前衛敘述與政治批判風格,在影像與內容的大膽探索,這部作品《壞掉一遍》為今年的勝選。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表演藝術類評審觀點
朱宏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副教授
此次共有十件作品參與甄選,舞蹈作品九件,戲劇作品僅一件。在此鼓勵劇場界的新秀們,來年能多多提出作品參與。整體而言,參選的作品水準整齊,但多半仍在形式技巧與內容主旨之間尋找平衡。若能對人、對生活有更深入的觀察,再通過獨樹一格的形式予以表達,相信就可完成好作品。獲獎作品《不散》,利用簡約的舞台陳設及一男一女的舞蹈互動,充分傳達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空間的情感。舞作情感豐沛,舞者技巧成熟,滿布懷想與溫柔的氣息。另一獲獎舞作《禮祭》,利用大量方言旁白為背景,輔以強烈的肢體語彙,令人印象深刻。加上成功的燈光氛圍、聲響音樂、舞者造型,展現出對生命歷程省思的儀式感。
陳雅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
一如以往,本次的投件以舞蹈類佔多數,並大致反映了目前國內舞蹈高等教育的幾個主要走向:1) 受中國大陸民間舞影響的中國舞體系,此類舞蹈的動作語彙多半有固定的模式,但較可喜的是,台灣的學子在舞作空間調度與群舞的編排結構上明顯較為靈活。2) 廣義的現代舞訓練與創作,由於現代舞的技巧已形成幾個主要的派別體系,而國內的舞蹈教育在此方面也累積了30年以上的傳統,因此難免產生某種模式化的身體表達方式及編舞慣習,反映在學生的作品中常見到老師們創作手法的模仿或痕跡。3) 當代舞蹈的影響,希望打破傳統現代舞在肢體表現與編創概念的既定模式,從身體(其在時空中的實存、承載的文化社會歷史、作為主體性與能動性的所在…等)而非動作語彙來思考舞蹈創作。近幾年來,活躍於台灣專業領域的年輕世代編舞家多屬第三類的創作取向,而世安藝術獎的得主也相當程度地反映了此潮流。

▓ 林俊余 - 不散
此雙人舞作品在主題、結構、空間等各面向均展現了簡約而凝練的編舞能力。以白色膠帶在黑膠地板上框限出的房屋形小空間,既是事件發生的場景(家、房間),也是舞者心理空間的隱喻。由於空間的促狹,舞者的身體有許多互相接觸依偎的動作,恰恰表現出二人既親密又帶有些許互相壓迫的微妙情緒。男舞者的肢體有時讓人聯想起屋內的櫥櫃、桌椅,因此,女舞者與他的互動便有了雙重解讀的可能:她與他在當下的舞動,或者她其實是與記憶中的他在已人去樓空的屋內起舞。舞作開頭與結尾,二人繞著白膠帶圍起的空間奔跑,一次順時鐘、一次逆時鐘,頭尾呼應,也帶出時間與回憶的想像餘韻。

▓ 許程崴 - 禮祭 (Sacrifice of roaring)
此作品帶有儀式性的神秘主義色彩,讓人聯想起招魂或觀落陰。其中一名女舞者有如巫師,另二名女子則像是經歷此儀式過程的徒眾(或者被招喚的魂魄?)。香烟裊裊中,她們的肢體完全擺脫制式的學院舞蹈風格,以一種沉墜的重心舞動著帶有內在衝動勁力的肢體,隱約暗示著意識退出、魂魄降臨的身體狀態。編舞者在燈光及空間氛圍的營造上投注了一定的心力;但比較讓人不解的是,舞作前半,一名男子以頗帶戲劇性的台語,喃喃抱怨工作與生活困境的旁白,究竟與舞蹈的關係為何?雖然在某種「台味」上二者有所呼應,但其中要傳達的意涵卻令人感到銜接上的困難。
陳德海│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 專任副教授
在台灣的表演藝術領域中,以舞蹈和戲劇的創作能量最旺盛。今年的甄選作品中,舞蹈創作卻遠多於戲劇創作,這也許只是巧合,也許說明了「創新」在舞蹈教育,尤其是「當代舞蹈」教育中所受到的重視程度。唯一的戲劇作品實驗性濃厚,但表演場地的限制讓原來的創意打了折扣。其他九個舞蹈作品中,以中華民族舞形式技巧為創作發想的有2首,其餘為當代舞蹈的形式。在這些當代舞蹈的創作中,可以看出兩股主要的趨勢:一為「舞蹈劇場」的模式;二為舞蹈結合科技。這兩股潮流影響著台灣當代舞蹈的創作已超過十年,也可能在未來的十年中,繼續提供舞蹈編創者創新的動力與靈感。

▓ 許程崴 - 禮祭 < Sacrifice of Roaring >
舞作以一種抽象的詩意象徵手法感性地表達作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無奈,及對生命過往的追憶與告別。結構簡明、意境深沉悠遠,成功地營造出一種幽暗迷濛的儀式氛圍;肢體動作樸拙粗獷、編排方式不落俗套,極具爆發力與感染性,是一個兼俱獨特性與創新性的作品。

▓ 林俊余 - 不散
巧妙連結「功能性」與「抽象性」肢體動作與姿態,生動表達出人與人、人與空間的層層關係。作者運用了日常動作與「接觸即興」的技法,將空曠的舞巧妙轉換成富有層次感的兩人想像世界。結構巧妙完整、前後呼應;動作語彙新穎、空間配置靈活;精力流轉順暢優雅、充滿驚奇,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精煉成熟的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