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 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陳瑞文、陳漢金、劉永晧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陳界仁、鄭慧華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洪東祿、高重黎、黃建宏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周慧玲、劉守曜、魏淑美
< 美學論文獎 >:陳瑞文、陳漢金、劉永晧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陳界仁、鄭慧華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洪東祿、高重黎、黃建宏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周慧玲、劉守曜、魏淑美
世安美學論文獎評審觀點
陳瑞文│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論文類整體總評>2008年世安美學論文獎計有14篇論文進入複審。論文題材、論述方法非常多樣,涵蓋中西美學比較(1)、現象學式的中國繪畫新解(1)、台灣當代藝術家(6)、歐洲當代藝術家(1)、歐洲當代美學(3)、日本當代音樂學(1)和美國公路攝影論述(1)等領域。相較於前面幾屆,今年有三個現象值得注意:
1、台灣當代藝術家研究有增多的趨勢,而且質量皆可觀;
2、有三篇論文,涉及法國兩位當代理論者François Jullien和Jacques Rancière,前者以現象學研究中國繪畫美學,後者的專業為當代美學與政治的跨域學者,這是少見的;
3、出現兩篇以往沒有過的議題-日本當代音樂學和美國公路攝影論述。
整體而言,今年入圍的14篇論文質量比往年提高許多,而且關注的面向更為多元。
<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 齊簡 - 〈擴張場域中的繪畫:馬力歐˙梅茲之冰屋裝置中繪畫/雕塑/建築的複式實踐〉
論文集中探討義大利貧窮藝術家梅茲的藝術和創作性質,尤其分析了作品自身場域的表達方式,從而有別於目前流行的藝術詮釋學。這樣的論述介面,是本篇論文脫穎而出的主因。另外文獻豐富、文字流暢、兼且架構和論述邏輯清晰,也是本篇論文的優點。
▓ 王涵智 - 〈美國之道──美國公路攝影綜觀〉
雖然論文問題意識沒那麼清楚,但論述體裁和論述對象(公路攝影)卻極具新穎性,尤其在這麼豐富和特殊的材料中,能摸索出一個草稿式的論述場域,使得論文擁有極高的實驗和探索性格,這些難得的創造特性彌補了論文議題過於龐大、研究方法失焦、問題意識欠缺的毛病。
陳漢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論文類整體總評>本屆參選作品達到十四件,題目相當多樣化,品質大體而言相當優越。在大部分涉及造型藝術的這些論文中,兩篇與音樂有關的作品似乎特別引人注目- 一向在美術界頗具知名度的「世安美學獎」,終於也激起音樂界的興趣了。但願主辦單位日後進行更廣泛的宣傳,讓表演藝術各個不同領域的人士,也都能夠關心、參與此項活動。
此次獲獎的兩篇論文,在書寫上顯示出下列這些共同的特徵:論述的能力相當的強,解析、歸納言之成理;行文絲絲入扣,引人入勝;全文的破題、申論、收尾一氣呵成;重心充分,條理明晰;兩文都頗能旁徵博引,透過史學、社會學、美學的觀點,擴展了論述的寬度與深度。
《美國之道 – 美國公路攝影》一文,以宏觀的視野,勾勒出美國「公路攝影」發展的經緯,引領讀者們前去發現一項獨特、卻尚未受到重視的攝影類型,筆觸流暢自然,清晰易懂,如果對相關的攝影作品,能進行更深入的、更周延的解析,全文的重心將會更穩固。相對之下,《馬力歐.梅茲之冰屋裝置》一文,則是在解析與論述上顯得相當深入,行文用字上卻顯得比較艱澀,某些細節上的解釋、交代有些含糊,若能修正這些小缺點,全文將顯得更加完美。
劉永晧│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
<論文類整體總評>此屆世安美學獎的參選作品普遍優秀,評論所涉及的藝術體材相當多元。其中對台灣藝術家與當代歐陸思潮的探討,成為主要的兩個主要的重心。從這個傾向可看出來此屆的美學獎所關心的重點,是具有本土與世界的多重視野,整體來看是顯得相當開闊。
在美學理論的應用分析上,多篇論文引用François Jullien與Jacques Rancière,這也顯示當代法國思潮是直接影響了這些美學理論的研究。這是可能是美學研究典範的轉移的現象。
〈美國之道──美國公路攝影綜觀〉,從美國特有的公路景觀、文學傳統與公路電影中去論述美國的公路攝影,作者的論述與分析如在美國公路上穿過了文學與攝影的時空與地理風景,思路論點相當流暢,使得平凡的公路景觀多出了豐富的美學意義。
〈擴張場域中的繪畫:馬力歐˙梅茲之冰屋裝置中繪畫/雕塑/建築的複式實踐〉集中在單一藝術家的創作分析,文獻資料豐富,論述有點受限於藝術家的觀點,若能跳脫藝術家的論述,有更多作者自己的論點,那應該更為可觀。
鄭慧華│獨立策展人 / 藝評家
<造型藝術類整體總評>近年來的美術藝術獎項參與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也逐漸成為藝術學院學生追求肯定自身藝術實踐的重要管道。也因而,我們看到年輕創作者更較以往勇於提出並展示自己的創作。藝術的浪潮具時代性,在生活快速變動、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無論是創作者、評論者、策展者,甚至觀眾都需要更多、更具效率的管道彼此接觸與相互瞭解,以掌握時代在一個地方、一段時間內所開創出的藝術軌跡。擔任美術獎項的評審,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創作和創作者。
美術獎項評選近年來在台灣越來越受到年輕學子的重視,一方面來看,參賽者更懂得策略性和階段性地迎合這樣的趨勢,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同時也應當具有正面和積極的意義:一種能符合時代、發展自己藝術的理想的主動性,並以此與社會更多的層面產生碰撞和交流。而評審在這之中提供、判斷當下值得關注的種種現象與價值,也因此「評審」與「參賽者」兩方其實是共同勾勒著某一刻的藝術觀點和文化視野。在評審2008世安美術獎造型藝術類作品時,是基於這樣的認知和其他評審共同評選出得獎的作品。
這十多年來,可說是多媒體藝術蓬勃發展的時代,似乎給人一種「錄影藝術、多媒體藝術才是主流」的感受,然而事實上在本屆參選作品中,仍發現有許多優秀的繪畫作品值得關注,特別是這些繪畫創作的概念與想法,細緻地反映出當代生活感知的轉變,如周代焌的〈Range〉,它從電腦螢幕上「解析度不佳」的鋸齒狀圖像而得的靈感,轉化成繪畫中的另一種視覺經驗,讓觀者在觀賞的同時用自身心理上和視覺上的「彌補」方式去把線條縫合和圓滑,而對圖像的想像中又輕鬆地並置、反轉了「電腦圖像」和「繪畫圖像」的位置,讓人產生更多層次的聯想空間。另外還有如彭致穎的〈兩種面向的災難體會〉及范揚宗的〈造飛機系列〉,都以獨特的「觀點」以繪畫的不同形式呈現出,彭致穎將圖像以傳統膠卷輸出,以古典幻燈片般的「播映」延展敘事結構;范揚宗的繪畫則以多視點並置、以清澈且聚焦的主題讓人融入觀想的「旅程」中。
有些創作者,試圖創造、翻轉、連結現實和想像,或從現實中抽離出來。既是心靈的奇想,又是對現實的另一種觀察。倪祥的〈清醒詩人〉對現實環境加上無傷大雅的改造和想像,令人會心一笑;林育聖的〈我只能以這種方式飛翔〉運用科技工具完成了心中關於飛翔的「視覺化」過程,其中空間影像的蒙太奇快速置換場景,貼合當代人生活繁忙的節奏、和在各種現實或虛擬時空中來去的感受,而他「飛翔」的姿態給予觀者更多對意識、科技發展雙重的哲學性思考。技術的開發和完成度,在宋恆技術性的作品〈雙打〉中展現,再次提供了藝術中「遊戲」的愉悅;沈正一的〈您好,歡迎光臨〉則以幽默、靈巧簡單的聲音裝置、以不佔空間的「入侵」方式寄生到其他作品中,是讓人印象深刻,是十分聰明的做法。林厚成則運用攝影和數位技術創造了一種關於現實的「幻像」,讓人抽離於事物之外,又凝視著說不出哪裡不太協調的「魅影」-逼真,卻又不是真的。它更傾向於一種內在對時間、空間的疏離感受,也保存了一種帶有距離的觀賞趣味。
在這屆參賽作品當中,具政治社會性議題的作品比例不高。這也反映了現下新一代的創作傾向對社會現實關注的疏離和距離。然而在獲獎的十件作品中,仍有牛俊強的〈明信片〉系列呈現出台灣社會的消費式語彙,以及人們內心潛在慾望的投射展現在都會的景觀或對未來的想像中。而近來受到矚目的新秀余政達,他的〈她是我阿姨〉運用媒體影像虛擬了一次藝術家對社會事件的「介入」,藉由杜撰的「阿姨」角色(實為抗議事件中的一名婦女)製作了一份偽紀錄,戲謔地突顯影像的超真實效應,以及它如何阻斷或扭轉人對「事實」的認知。
綜觀參賽作品,可以看到藝術創作的多元性,它多數展現在媒體和工具應用的成熟度上。而議題與內容相較之下顯得較為單薄,然這也反映了台灣當代創作者的某種社會觀和時代感。在這複雜、快速,甚至往往令人來不及沉澱和思考的時代,藝術創作如何能回歸心靈而不流於喃喃自語、如何回應社會現實而又能掌握創造性,這些在作品中都能讓人警覺到一些足以反思的端倪。而在此刻,藝術創作的意義和價值又該如何相應而生,也都再再考驗著正在這條航道上嘗試提供更多省思創作者。
洪東祿│藝術家
<音像類得獎作品評論>我不是電影人,我只能用一個藝術家或觀賞者的角度來看這些短片。
▓ 李智崴 - War
在全部作品中,這部算是帶有想像力,並且比較完整的動畫短片,劇情緊湊不囉唆,當然這和使用 3D 軟體有關,因為算圖需要花大量時間和電腦設備,導演勢必要拿捏不需要的片段。能用紙片當主角也算你厲害,但這讓我懷疑導演的建模功力,因此建議這類動畫片還是需要作者拿些過去的作品當附件參考。
這部片的出線請參考高重黎老師的評語,在此不再多說。
<音像類其他作品評審意見>
▓ 爸爸的手指頭
優點:這部片基本上是一部很有水準的短片,在故事結構或運鏡上和畫面處理剪接手法上,都可以看出導演的功力,其實和線上導演的功力是不分軒輊的,可能和經費充裕及使用35釐米也有關係,在演員角色選擇上也是恰到好處,四平八穩,看起來什麼都很好。
缺點:如果要說有缺點,就是少了點什麼,或是說太多什麼,很難說出有缺點,我個人觀感是如能在螢火蟲的那段,能刻畫更深入點,整部片主人翁的旁白能少一點,那就更好了,有時候影像自己會說話,旁白多了反而造成反效果。
在第一輪中,這部片是唯一被每位評審都圈選的,在經過討論後都很讚賞該部片,評審都認為這應該是送大型比賽的,也認為這位導演未來應該非常的有前途,這不是遺珠之憾,而是忍痛割愛。
▓ 山水歷
優點:很有詩意的動畫片,很有想像力的導演,瀑布是山的眼淚,地震說成山也要親熱,這些連結都將符號指向另一個意義。
缺點:太短了點,捲軸跑的速度太快,有點像是片頭預告,本以為還有再延伸,卻看到了結束,速度最好再放慢一倍或更多,才能讓觀眾有時間串連畫面的意義。
▓ 帶你去逛街
優點:劇情適時的反應當今M型社會對弱勢族群的關懷。
缺點:演員功力太差,運鏡有待加強,有時候給一些空畫面也可以表達出淡淡哀愁。
例如參考陳界仁的加工廠,光是一個廠房的空畫面就足以撼動人心。這部片可以看出導演想說很多話,但有時候詮釋太多反而畫蛇添足。
▓ 無憂 Marrow
優點:導演運用很多實驗性或是意識流的畫面,可以感覺有想要突破一般劇情電影的框架,特別建議導演可以參考日本導演寺山修司的電影。
缺點︰也是優點的反面,過多的實驗性畫面,都感覺到想說什麼,但一下子又沒了,沒有串接的很漂亮,畫面有點像是廣告片,這類的手法在美術方面很需要加強,讓我想起很久以前有部電影叫做逃亡者的恰恰。
▓ 轉角 Turn
這部應該是屬於造形藝術類中的影像裝置藝術,放在這邊實在很難依作者的映演方式呈現,評審們只能用想像的場景來解讀作品,對作者和評審其實也不公平。
在技術上確實也還有待加強,flash等的電腦技術部份,還有造型能力都還看不到應該有的水準,建議多看些展覽。
高重黎│藝術家
<音像類得獎作品評審意見>「戰爭」是一個大題目,經由「War」將其小作之後,更具深意。
在「War」動畫中,是選定以紙來作為出發的。紙,就作為紙張其在物質上的特點成為被賦予造型可能的前提;主導了動作的設定從而交織出趣味,至於劇情則是次要的,因為是造型、動作、趣味在導引著寓意與視覺。
紙,除了歷史感與民族性與我們關聯深厚之外,同時也成為想像的能指。在水平聯想中延伸出造紙、書寫、閱讀、繪畫、摺紙、包裝……,在垂直聯想中則出現了森林、空氣、環境、生命……,這麼豐富的所指。
作者藉紙與人親密、方便擬人化的特質,在「War」的動畫中,安排了一個角色扮演垂釣者,揮動命運的釣竿隨機的在紙海中勾釣起 2 片紙張。一張平整、一張稍皺的紙張就在紙做的陸地上口角一番隨即展開一場愈演愈烈、沒完沒了的海、陸、空大戰。
在 2 分半的影片中,使人驚覺片中同類相殘的景況竟是歷史、現況的寫照。「War」可以作為一面鏡子,鏡相中映現的「自我」卻是充滿暴力、野蠻的「亦我」。
黃建宏│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音像類整體總評>以這一次投件的作品來看,同樣明顯的是技術上逐漸的成熟,在團隊製作上的複雜度似乎也越來越大,這意味著學校與環境促使著年輕創作者專業化;但與此同時,可以看到台灣年輕創作者較少有創作意念帶動表達形式上的創新,所以,在表達形式上要不有著挪用拼貼等應用的現象,要不就選取已經被接受甚至通俗化的形式。在議題的處理上,有一部分是情境式的詩意形塑,在深度上似乎有所進展,另一部分大多討論著家庭的議題,其中暗示出勞動、性別、心理等等面向,也有著越來越豐富的進展,但普遍缺乏觀點,停留在感受的部分;也就是說,外在環境與創作者「私領域」這一部分的滲透性與關聯性往往沒有辦法推進,而顯得侷促。
劉守曜│專業表演者, 導演, 舞蹈空間舞團團長
<表演藝術類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黃迪揚- Who am I ?
整體節奏明快,活潑幽默。演員動作、口白能力頗佳,情節雖有部份過於刻意、語言文字不夠精煉,但劇場娛樂效果十足,充分表現個人表演的能力與魅力。運用電視分身與本尊的辯論對話,在嬉鬧中傳遞「成長」的困惑,在簡單的結構中完整呈現清晰的主題。
魏淑美│清雲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表演藝術類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黃迪揚 - Who am I?
學生阿迪以畢製演出做自我回顧,試圖在現實、回憶交錯中逼現真實的自我面貌。一開場的饒舌音樂手法,頗有心意但不多久即已完全揭露充滿全戲那自憐、自悲、自嘲的情緒,這段做為背景鋪陳,稍嫌過長。其後友人來電告知取消演出機會,實際生活中的挫折引發他打開電視,螢幕上跳台出現其分身(內在自我),質問阿迪為何如此頹喪、缺乏主動積極行為。以自慰挑逗字詞激發其起而對抗,阿迪從排斥、開始要求回應、與分身爭吵、扭打進出於電視黑盒內外,兩人先合而為一再對換所在空間。其中外婆的照顧與高中演戲的風采似乎為其帶來信心與溫暖,終於一陣嘶吼確認自我定位後,內在自我進入真實生活,鼓起勇氣去找尋真愛及做許多該作沒作的事。
這個獨角戲要表演的心路歷程一路是明明白白,毫無剖析探索之興味,老舊的主題處理毫無新意,還大費週章以電視承裝心中另一個自我,卻無能對影像有不同層次的運用,電視這個設計有畫蛇添足之感。雜亂的情節與薄弱的表演(情緒與語氣的平板化)都無法讓觀者心有戚戚焉,自我探索沉陷於單面向的自溺中。
<表演藝術類其他作品評審意見>
▓ 只有他隨行的旅程
第一段獨舞搭配以手臂當做身體的影像畫面,有些小小趣味;舞者抬腳、前後錯步與上跳等動作都以手指、手掌作諧擬模仿。而後兩名舞者執行對稱的動作組,時而接觸、跟隨或引導,應是象徵人/影之間想像中的互動關係,可惜這與螢幕上不時出現的身體影子間有何連繫卻是曖昧不明的。最後一段有三人上場,以即興接觸手法相互抬舉支撐、透過定點部位接觸轉換重心及對應位置,最後雙雙以背台身形面對自身影子的畫面,再縮減至綠光中的單一人影作結,有些哀傷意味。
人與影子的對話,除了動作類同及以接觸即興做暗喻之外,看不出有何特殊意味;三人舞的部分也未刻劃出明顯情緒,所謂的「旅程」以及去除人身動作後的舞蹈為何,這兩個巨大的命題只見提問,未見有明確意義的探索過程。
▓ 存在於‧你我之間
以情侶的雙人舞當作主體,開場時兩人執行一組同樣的動作,似乎各自在追尋著什麼,搭配的音樂也顯露出淡淡的哀傷。隨後分開兩端,兩人以背擦地向中央靠攏,此段結束於女子後傾為男子接住的畫面。第二段開頭同承接前段尾巴的後仰畫面,兩人以雙雙後仰式入水的畫面來象徵墮入情海,態度再轉為主動以前衝式入水,接續引出相互接近、觸摸而嬉耍的水中影像。隨後焦點轉至舞台,兩人在昏暗中彼此撫摸,由輕柔轉為激動,刻劃著愛情由濃轉淡的身體場景。結尾一段,兩人先是原地奔跑、然後跑向兩端卻終究為兩人腰間綁住的繩子給帶回中心。
雖欲探討愛情與記憶,卻是一個缺乏情感與焦點的作品。有發展一些主題動作重覆出現如後仰接住,動作組合之間的銜接非常模糊,無能傳達有效的意義,身體移動在空間運用上也混亂不明,又表演者在力度掌握及重心轉換等方面均明顯無法表現本就已是意旨不明的編舞。
▓ 黑白切
以黑、白無常做地獄判官審判電視報導的死亡事件開頭,輔以阿迪與惡魔兩個人各自生活中的夢想與失落,試圖帶出本戲欲反思的媒體文化與個人私領域之間的重疊類比與或互相指涉。有對時事如「 我們準備好了」等社會政治就語言上做諧擬嘲諷,或是電視畫面快速轉帶表達出資訊時代,快速傳導的畫面訊息有麻痺人心的作用與瑣碎化的危機(如針對釋迦小狗的追蹤報導)。以現場即興連珠砲式的評論媒體報導,有時迸發出言外之意與弦外之音;而現實層面上如惡魔自敘小時出生經驗,父親高舉陣痛劇烈的母親過河,上舉的雙臂手勢搭配激動高呼的「中華隊奧運加油!」口號,媒體介入的痕跡與影響可見深遠。
新意不時迸發看的出創作野心,表演有帶些Stand-up Comedy 站立式喜劇脫口秀的生動活潑與當下生活的喜感連動,然整體而言未能勾畫出一個有力的主軸,過於著重媒體部份的敘述,導致阿迪與惡魔兩人部份沒有足夠發展,最後就以獅子王戲票與笑話大全這本書解決了惡魔的自殺危機,有重提輕放草草結尾之感。創作者似乎想要對表演、媒體與正義等概念間的交雜混揉作批判,但或許自身對欲探討之事並未有深入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表相式的描繪與挖苦一番罷了。
▓ 心理遊戲
運用科技來追溯尋找身體動能這個原構想是個有趣的點子,並且很少在國內見到這類實驗作品。舞者動作有著緩慢的特性,手臂似乎是主導動作轉變的重要部位。有時手臂迴轉近軀幹、有時前伸或是上舉,這些連接著轉身、抬腿或是下腰的動作。由於是將心跳以電腦轉化為聲響,錄影帶中聽不很清楚,只感覺些許沙沙作響的聲音;但從舞者表情及聚焦局部鏡頭中,觀眾得以稍稍感受到舞動時,氣息的流動與在肌肉上的表現。舞者靜聽凝神的表情,及隨時維持高度的身體自覺,如何反映在外顯動作的構成及轉變上,可惜這關鍵點並無法清晰表現或是讓人感受到。
週遭牆壁上的旋轉球燈影像、散落四處的物件如水果、拖鞋、帽子,和遠方一堆雜物中的電視機和網狀亮點,都不知是否與此演出有相關性。現場除心的跳動聲、呼吸聲,也似乎有其他音源如搖沙鈴聲;加上不停的閃光燈聲音,使得演出中強調的細微互動更加難以為人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