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白適銘、孫松榮、鄭芳婷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類 >:徐瑞憲、陳蕉、齊簡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類 >:王如萍、羅仕龍、蘇安莉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類 >:李明宇、李家驊、謝文明
更新中...
總評:
基本上,2024世安美學獎論文獎的參賽作品呈現出三個特點:其一,以廣義的西方藝術史作為框架;其二,透過當代熱點命題進行在地轉化;其三,聚焦於台灣美術史的作品系譜與史論建構。這些特徵各有其特殊價值,也揭示了值得深思的課題。首先,西方藝術史作為台灣各大院校的學術基礎由來已久。本屆改寫自碩士或博士論文章節的參賽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學術背景與理論素養。許多論文奠基於歐美藝術史的脈絡,但較可惜的是,不少作品難以提出具有創新性的論點,仍依附於既有的認識論框架,新意略顯不足。其次,相較於此種困境,一些論文嘗試突破,例如本次獲獎論文〈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的靈性實踐及感知解殖思辨〉。該論文不僅反思原住民藝術與解殖之間的多重理論關係,更關鍵的是深入探討台灣原住民文化中的靈性在歷史、美學與概念等層面的涵義。此作展示了西方理論與在地藝術實踐、美學特殊性與本地語境之間的激盪與連結,開闢了新的討論空間。第三,與前述特徵相比,另一類論文則著重於現當代台灣美術史的發掘與闡釋。例如,另一篇獲獎論文〈台灣二十世紀末工業風景研究:以陳水財1990年代的繪畫及「台灣計畫」作品為例〉,對特定藝術家作品的細緻分析不僅揭露了藝術史編撰中被忽略的面向,也補足了論述的空缺,進一步鞏固了台灣美術史的研究基礎。
整體而言,本屆參賽論文反映了台灣當前藝術研究的多樣性與深度,但同時也暴露了學術創新與本土化思考的挑戰與機遇。
獲獎論文:〈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的靈性實踐及感知解殖思辨〉
本文的突出之處,在於作者以敏銳且細緻的視角,對原住民藝術的理論與美學進行了深具層次的辯證。針對此一時興的論題,文章一方面精準掌握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核心論點,梳理出方法論並提出問題意識;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理論架構與台灣三位藝術家之作品的靈性、想像力及超自然結構進行闡釋——他們分別來自太魯閣族(東冬・侯溫)、阿美族(希巨・蘇飛)及鄒族(魯碧・司瓦那)。透過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視角,作者展現出以原住民認識論對既有台灣當代藝術史及其方法論進行解殖的雄心。這項任務雖極為艱鉅,但本文論述具說服力。
獲獎論文:〈台灣二十世紀末工業風景研究:以陳水財1990年代的繪畫及「台灣計畫」作品為例〉
這篇台灣美術史的論文以細膩的筆觸回顧了台灣戰前與戰後被作者稱為「工業風景」的繪畫表現。在此脈絡下,文章聚焦於1990年代初的「台灣計畫」,並深入探討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南部畫家陳水財及其系列作品。陳水財的「黑畫」以深受工業污染的南部風景為題材,對此現象提出強烈批判。基於這一視角,論文有條不紊地闡釋了陳水財畫作在台灣藝術史中的重要地位,成功補充了既有論述的不足。此外,本文的另一特色在於擺脫對歐美方法論的依賴,而是從在地脈絡出發,就地取材,展現出扎實且富有反思的推論。
綜合:
本屆世安美學論文獎最終競逐的論文共計十四篇,研究主題多元廣博,涵蓋繪畫、電影、紀錄片、音樂、劇場、塗鴉等領域;研究方法亦相當豐富精彩,在田野訪談、理論與文獻援引之外更有許多出色的創新論述建構,足見近年美學論文獎的高度發展。然而,來稿論文亦存有一些學術寫作上的問題,包括論述邏輯的矛盾、理論套用的浮泛、文本分析的薄弱等等,使得許多具備發展潛力的主題未能全力開展,是為較可惜之處。雖則如此,本屆論文獎仍然展現了台灣人文研究高度的實驗性、跨域性與傳承性,並在內容主題的開展與研究方法的創新上皆展現了相當不俗的成果。
得獎論文:
本屆世安美學論文獎最終有兩篇獲獎作品,分別是〈臺灣當代「原住民」的靈性實踐及其感知解殖思辨〉及〈臺灣二十世紀末工業風景研究:以陳水財1990年代的繪畫及「台灣計劃」作品為例〉。前者從原民藝術的重新理解與接合切入,聚焦靈性實踐所指向的不同於非原民脈絡的藝術存有論,論點清晰有力,更在認識論的層次上提出解殖民面向的洞見;後者則聚焦陳水財作品與臺灣整體藝術史之間的扞格交鋒,揭示另一種風景論的參照面向,文章結構井然,並且提出一組可與臺灣藝術史、都市發展、新自由主義、生態論述及基礎建設等議題延展對話的創新哲思。
過去幾年造形藝術類的投件作品中,裝置作品幾乎常態性地佔據著過半的比例。這種原本極穩定的分佈現象,在今年產生了顯著的改變。繪畫類今年的投件數已持續上升到三成,反觀裝置類則降至三成八。其餘的三成依序為雕塑、表演、互動作品、攝影等。
若進一步分析繪畫投件作品本身的分佈變化,我們會發現上方述及的那種介於裝置與繪畫間的消長關係,在「裝置繪畫」中,重新獲得了某種補償:裝置繪畫的數量相較於過去,明顯大量增加。這些年輕的繪畫創作者對於實體空間和場所的興趣,彷彿在一夜間突然甦醒了過來。即便這些裝置繪畫並不是以諸如Katharina Grosse所使用的方式,讓場所、觀眾和藝術品處於一種糾纏式的沉浸依賴關係,但這些年輕的創作者已開始將他們的調度元素,延伸到實體空間和場所上,甚至水墨創作的投件作者也讓傳統中的平、深、高三遠視角,脫離平面,落至三維空間中。
相較於媒材類型或媒材自身的擴展,今年投件作品的另一個顯著轉變是,過去數年中,台灣藝術圈因政治力的資源分配引導、終至遺憾地演變成政治訊息凌駕於藝術創造性的「政治正確」藝術作品四處泛濫現象,在今年的投件作品中,漸有消退跡象。這樣的喘息空間,對於這些年輕的在學創作者是健康的。因為唯有離開意識型態或資源競逐的綁架後,創作者才可能打開不受限的想像視野,重新回到那未曾停止遞變的當代經驗以及其他藝術問題的探索。
《橋樑之下》短評
如果說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巨碑山水的震撼力,來自於那山石經藝術家之手所重新創造出的「勢壯雄強」,那麼丘智偉在《橋樑之下》中,則透過細緻的木作手法模仿的水泥質感、架設在乾淨俐落的穿透性木結構燈箱上的長焦鏡頭黑白攝影影像、零散裝置於室內空間沿壁天花板下的倒梯形燈箱,重新創作出當代都市中巨大水泥高架與都市居民記憶間的一種寧靜而溫柔的牽繫。觀者在空間中、在木結構間的視覺穿越,看見一種高架下堤邊的「日出日落光影」。
《作為一種交換,願這扇門能夠總是敞開》短評
那個空間原本就是一個無論風雨晴雲、人們每每一走進去,總要不由地在心底暗自發出「哇!」的一聲讚嘆的空間。空間遠處的野生自然與近處的造景自然,如同全銀幕般地、剛剛好地被收納進那一大面落地窗內。在那個空間中,人既在屋內,也在屋外,既不在屋外,也不在屋內。面對這樣的空間,藝術家究竟還能如何回應?最後,謝律丞以包覆著禮物包裝紙的紅磚作為門擋,讓展場得以保持敞開,為這個上天所給的美好禮物,提供一個慷慨、詩意但極其安靜輕巧的邀請。
《居家整潔》短評
空間入口門斗上隱藏住的發泡馬達不斷吹出一顆顆緩慢落下的肥皂泡泡。近處牆面放了一塊底部慎重地襯著黑絨布、乍見如花崗炎色澤、但其實包雜著毛髮、壁癌、藝術家父親的檳榔渣等居家髒污的肥皂。再往前一些的牆上掛著一個家庭相框,框內放著一個通常見於失去維修網頁的「原圖遺失」小圖標。這是呂玫慧與那個她自出生以來便生活其中,然而卻被迫需與它道別的家的最後相處方式。為它打掃是她的道別儀式,而那些人們「極力想要清除乾淨的髒污,其實才成為[她]與家人居住過的證明。因此透過居家整潔,[她]將再次回收髒污以形成短暫美好的家屋想像」。
綜觀此次世安獎,無論送件數及其內容,除多元形式延續過往的內容,更隨著時間演進與科技發展下的整體環境,呈現出近年來時代性的創作語彙,其中包括了AI演算、AI影像生成等新媒材的表現形式,雖然其中不乏觀念上的結合與社會議題的反思,但送件者普遍在新媒材上的表現手法,大多流於形式上的視覺表現。普遍作品所探討的內在核心精神及觀看角度,無法體現更多面向的理解與觀察,進而理解對於創作課題的關照,不僅僅是從媒材技術實驗的體驗,更是自身經歷內省的再現。
在所有參與送件的創作者,普遍以繪畫居多(約莫百分之35,裝置次之,新媒材呈現穩定上升的態勢)。而在此新媒材與傳統繪畫(或繪畫形式)的表現上亦逐漸有平均發展的現象,然而繪畫的呈現語法上更為貼近創作的純粹性(即使屬性上仍屬於風景的景物描繪)以及更多的是自身反照的表現手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媒材之中,聲音裝置(或聲響藝術)已漸漸建立一種自身文化的風格,或許與近年來台灣的許多公私立機構的努力推動下(包括C-Lab空總台灣聲響實驗室、各學校相繼成立之聲響基地、新媒體音像工作坊等),進行了多元的聲音跨域表演活動、聲響藝術節及工作坊等等帶動下,形成一股浪潮,此時的年輕創作者或許也感受到在此時代下創作的新媒材語彙(雖說聲響藝術在藝術史上已非新興媒材)。我們喜見在此多元的媒材表現裡,尋找出愈加豐富的創作路徑與實驗成果,甚至形成一種穩定的脈絡在台灣深根茁壯。
最後,總體觀察在2024世安獎視覺藝術類的得獎者,我們確實觀察出許多創作者已具備了這樣扎實體現的能力,這些創作者在面對事物時所具備的詮釋有其獨特性,是值得後續更多的觀察。
得獎者評論
NO 43 蘇睿豪
將生活物件轉譯成為作品的思想代言,往往從生活經驗中萃取而出,在蘇睿豪的作品〈,、。〉中所要談及的無論是物件本身,或透過物件延伸出的抽象性材質,我們看到其行為的參與在物件與物件之間的過程,運用平舖直述的展陳方式,像是你我的生活角落,卻在每個物質之中融入了那麼些許的溫馨,像是正在述說著生活中的種種故事,成為一種既深刻又貼近日常你我之間都有的生命經驗,著實令人感動。其運用了與物件想像連結有關的物質,細膩的產生非關物件本身的物理性,營造出視覺與聽覺的變化與想像。我們似乎解讀到其作品所要談及的精神核心,使作品外溢出多重的思想與詩意。
NO 76 張欣語
我們同樣審視到現代生活議題的種種概念,在作品〈Soul- vinyl〉中,那時輕時重的浮現在印象之中。物件(或說物質性)藉由我們視覺經驗的理解,往往述說著一定程度的想像連結,在張欣語的作品中,空間中的聲響,是透過物件的物理運動傳遞過程中所產生出低沉語意,時而產生偶發性的靈性噪音,製造出像是語言般的喃喃,又像是機械性所編織出的詩句。我們同樣看到了其作品中冷調性的理性思維,去除了許多物件原有的外殼,讓觀者盡情體驗並一窺機構運作的原理與原始,好似看透每一首詩句般的種種。
整體視覺回歸到類比系統模式,成為空間中物件之間彼此溝通的結構關係,串聯其之間的物質則體現了一種類抽象語彙,藉由聲響傳遞,如同傳聲系統的連結效果,製造出物質所產生的那種無法預想的有機變化。
世安美學獎觀察
由於沒有機構需求的考量,也沒有任何商業機制效應,加上多年所累積成果樣貌,世安美學獎可以說是一個年輕創作生態的觀察視角。在這次參與的113件作品中,反映出了世代藝術家的創作關懷。整體而言,無論是繪畫、雕塑、表演、錄像,或是檔案文件,作品顯示藝術創作不僅面對傳統的逾越,也面對跨域後的場域邊際;藝術家以輕巧的創作姿態,揭示在自然中漸漸被遺忘的本像;也有的藝術家利用科技,以自身的動力與聲響,敲擊著居所的記憶,召喚著身體在場所的空間詩意,同時築體在人文生態中,藝術家的身體作為中心與邊緣的權力思維…總之,在面臨疫情後的後疫情心理,來自於身處環境的靈感與資源,藝術家採取共棲(symbiosis)的態度,在種種創作中介(mediated)中,檢視、揭露、頌揚著變動中的真實。
劉恩霖
劉恩霖的風景畫,不是映入眼簾的美景,也不是身體在場所中向外投射的景框樣貌,他的風景畫似乎更多是面對傳媒的圖像經驗,無論是物質性的相片,還是非物質的數位影像,劉恩霖利用攝影與繪畫共有的媒介特性,將日常出現的風景圖像,轉化為圖像共存的偶然性。其中,畫面中大量的平圖、空缺,一方面有機的橋接各種維度的風景碎片,讓「風景們」在圖畫(picture)中自成一體;另一方面「空白」也彰顯著繪畫的操作製程,它讓風景繪畫與風景攝影不再是一種載體上的幻象,而是像是一種隱藏在現實流變中普遍真實,是一種畫家與觀眾之間,疏離自然後的自然而然。
嚴友亨
嚴友亨的創作主題,圍繞著光,讓人想起藝術史中,許許多多大師們對光的探討。但嚴友亨作品中的光,不是充滿戲劇張力的燭光,也不是蘊含中產階級印象的外光,嚴友亨作品的光,是一種透過像機鏡頭所生成的影像曝光,特別是因為曝光過度,使畫面的細節消失,留存下來的是剎那中的風景的時空構成。另外,也因為曝光過度,畫面被簡化,凸顯了豐富的顏料操作質地。因此,鏡頭機具對風景觀看的「主觀介入」,使嚴友亨的作品脫離了現實表象,讓人想到英國藝評家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所提出「有意味的形式」,這種意味帶有一種審美情感(aesthetic emotion)的和諧韻律;它在牆面上,在畫作有意無意的並置中,重新喚起風景自身的時光敘事。
世安美學獎是專門為具有「在學學生身份」設置的獎勵,贊助具潛力的藝術創作者勇於探索、創新並公開發表創作作品,歷屆都能招募到令人驚喜的投件。
本屆有包含典型與非典型各種形式的舞蹈或戲劇作品,融合科技、科學、或不同表演專長等等探討理性或感性的內容,透過這些參賽節目窺探表演藝術各種形式或題材的突破、創新、發展或傳承。然而,在學學生的創作歷程,除了創作的技術或方法演練之外,嚴謹的學術範疇中講究的創作倫理以及學術倫理的哲學思辨,在在潛移默化著內容之外、形式之內的人文涵養,不僅止於對參與作品每位知情或不知情者的關懷,更是對於創作者由內而外、學術與理論、個人與社會、藝術與商業之間深入探究後創作責任的探討。也因此,世安美學獎鼓勵創作的同時,彰顯年輕創作者的學術涵養,為學界與業界搭建起對話的鷹架。
本屆獲獎作品的創作主軸錨定於「舞蹈與影像之於空間的觀演關係」。此作品顧及舞蹈與影像創作的比重,使影像與舞蹈互為主體,有如雙人舞般在空間中創造出理性與感性的對話的同時,釋放想像空間讓觀者擁有自己的想像或體會,中肯專注在創作主軸上的創意加上技術,使《相- 動能的擬態與景象》從本屆表演類作品脫穎而出。
得獎作品《相-動能的擬態與景象》巧妙結合身體律動與影像節奏,同時非常細膩地處理光影與身體的相互搭配,使得影像成為整體作品的有機組成,既像身體能量的向外延伸,又像是舞者內在情感的外顯,交相呈現出豐富的視覺感受。影像技術純熟,但並沒有喧賓奪主,不至於吞噬舞者的形象,反而為彼此創造出對話的可能,共同建構出飽滿且具有張力的空間。舞者線條極其優美,讓本齣作品能兼顧形式美感與主題論述,在實體與虛像之間激發出運動能量。
此外,我也特別推薦《也是天堂》及《玫瑰》兩部作品。《也是天堂》頗具哲思趣味。開場時,氤氳舞臺上的單一舞者營造出神秘的氛圍,進而發展成兩個舞臺燈區裡的兩組舞者互動,一生二、二生三,讓彼此身體接觸交纏,卻又若即若離,讓人聯想到中國哲學裡天地人三者之間的對話,又彷彿召喚出西方宗教裡的三位一體。兩女一男的舞者打破性別平衡,卻反而創造出性別的流動感,不再只是伊甸園裡亞當夏娃的組合。《玫瑰》極具敘事性,豐富的舞臺與媒材表現形式,呼應藝術家本身的多種生命經驗。舞作第一部分的光影掌握頗佳,第三部分則創造出多種身體表現的可能性。舞臺上以交錯線條架起的結構,讓人聯想到玫瑰花叢裡的刺,而舞者緩慢謹慎地爬入,既像是花藝師小心翼翼處理玫瑰花材,又像是要跨越「結構」,創造出跨領域的舞臺表現。
整體而言,今年的參賽作品在戲劇方面的表現力較不明顯,較無精準掌握戲劇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特長。舞蹈方面,獨舞的基礎訓練都有相當水準,群舞的空間感也處理得相當不錯。環境劇場的舞蹈作品若能在論述上更加凸顯環境與舞者、觀眾、環境之間的關聯,將更具有說服力與渲染力。
得獎作品《相-動能的擬態與景象》以身體為核心,輔以影像作為敘事與空間重構的媒介,探討舞者的肢體如何穿梭於虛實之間,及觀眾與作品之間的觀看關係,呈現身體與科技藝術的多重對話。分享如下:
一、身體與影像的整合
在作品中,舞者的動作與影像相互交織,透過數位投影構築虛擬空間,身體穿梭於流動的影像之中。影像中出現不同的效果,彷彿肢體動作正在改變影像的邊界,達成虛實共振的效果。
二、空間與觀演關係的重構
影像投影將舞台空間打造為多層次的虛擬場域,舞者的肢體遊走於影像所塑造的空間,時而成為主導,時而被影像吞沒。觀眾在觀看過程中,視覺焦點在舞者與影像之間來回轉換,形成多角度的觀演體驗。
三、跨域創作的藝術意涵
作品透過身體與影像的跨域整合,挑戰了以身體為單一媒介的表演方式,創造出身體與影像共構的藝術語彙。身體不再僅僅是動作的主體,而是在影像的流動中,不斷被重新建構與解構。
此作品顯現出編舞者肢體能力的純粹性及有機性,與影像之間的互動,重新詮釋科技時代下舞蹈藝術的身體表達與觀演關係,成功地實驗出舞蹈、科技兩者之間優美的平衡點及關係上的意義,並探索肢體美學與科技整合的特質與交融的可能性。
這屆世安藝術創作-音像藝術類的參賽作品投稿件數明顯增加,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從投稿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類型、形式和內容上的多元豐富。然最後只能從中擇優兩件作品,難免遺憾。
這一屆的得獎作品《死囝仔》與《棉被山》都是相當完整且成熟的動畫作品,實難分軒輊。兩部作品特別是在情感面的表達,能夠引起觀眾相當大的共鳴。《死囝仔》技巧成熟、爐火純青,剪接上的處理相當驚人。《棉被山》將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以景抒情,打動人心。
其他幾件作品同樣有優秀之處,例如《家庭與風景》、《曝光補償》、《一個失戀的故事》、《隧道》、《家屋》、《午後的迷茫》等,這些作品對於我來說,都給了我很多的啟發和感動,我想這也是創作的可貴之處,亦希望這些導演們都能夠繼續創作下去。
最後也想提提這次看片過程中我特別注意到的問題。近年來愈來愈多以個人情感出發的作品,無論是面對過去的傷痛或是遺憾,這當然是一件需要勇氣,且值得鼓勵的事。但往往在有些地方,可以明顯看出創作者是刻意不去觸碰,又或是逃避掉了。這就作品來說是相對可惜的一件事。但這也是一個弔詭的地方,藝術與人生,創作與生活之間,孰輕孰重?對於生命中的苦難,創作者要勇敢面對或是轉身迴避?這又是另一個創作者自己要思考的問題了。
今年近三十件參賽作品,不論敘事或非敘事、動畫或實拍,各有各自精彩。其中獲獎的《棉被山》細膩而感性,透過一系列空鏡頭捕捉到即將消失的場域中人的氣味,呈現出了某種缺席卻在場的情感描寫,非常動人。另一部獲獎的《死囡仔》則在不同媒材的視覺呈現上展現出驚人的技藝,透過各種筆觸與材質的表現讓想像力貼合故事盡力奔馳,同樣是令人完全無法忽視的作品。
其他未能入選的遺珠,如精準捕捉幼年手足情誼的《姊弟》、短小但卻能將曖昧的細微心緒表現到躍然於螢幕前《午後的迷茫》,都是動畫類中相當出色精彩的影片。另外像是《家庭與風景》以素樸的質感在野外空鏡中投射出美麗的家族速寫、透過極為冷靜的敘事手法在形式上漂亮貫穿故事的《下風處》,以及在攝影技術上表現十分亮眼的《曝光補償》,都分別有可觀並且值得讚賞之處。
綜觀今年參賽的作品,整體而言來說靈巧且極具活力,不論表現形式、材質與題材,處處可見創作者的機智與能量。然而,許多作品也相對過於「輕盈」,雖然有相當精彩的靈光或發想,似乎卻未能在內容或表現形式上往更極致的方向探索挖掘,以至於這些作品中雖可見巧思卻呈現不出更沈重的份量或更為寬廣的視野,讓人難免有不免扼腕之惜。惟仍期許影像工作者們願意持續往創作的深層探索,讓這些珍貴的洞見與潛力更顯光亮。
作品《棉被山》
本片細膩描寫日常生活中的靜態景物,把光影的推移跟歲月的痕跡都充滿細節地記錄下來,老棉被就像座會緩緩呼吸的山,是阿嬤躺在身旁的記憶。導演以景喻情巧妙傳達出對親人的綿長思念,是近年學生創作中表現深刻情感的精彩佳作。
作品《死囡仔》
導演大膽將多重媒材的筆觸混合運用,讓田野間被破壞的道路反光版跟調皮孩子群生動地躍然於影像之中,精彩靈動的動畫美學加上輕快流暢的剪接節奏,是一部創意爆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