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陳瑞文,鍾明德,劉瑞琪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 徐瑞憲,陳怡潔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石昌杰,高重黎,孫松榮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朱宏章,陳雅萍,劉守曜

世安美學 - 論文獎評審觀點
陳瑞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 陳潔曜 - 電影無名臨時演員的政治美學――以尚雷諾《鄉村一日》之無列字幕為例
評語:「臨時演員」一直是實驗電影主要得特徵之一,此論文便是以「臨時演員」為問題意識分析法國導演尚雷諾(Jean Renoir 1894-1979)《鄉村一日》這部電影當中的無列字幕臨演問題。問題包括:以家庭成員擔任臨時演員、多樣臨時演員的串場安排、鏡頭的視角操作、場面調度、如河流般的影像流動、「本體論平等」、班雅明對抗藝術政治化與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的「任何人的榮光」等等,幾乎都是環繞在無名之人問題,對電影性質進行多層次的反省。論文在這些議題的鋪陳上有非常優異的表現。

▓ 楊筠圃 - 起霸作為一種身體行動方法:如何透過戲曲程式讓演員活起來?
評語:論文從李玉聲(1960-)主張的戲曲演員首重程式,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 1863-1938)的表演首重刻畫人物,循著形式論與現實論兩條美學軸線交錯分析,試圖在體驗與起霸層次上融合近代中國在戲曲表演上的主要爭論。論文雖然從起霸的形神兼備角度,提出京劇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間並無扞格,然而這有一廂情願之嫌,畢竟形式論與現實論的藝術訴求(前者為自主性,後者為參與性)牽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複雜的人文爭端。
鍾明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戲劇學院 專任教授
2014 世安美學論文獎的參賽作品共有 11 件,內容相當多元:美學反思(2 件)、藝術作品析論(3 件)、數位藝術論述(3 件)、戲劇史論(1 件)、藝術理論(1 件)和電影史論(1 件)。在論文審查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 5 篇論文不約而同地引述了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中的藝術作品〉一文,似乎數位時代的鉅變,已經激起了我們在藝術創作、評論、賞析方面的焦慮與不滿。

其次,有半數以上的論文在研究對象的掌握,論旨(thesis)的拿捏,理論的引述和論據的鋪陳方面,都頗為專業,對自己的藝術領域均有熱切的反思和具體實用的貢獻。這是頗為可喜的現象。

由於我們只能挑出兩篇得獎論文,遺珠之憾勢必難免,因此,頗費了一番功夫和討論。最後投票得出的一致結果──從我的觀點看來──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小題大作:戲劇史論那一篇從「京劇演員該不該體驗角色」說起,著手點看起來不怎麼宏偉,但結論卻搖撼了整個大陸戲劇界對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陳腔濫調。電影史論那一篇著眼在電影史上的無名臨時演員,題材似乎也不怎麼顯眼,然而,透過對尚雷諾《鄉村一日》中幾個無名臨時演員的深入發掘,以及巴贊「本體論平等」的左翼政治美學的引用,這篇論文竟然顛覆了我個人對無名臨時演員的想像。

二、有原創性,但不是泛泛之論的自我主張:它們都能提出具體的史料,提供了適當的理論根據,然後,循序漸進,反覆辯證,終於證實了他們一開始即胸有成竹的論旨。

三、寫作即思想:古人說「文而不華,行之不遠」。我的專欄作家朋友William Zinsser也說:「文章寫不好,別以為你還可以寫評論!」這兩篇得獎者都有蠻流暢而密實的文筆。此外,我在11篇論文中發現:論文愈好,錯字愈少,而這兩篇得獎論文幾乎都沒有錯字。
劉瑞琪│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本屆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共有四件,並且論題多采多姿,涵蓋電影、戲劇與音樂等等。最後出線的兩篇論文皆具有清晰的問題意識,而且論述有據、層次豐富,是極為突出的一屆。〈電影無名臨時演員的政治美學〉一文,文字簡潔優美,活靈活現地結合細膩深入的鏡頭分析、導演親朋好友的傳記式詮釋、以及若合一契的美學與電影理論,抽絲剝繭地發動尚雷諾《鄉村一日》中臨時演員的逆襲,以精湛的論述將臨時演員的表現翻轉成電影的核心元素。〈起霸作為一種身體行動方法〉一文,則因另闢蹊徑而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提倡的「身體行動方法」,來化解以李玉聲為代表的中國戲曲界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早年所倡導「體驗說」的抨擊,認為李玉聲等人主張以程式操演來取代體驗,其實與「身體行動方法」有志一同,以生動的論述消弭了箇中對立。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嘉驥│藝評家、策展人
2014年世安美學獎申請藝術創作贊助人數再度驟減至僅有25人。申請者素質較之往年,也明顯較為不如,整體頗令人失望。繪畫類型創作尤其萎弱,值得注意。希望這只是短暫性的一時現象,否則,台灣藝壇的明日確實堪慮。

【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 鄭宜蘋 - <超脫國歌 cha twat gringo > 聲音行動計劃
本作以後現代諧擬之風,拿國歌作文章,蓄意展現對當前國家體制及政治現況的不敬之意。逾越作為一種手段,所完成的影像作品完整度頗高,也頗富創意,令人莞爾卻不噁。結合行為與影像,聲音和音樂的運用也有新意。雖然影射政治與社會議題,反體制的挑釁與顛覆用意鮮明,尤其與318學運相關,但創作的手法還能表現觀念性的創意。殊為遺憾的是,以計程車作為行動計畫的具體展演手段,從創作者提供的攝錄過程看來,卻不無過度輕挑與玩笑化之嫌,實踐行動本身的嚴謹度明顯不足,這是比較令人失望的。
徐瑞憲│藝術家
綜觀此次世安美術創作獎(造型藝術類)內容無論件數及多元性皆顯不足,雖未因此而影響整體結果的作品素質,但就獎項設置的獎勵意義而言,仍顯美中不足之處。世安獎成立多年來一直以純粹的藝術創作贊助為其目標,單純地針對在學學生的作品提出辯思與審查,經過綜合的討論,並做出嚴謹的審核結論。在目前眾多的獎項與輔助的設計機制中,以明確的方向針對學生提出獎勵,或有各種因素以致提出申請件數不足,除設置機構仍需各項工作努力外,在此期望各學校或單位系所能廣為宣傳,使更多學生能提出參與。

今年參選作品共計27件,多為複合媒材(包括影像、動畫、機械裝置及聲音);攝影及繪畫僅少數幾件,而雕塑類甚至為0件,就當代藝術多元形式而言實屬可惜。而今年得獎之創作者,因送件形式的比例因素,最後評選出以複合媒材為主的5件作品。這些得獎作品,除具有媒材屬性的特質外,更重要的是作品呈現的整體性,以及創作者在面對作品與呈現時細膩的手法及態度為評選過程中的重要考量。其中創作者亦對作品與環境對應所呈現的光影提出深刻的思維值得讚許,雖仍有許多未能如創作概念所敘述內容完整呈現,但就學生而言能力已屬可貴。

▓ 許巽翔 - Nomadic Subjects
為此次參選作品中較大型的一件空間裝置,就整體觀看的角度而言,手法細膩而完整,創作者對媒材的掌握亦屬成熟,態度值得肯定,惟創作的構想中,許多概念未能在作品的實際呈現中彰顯出來,而就某些角度的觀察,創作者應思考過度形式化的議題概念對創作產生的影響。

▓ 巫思萱 - Click
結合了時代性的生活議題與行為,藉由數位語彙的電腦程式控制與機械運動中機構的連結,整體視覺呈現出一種具有時代科技的冷調性格,但就創作構想而言,作品本質的探討仍屬空洞,社群形式與生活的議題不應受限於侷限性的思維,反倒從作品的整體氛圍更像是傳統加工業生產的時代背景,帶有傳統工業感的機具聲響頻律,連結現代數位化物件與程式控制動作的視覺意象,無論在感官與聽覺均呈現了不同時代的抽象意涵。
陳怡潔│藝術家
Coming soon~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音像藝術類評審觀點
石昌杰│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與動畫藝術系教授
世連續兩年參與世安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美學獎的音像藝術類評審,心情竟然有一種強烈落差與謂嘆:難道台灣短片創作的「實驗精神」退色了嗎?

嚴格來說,今年報名參賽的音像作品並不乏誠摯的故事題材。個人覺得《迷失莉莉》、《阿嬤妳還記得嗎?》不約而同著墨在失智的阿嬤和孫女依存的關係上,《光影》則聚焦在母女隔閡與母親的童年傷痕上,理應都是牽動人心之作。很可惜的是,這幾部作品要不是拍得近乎電視劇,就是過度的疏離壓抑,欠缺了對於影像形式與電影節奏的思考,離獎助標竿似乎差了一步之遙!

相對而言,《鏡子》和《ONCE》是我個人認為今年參賽作品中,比較具有實驗創新意圖的作品,初選時就囊括在我個人推薦的片單中。《鏡子》以停格動畫形式,表現鋁線人偶,攬鏡自照,並意圖從鏡子的裂縫中,穿越虛實。故事內涵不僅概念有趣,更富有哲思,可惜的是結局轉折失之突兀,甚至牽強。《ONCE》則以暗夜中,蜷縮在白色百葉窗簾中的黑衣舞者登場,神祕蠕動的肢體表演,一開始就很能抓住觀賞者的眼睛。可惜的是,現身後的黑衣舞者在換了場域表演之後,整段表演似乎顯得前後不一、題旨失焦,實在讓我難以說服其他評審。

最終,評審們一致認為以動態圖像表現抽象美感的作品《在死亡的流逝中甦醒》,最為完整,總算評選出今年唯一得獎的名單。對於長年在台灣從事音像教育的我個人而言,心裡卻是有點遺憾與焦慮的!
高重黎│藝術家
Coming soon~
孫松榮│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
今年參賽作品數量比往年少了些,紀錄影片完全缺席。對於年輕世代的創作者來說,似乎是一件不甚尋常的事。針對所有競賽影片,三位評審委員,反覆思考,交換意見。和過去幾屆比較起來,這一次我們無法選出一部完勝的作品,而只能商議出一部缺點相對較少的影片。

得獎之作《在死亡的流逝中甦醒》,憑的不是故事結構、也不是可愛或感人的橋段,而是對於影像與聲音的想像。我不認為它無懈可擊,但它在影像與影像、聲響與聲響之間的構思,讓凝思的心靈得以前進、探索與駐足,並讓視聽能處於一種發現的狀態。

整體音像佈置讓我想起1960年代那一群反叛青年對於世界的另種想像圖譜,那是李安曾在《胡士托風波》中繪製過的特異世界,而《在死亡的流逝中甦醒》裡的圖景、色彩、黑白、那些處於動靜之間的種種幻化,是一股吸引著我們持續對於影像世界或是創意世界的無限嚮往之力。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表演藝術類評審觀點
朱宏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戲劇學院副教授
▓ 《想去的地方》
該舞蹈作品藉由兩名舞者的互動與追逐,經此表現關於愛情的共相。通過迎接、排拒、試探、仿效、追逐、親吻等舉動,將情愛關係有了普遍的輪廓描繪。舞者素質整齊,構思尚稱完整,於編排上表現情感的渲染力,仍有可再提升的空間。

▓ 劉彥成 - 《再見吧!!兔子》
該作品通過舞蹈編排,利用道具、服裝、空間、位移等元素的運用,表現出諸多想像情境。可聯想到人際間的關係、控制與反叛、告別過往迎接再生等等議題,創作企圖頗有野心,清楚傳達了年輕創作者的焦慮與活力。宜再考量各主旨彼此支撐的創作分配。

▓ 《買四送一》
此戲劇作品通過五段的角色獨角場景(嚴格說來,並非全然是獨白),表現一家庭中人物的各自景況。編寫的意圖鮮明,欲批評資本社會下的種種問題,導致家庭的傾頹與瓦解。可惜如此的獨角接力編排,卻使得劇場演出時的感染力斷裂,未能真正集中力道。

▓ 《MISS MISS》
該作品是雜技倒立平衡的表現,演出者的基本功甚佳,但未能明確見到編排上的藝術觀點。作品名稱的主旨與內容沒有緊密的關聯性,頗為可惜。
陳雅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
▓ 劉彥成 - 再見吧!!兔子
以國內舞蹈創作少見的挑釁風格,運用日常性的動作語言與質地,達到以身體調侃既定舞蹈技巧與美感的目的。舞作一開始二位舞者將自己捲入綠色地毯中的行為,就已經明白地向觀眾宣告:這不是一支你期待中的舞蹈。而舞作結尾時,在網路名曲《草泥馬之歌》的伴奏下,男、女舞者脫光衣服赤裸全身,面對觀眾而舞,讓人無法不讀到這樣裸裎相向之下,創作者透過「身體」要傳達的某種被壓抑的不滿與刻意的玩世不恭姿態。

【總評】
今年報名的件數依然偏少。《MISS MISS》是支純特技作品,表演者身體掌控能力佳,但作品本身並不見太多創意。《想去的地方》是支甜美的雙人舞,結構完整,動作清新,許多細膩的互動自有動人之處,但對於愛情的詮釋太過謹慎,因此很安全但驚喜的火花略嫌不夠。《四加一》是唯一的戲劇作品,劇本以五個角色的獨白建構出一個表面看似風光亮麗,但內裡卻千穿百孔的家庭圖像。導演的處理手法略嫌保守,除了最後一場自殺少女的獨白運用攝影鏡頭製造出類似內心空間的舞台景象外,其他各幕都顯得有些呆板,部分選角亦有待商榷。
建議貴基金會可以向各學校再多加強宣傳,或許可在每年固定時間向相關科系發出宣傳的EDM,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學生作品參加競賽,讓獎項更具代表性。
(*因得獎作品已評述如上,因此這裡不再贅述。)
劉守曜│專業表演者,導演,國立台北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兼任講師
今年參選作品類型較以往多元,除了戲劇、舞蹈外,還多了雜技作品參加。去年跨領域的形式表現今年闕無,而「自我探索」似乎是今年創作者共同約定的主題。兩件舞蹈作品皆從自己的身體出發,向內探索情感、向外延展他人的關係。皆偏重舞蹈劇場的風格,由於忠於自我,在簡單形式中傳遞細膩真情,演來誠懇毫不造做,十分難得。戲劇作品由角色獨白出發,看似自我解剖的陳述,在娓娓道來中揭露背後的連結因果,簡單結構卻表現出龐大的議題內涵,極具潛質與視野的高度。喜見這些參選的創作者在形式與主題的對應思考上皆有一定的成熟度,期待他們未來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與突破。

▓ 劉彥成 - 再見吧!!兔子
細瑣的動作、簡單的物件,加上情感強烈的歌曲,在兩位舞者的互動中交織出一幅幅幽默又無奈的青年浮世繪。《再見吧!兔子》Tchuss Bunny 在看似簡單的舞台元素運用下,呈現語彙豐富的舞蹈劇場風格。結構層次分明、整合具戲劇情調巧思。主題在意圖衝撞中,帶著一些年輕人的阿Q與無奈。形式與內容關連緊密且饒富趣味,令人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