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 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美學論文獎>:陳瑞文,黃建宏,劉紀蕙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類>:袁廣鳴,陳瑞文,陳愷璜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類>:石昌杰,曾偉禎,黃明川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類>:王友輝,周慧玲,劉守曜
潘皇龍(音樂),楊聰賢(音樂)
<美學論文獎>:陳瑞文,黃建宏,劉紀蕙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類>:袁廣鳴,陳瑞文,陳愷璜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類>:石昌杰,曾偉禎,黃明川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類>:王友輝,周慧玲,劉守曜
潘皇龍(音樂),楊聰賢(音樂)
各類作品評審觀點
黃建宏│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論文類整體總評>在十二篇論文裡,可以見到大致有美學觀念的論證、藝術史的整理、藝術類別與傳記的建立,以及台灣議題的開發,同時有一篇論文企圖嘗試新的論述形式,整體來看具有其多樣性;但分別也存在著幾項問題:問題意識模糊、作品分析往往以藝評家論述帶過甚或迴避、治史的方法論未加檢討、問題無法深化流於思辯的遊戲。不過,同時也看到能夠相當審慎地推展主題、新穎的文體、議題的開發以及問題在地化的意識這幾項優點。
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論文類整體總評>雖然此次參加世安美學論文獎的論文比過去幾年的數量與質量都有顯著的提升,我們仍舊期待有更多的競爭者。
此次投稿的論文有一些在理論層次上鋪陳穩重,思維細緻,另外也有一些則對藝術文本與文化脈絡有相當敏銳的觀察。
對於美學理論的論文,我們的期待是作者能夠清楚掌握其所處理的理論之論述脈絡,犀利分析其問題意識,在問題鋪陳之際,能夠穩重掌握論點的逐層展開,而不要有任意的概念跳躍。對於藝術文本的感性經驗分析與詮釋,我們也希望作者能夠掌握社會文化的時代脈絡,並提昇層次,進行理論性思維。
無論是純粹理論性展開的論文,或是藝術文本與社會脈絡的分析,我們都希望作者能夠有創意的切入點,精準洗鍊的文字,層次清晰的論證,以及脈絡的掌握。
<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 蔡偉鼎 - 到底是誰的鞋?─ 論藝術與真理的關係:海德格、高達美、康德
此文堪稱一篇十分優秀的論文。作者用字精準,論述層次清晰穩重,對於德語世界美學傳統有熟練的掌握。此文透過康德、海德格與高達美對於主觀美學經驗的討論,而處理藝術經驗與藝術詮釋的核心問題。作者從海德格所討論的梵谷的農鞋所引發的爭議──也就是沙皮羅與寇克曼斯之間對於農鞋是農婦的鞋子,還是梵谷的鞋子,或是海德格自己母親的鞋子,而衍伸出藝術作品所牽引的主觀經驗與主觀詮釋的問題:到底藝術作品所揭露的,或者評論者從藝術作品中所看到的,是藝術家的生命經驗,還是評論者的主觀生命經驗?然而,作者從此弔詭處轉折,指出高達美的「視域融合」觀點有效的說明了海德格對於藝術的論點──為何藝術在揭露自身的同時,會退隱回到遮蔽狀態,以及藝術如何使存有出現、如何棲居而不滯留。作者指出,與藝術作品相遇的人「會隨同該作品一起轉化」,該作品對人產生作用力,「以致於我們經驗到了吾人是如何在其中去認識、與再認識某一事物以及我們自身。」
可以推薦。
▓ 張正霖 - 性別政治──台灣當代女性藝術主體性歷程的批判反思
此文十分精彩。作者以批判角度出發,重新檢視八零年代以來台灣女性藝術以「女性藝術主體性」的立場自我證成的自然化論述與其中弔詭,提出女性主體無法與實踐關連的歷史情境脫離的基本概念,並從而再次強調風格史所可以揭露的社會、展覽機構、性別論述、歷史情境等脈絡。作者具有敏銳的理論框架與問題意識,更為可貴的,是作者的發問與繼續逼問的犀利風格。此文顯示作者既有批判觀察的能力,亦有繼續拓展理論化思維的能力。
可以推薦。
▓ 寂靜之外 - 試析聲音藝術的美學面向
野心太大,羅列不同理論,不同音響藝術之狀態,而論點失焦。除非深入某個音響藝術之脈絡,不然無法充分呈現此音響藝術經驗之全貌。
▓ 論尼采與音樂
此文處理尼采與音樂的淵源,這是相當有吸引力的面向,過去比較少被處理,但是,可惜的是,作者比較停留於故事敘述,而並沒有進入美學理論之探討。
▓ 跨界游離 ─ 陳明才劇場藝術初探
此文相當完整的呈現陳明才的劇場世界。算是不錯的作品。不過,在劇場美學上似乎沒有足夠深入的理論化。
▓ 從台北當代藝術空間形態 ─ 探台灣藝術社會與視覺文化的變革
一篇相當不錯的藝術空間評論,很準確地掌握各個展覽空間的特殊性。但是,雖然自稱以藝術社會學的角度切入,但是仍舊是評論性重於理論化的工作,而缺少獨創之論點。
▓ 眾門之妙 ─ 我自己私人的約翰藍儂博物館
不落俗套的散文,相當有創意,但是零散而不見具有突破性的美學論點。
▓ 後現代藝術的特質 ─ 從達敏赫斯特 (Damien Hirst) 死屍藝術談起
尚可算是中規中矩,但是沒有吸引人的論點。
▓ Adorno as Odysseus:解構阿多諾美學論述的再神話危機
還不錯的討論。
▓ 第三世界女性的邊緣書寫 ─ 談查琳娜的後殖民離散詩/屍
相當完整地討論查琳娜的作品,但是卻顯得大量插入各種理論,而沒有貫串之觀點,更沒有原創的理論性突破。
▓ 由台北國際雙年展談台灣海洋文化敘事 ─ 從新媒體藝術的科技語言表述起
有相當清晰的脈絡陳述,報導性質重於美學探討。
▓ 近距離地觀看遠方的歷史─談陳界仁:渾沌、恍惚中,共時性存在的影像
有相當感性敏銳的文本分析,但稍嫌重複現有的研究觀點。
陳愷璜│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主任
<造型類整體總評>本屆參與徵件作品之特性:屬於跨領域聯結、複合性整合、新媒體運用、觀念行為實踐、…等當代藝術整體實踐或操作形式與介面之多樣與多元已然具體成形,顯得充足而自然,單純基於形式語言的刻意表現之作則較為少見,以基金會立場而言,這將已經是過去數年累積的一個創作的良性導引與表現趨勢之提昇!
其次,若能因本創作補助獎而設置一個相對的常設性論壇(可以談話會方式進行),於每次甄選後深入舉行,則更能深化此一創作補助獎的研究內容,對年輕創作者而言,更能形成有建設性的藝術對話與當代創作趨勢的討論。這部分可以議題方式,由該屆得獎者共同執行研討、論壇參與。
<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 余政達 - 兩個太陽的地方
基本上,本作品是對於影像的鏡像議題之空間隱喻,影像成為空間實踐的策略與戰略,而人一直在其中居於關鍵的決定性位階,理由在於介面語言與人之間的關係之形成有其內在的次序因應-科技之下的自然性-而「場域」成為夾雜在此數個重要成因間的影像位置(image-location)之必然,並回應了此內在次序,因此影像不再是科技而可能是自然自身!
▓ 林冠名 - 僅僅如此這般地游
微動、緩慢 、細緻變化、似乎在藝術家多年的創作中不斷的、輾轉衍生、成形,這裡面最為巨大的意義正與作品形式上的微觀產生激烈的對質與影像思辨-復歸(得)(retournement)到影像自身的視覺可能-一種帶有實驗強度的影像材料實踐,也巧妙的避開了介面本身的過度侷限,相當特別。
▓ 劉躍 - 宇宙座標系列 – 再也不
藝術家試圖透過種種看似並不相關連的藝術佈局(攝影、影片(靜態與動態影像)、空間裝置、物件、…..等),挑戰觀看經驗中的真實(內部與外部)之相對確定性,並從質疑感官的慣性觀看,超脫出由直觀而直覺的藝術掌握與表現,而其作品的操作與表現方式約略也呈現出當代藝術中的過程特性,試圖藉此召喚出域外-宇宙座標-的諸多可能。
石昌杰│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主任
<音像類得獎作品評論>▓ 龔玉玲 -皮上草
『皮上草』將乍看不相關的兩個議題:亂倫,與保育,活生生地置入了西臘神話的敘式結構中,成就了一部既大膽血腥,卻又不失深刻意涵的實驗之作。尤其片終的紀錄影像,更是充滿了令人震驚的力量!
曾偉禎│電影撰稿、影評、編劇,並任輔大推廣部電影課程講師
<音像類整體總評>一直認為世安基金會是一個特殊的單位,不透過媒體揚名聲,長期讓基金會以創作贊助的方式,鼓勵音像或造型藝術創作及學術論文出版,提供許多年輕創作者一個園地展露頭角,是異於國內不論是國家級的文藝基金會,或者是影展競賽的單位。廖董事長及基金會執行長廖美蘭女士一貫低調的作法,不從俗地經營基金會,給企業界一個良好示範。
這次參選的音像類中,如往常,包括了劇情短片,紀錄及動畫。沒想到這次三位評審所支持的影片差異甚大,在評選中產生一些討論。評審因此希望知道基金會是否有一定的方向來鼓勵創作,以做參考,但基金會表示,他們只決定鼓勵的大方向的方案(音像、造型藝術…),在大類方向之下的細類型,則由討論過後的評審名單所邀請而來的評審,在開會中來決定。因此多方辯論下,產生這次的受贊助的創作者名單。
此次個人較被動畫及實驗作品所吸引,一來是因為劇情及紀錄片的量較少,少了同類型的多重交互比較,雖然其中有幾部也讓人驚喜到學生的製作規模及水平,但還是讓量比較大,且形式活潑多元的動畫及實驗部份,顯得份量重也因此突出些。個人尤其喜愛幾部以動畫探討機械所帶來的生活,從捷運代表的速度,到大量生產所隱喻的非人性化,人受機械文明的制約雖不是動畫類型的新鮮題材,但不同切入點及手法表現看起來很過癮。先談遺珠,戴__儀的「不一樣」中燈泡人的因為不一樣所帶來的反動訊息強烈;另張英王民的「蟻城」對己身位置、鄭立明的「鑿空」對都會傷空間痕映照人類存在傷痕,都有不錯的思考。另外在實驗類中,關於生活,關於人存在的議題,認為「於是我們一起醒著」整合了諸多有意思的元素,有不錯的內涵,若能再精簡些,讓每個探討位未有更明顯的交互作用,會更上層樓。而「實驗—Costume, Dance and Visual Effect」的越界組合有令人驚豔的表現,若能跨類別到造型藝術類,也許能得到更多的共鳴與肯定。另外敢以單一畫面走完全片的「孟德爾頌 練習曲」,相當大膽又有趣,畫外音是單調的靜音鋼琴琴鍵敲擊聲,有意思地解構鋼琴巧妙音色,挑釁紀錄片觀賞者腦中既存音符,帶來有意思的衝擊;當然若鏡位能轉移成由上往下拍攝,讓手指游走來琴鍵上,則除了音響外,加上視覺上的慣性挑釁,想來會更有雙重趣味,總之是有視見的實驗作品,單純、簡練又具力道。
這次入選名單中,首先入圍的是「皮上草」。結合動畫及紀錄片的實驗片,因為片末被剝皮全身血淋淋垂死的雪狐畫面,將原來帶著黑色幽默調性的動畫部份,拋擲到怵目驚心之境。雖結構或有可再精準之處,但有意加入的血腥畫面卻因令人過目難忘帶來影片整體力感的意外效果,讓人不禁思考起整個人類文明史中,人類對皮草,毛髮的偏執,並帶來生之省思。
另兩部作品,「迷走藝廊」雖用過於經典到幾乎俗氣的畢卡索及達利的畫作中的元素,當作解構的符碼,無厘頭的幽默加上戲劇元素,是讓電腦動畫與真人結合的跨類型有意思的展示。「十二點前」則是充滿莊周夢蝶趣味的作品,見以下影片評審意見。
<音像類得獎作品評論>
▓ 謝雨嫣 - 十二點前
雖然表面是一則失眠人無法入睡的焦慮影片,但骨子裡玩著意識與潛意識互較勁的遊戲,成就的是現實世界是一座超現實的記憶墳場。本片最大的視覺趣味除了在辨別人在其中或該幻像在人的意識中,或現實與超現實間的辯證之外,最佳的展示在於而捨棄電腦動畫,而運用單純的動畫技巧,來承載沉重的思想,是可以給當下習慣以按鍵創作電腦動畫者,一個不錯的參考。
導演謝語嫣在作品中巧妙將經典電影被喻為影史首部放映的紀錄片『火車進站』,以及科幻電影『駭客任務』的紅藍膠囊,融入失去睡眠自由意志者的意識之中。虛幻的電影幻像與人的腦中幻像相互交融,夢境常出現的元素諸如飛行或由高空向下跳,或人在高樓間空中跳躍,是夢境的超現實與科幻電影中的「現實」,合為一體的有趣並置;加上運用意識所創造的空間來顛覆時間,是一則極有層次的作品。
黃明川│紀錄片導演,現任黃明川電影視訊有限公司負責人
<音像類整體總評>比較今年劇情、動畫與實驗三類影片的申請案例,劇情類明顯是突出的,突出的不僅僅是優秀作品多,成熟穩健也不亞於專業公司的水準。但意外地,紀錄類表現並不理想。
而動畫類一般來說,成本即是一大負擔,在學學生較為吃虧,當然技術欠缺熟練也是原因,不過其中有極少數甚具創意,相當可喜。至於實驗類數量更少,成功者也少,這在公私之補助或比賽案中甚為平常,今年世安基金會中亦呈現相同現象。
整體來看,以電腦藍(或綠)幕去背人物,來疊合美術新場景,可說是流行的趨勢;跨領域和電腦後製的複合虛擬類型也將越來越多。
<音像類得獎作品評論>
▓ 陳筱淳 - 迷走藝廊
此屆許多嘗試跨領域的作品當中,製作用心的「迷走藝廊」不管在格局架構與美術表演混合兩方面都突出於其他影片;其幽默的筆觸也為它帶來評審的青睞。西方藝術大師名作的主題雖非新鮮,故事鋪陳、寓意埋伏仍迭具縱深,整體成就值得嘉許。
王友輝│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影劇組副教授
<表演藝術類整體總評>本屆的參選作品在數量上增加不少,除了戲劇作品之外,尤其是舞蹈作品明顯增加,顯示基金會的藝術創作贊助活動對表演藝術的學生族群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是極為可喜的現象,也可看到基金會多年來的努力成績。
在各個作品中,就整體的技術層面來看,本屆作品在技術層面上呈現出較為成熟的技巧,特別是例如燈光和場面的運用上,大部分作品均具有純熟的特性,而整體的包裝也較為突出。只是,在技術層面的表象之下,相對來說內容與思想層面的創意卻顯得較為匱乏,仍有相當大進步的空間。
周慧玲│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所副教授;「戲劇暨表演研究室」主持人
<表演藝術類整體總評>本人已經連續擔任三屆世安藝術創作贊助的評審工作。從第一屆至今,申請作品日益增加,從三屆到今天的九件,內容亦日趨豐富,從戲劇為主到今次電影/?戲劇/?舞蹈/?音樂俱現,在在說明此獎項已為年輕創作者矚目。
針對日益增加的申請競賽者,建議主辦單位統一認定參選作品資格,以便在鼓勵青年創作之餘,亦逐漸兼顧專業性。例如,本贊助以「具在學學生身分」之本國國籍藝術工作為對象,一些已具備專業創作經驗而重回學校之較資深藝術工作者,是否亦符合資格或應納入統一審查標準(本屆有一作品為此)?所謂參選作品須為新創,且已完成演出者,如何統一界定之(本屆有一作品似為兩年前演出者)?再者,參選辦法中規定,申請資料不得書寫任何相關個人資料與記號云云,當如何落實要求(本屆有三件作品之演出記錄上書創作者資料)?
再者,如何將電影/?劇本/?舞蹈/?導演等不同的創作重點同置一個評審標準,也須再三思考。建議主辦儘可能邀齊不同領域評審共同討論(如今年有一作品較宜納入音樂或戲曲而非戲劇類)。
世安:周老師所提關於參選資格及作品分類等問題,在每年評選會議進行前,基金會都會依據獎勵辦法仔細確認參選資格;評審團的組合也依據每年參賽作品的組成情況進行最適切的思考。參選作品的審查更是歷經各位評審嚴格檢閱、熱切討論之後,才能遴選出優秀的年度得獎者。
世安基金會非常感謝各方指教,前述提問雖然評選過程中已經解決,不過我們仍將周老師評選前提供給基金會的意見原文刊出。
劉守曜│演出、創作經驗豐富,導演,舞蹈空間舞團團長
<表演藝術類整體總評>從此次參選「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表演類【戲劇、舞蹈】」的九件作品來看,作品呈現著「創作手法多元、結合不同領域合作漸成趨勢」的現象。部分作品在劇本、表演、燈光設計等部分有著令人驚喜的成績,顯示表演藝術環境經過各界多年努力逐漸有成。但整體而言,創作者在「形式的整合能力、主題的傳達深度」上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值得討論的是,這些作品不管在「形式」或是「主題」的實驗與創意上,都在一個安全且可以想像的範圍內嘗試,缺乏對藝術本質進行挑戰或顛覆。或許當環境逐漸成熟、人才漸漸齊備後,這是我們未來可以期待的方向。
<表演藝術類獲獎作品評論>
▓ 謝杰樺 - 灰階混亂
整個作品徹底地專注單一線條與結構,在簡單的動作與區塊燈光的拆解、組合中,將舞蹈與空間整合起一個合諧且統一的調性,非常難得。編舞者以點、線、面看似有機時則精算的方式,巧妙地將所有拆解的元素重新建構起來。且讓音樂、舞蹈、意象與時間起落有緻地相互呼應,是一個概念完整、整合性強、完成度高,且具現代主義精神的優秀作品。
「純粹」與「秩序」的整體表現風格,凸顯了《灰階混亂》編舞者背後的細密思考。期待從「建築」跨界「舞蹈」的謝杰樺,在如此「跨界學習」的訓練下,未來有著更開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