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陳瑞文、勞維俊、鄭芳婷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周育正、陳正才、陳 蕉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李明宇、孫松榮、張維忠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朱宏章、吳易珊、蘇安莉

世安美學 - 論文獎評審觀點
陳瑞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Entropy-Media:媒體本質的轉向及其美學〉
將現今媒體的跨域共生與繁殖現象看成一種熱力學的 Entropy 概念,同時將媒體發展區分為平面媒體、電子媒體與 Entropy 媒體三階段,進而為 Entropy 媒體做了美學層次的界定,便是這篇論文的特色。論文能脫穎而出,端賴文獻處理札實,章節鋪陳循序漸進,把所謂的 Entropy 媒體這個主題清晰地表達出來。

〈荒之筆致:《荒人手記》中的碎形書寫〉
論文在兩個地方表現極佳:一是概念的操作與轉換;另一是文字的掌握力。前者指的是以碎形概念討論《荒人手記》的形態、內容與語言問題,同時讓概念融入分析,進而轉換與塑造成一個與作品水乳交融的觀點。加上清晰的文字表達,論文有極高的可讀性。唯一的問題在結論,論者提到了小說作者強大的書寫意志與碎形的非主體之間的矛盾,這點如果多一點討論會讓論文更好。
勞維俊│國立陽明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 荒之筆致:
論文以全新角度研究朱天文的經典《荒人手記》,借用拓撲學中的「碎形理論」來重新閱讀小說文本中關於書寫與主體之主題,論説文本中書寫主體儘管不斷變化,卻不至於遭到破壞,反倒強化了創作者的主體性。此矛盾乃論文之重心,映照出小說的當代性。

▓ 熵媒體:
發展麥克魯漢(Herbert McLuhan)的經典冷熱媒體論,論文以「熵媒體」論來了解現今新媒體中之跨領域特性,試圖創造出可以用來了解新媒體藝之美學要素。雖然書寫行文可以更細緻,作者勇於嘗試開創的精神極可嘉。
鄭芳婷│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2020 年世安美學論文獎共收件十一,諸作題材各異,涵括建築、文學、繪畫、攝影、電影、商品、媒體、視覺設計與藝術理論,可見其多元與豐富。然作品之優劣差異頗大,從此也可見美學論文領域之當代困境與可能願景。世安美學獎之徵獎說明乃聚焦「就美學理論、藝術理論與當代藝術觀察等範圍提出精道見解」之作,若從此標準而言,本次收件亦有少數達此目標。其中,〈熵媒體:媒體本質的轉向及其美學〉為其中最為突出者,其文提出論點新穎,更在研究方法、書寫形式、論文組織等方面皆有達標,亦促進跨領域交流之人文研究創新。〈建築與文學的相遇論:一種抒情離現代的嘗試〉亦企圖透過延展 Boym 的「離現代」概念,以創新研究視角探究當代建築與文學的思想交織,然在行文上稍乏可讀性,亦未能解釋以建築與文學為探討文本的理由,然而就思想創建仍屬出眾。〈朱天心《荒人手記》的碎形書寫〉亦從酷兒文學領域有所創建,以物理與數學領域之碎形理論再延展出別具風格的跨域理論,雖在理論邏輯鋪陳上仍欠缺足夠說服力,然而卻十分具潛力地指出人文與科學之間的豐富對話性。〈再現與體現:台北市小劇場與都市地景的共構〉亦有提出具獨特性之創建,但在台北小劇場相關文獻上顯得明顯不足。討論 Theodore Duret、藝術自主性、侘寂、馬庫色之論文作品乃偏向一般性研究討論,較無提出創新論點。討論 LGBT 族群迷因創作、巴贊影像真實論,乃在論點鋪陳、題材選擇、前行研究與文章架構上皆有所缺失。舉〈巴贊影像真實論〉而言,作者過於粗略地指出巴贊混淆兩種 realism 的概念,實際上,有關 realism 與巴贊的相關論述迄今汗牛充棟,作者在缺乏具體例證的情況下以跳躍邏輯強行論證巴贊的缺失,反而顯現作者在基礎研究上的不足。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評審觀點
周育正│藝術家
蔡沛樺的《只有微風的下午(一個故事)》與謝詠程的《蔣宋美齡與媒介化的身體》,兩件作品皆以演說的方式為基礎,分別透過感性與理性的方式轉換真實生活與網路資訊材料。《只有微風的下午(一個故事)》藝術家以個人細微觀察體現校園周遭環境為文本材料,溫和地透過低限的演與說、簡單的物質材料與現場空間調節,輕巧感性地串連了表演現場隱匿的事物與感知。《蔣宋美齡與媒介化的身體》藝術家以演說格式的方式,透過自編的虛擬故事與網路世界的資訊材料,理性地巧妙串連歷史與網路科普知識,通俗動態圖像示意的運用顯示了當今網路世界的美學特性。
陳正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藝術在場與不在場觀看 / 記 2020 世安美學獎造型美術類評審
為獎勵富開創實驗精神且具潛力的在學年輕創作者,2020 世安藝術創作獎揭曉了。經多輪投票後有五位創作者最後獲得獎項,其中一件繪畫性作品與三件多媒體空間裝置及一件行為表演。

一個現象。以入圍作品來看,裝置類占 53/70 件,繪畫與平面類占 17/70 件 ; 若以媒材來看,新媒體占 39/70 件,傳統媒體占31件。而最終評選結果反應了一個現象,平面、繪畫、立體等靜態作品比較弱勢,影音裝置等新媒體作品則占多數。也許說明了,平面繪畫等類型在先天上的低調特質,但主要因素更可能是平面繪畫類等靜態作品,在整體呈現上的創新遠比新媒體等裝置形式更不容易突顯。

一個觀察。這一類徵選比賽獎項,有什麼可能的影響因素?對於大部分作品的展呈,評審依據主要是以當時影音等文件的不在場觀看為主。因此,複製性的影音文件成為作品的替身(還不是分身)媒介,是否會影響觀看亦或藝術家在創作及展演時,有沒有考慮到此影音紀錄文件是否是作品的一部分,這在評審過程有不小討論。

評審過程中藝術家是以一件(組)作品參選,並隱其名處理(無名化),而難以參照過往的創作歷程。作品如何 All in one 一次性兼顧整體形式與脈絡表現成為一個挑戰,也恭喜這幾位年輕藝術家贏得了這場賽局,累積寶貴的創作經驗繼續向未來前進。

▓ 得獎作品評介《64G 的日常碎片》
梁祐寧所創作《64G 的日常碎片》是由 40 件偏小的壓克力與油彩繪畫物件所組構成,多數的畫作小於 A4 尺寸,稱這件(組)作品為繪畫不如說它是「繪畫裝置」或「裝置繪畫」,隱含有繪畫與裝置的雙重觀看趣味。因為有了「裝置性」的展呈方式,讓這批畫作在「繪畫」、「物件」之間隨時在空間裡轉換與「裝置」。

展出紀錄文件中顯示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經過編排的圖像版面,像在觀看圖畫書頁面。一部分是呈現了在兩個不同展場的照片,這批畫作的不同擺設與裝置性意向的觀看。64G的手機容量與一萬多張的照片,已經多到可能讓人忘了某些曾經存在的生活痕跡,這些記憶痕跡形成了我們的回憶與歷史,如果我們偷偷竄改了部分記憶痕跡,會不會也改變了歷史…。

作者在這些日常快拍碎片的檔案尋尋覓覓中追憶,透過揀選審視與繪製再創造的過程,圖像不斷重新手工再繪製,並在空間裝置脈絡下詩意展呈觀看。細看每幅畫作,時而特寫細膩描繪、時而略帶筆觸以類似圖層的等高線畫法,逐步展讀帶出圖像的數位感與層層的記憶擴延。

▓ 得獎作品評介《內海》
張根耀所創作《內海》在一個未明而略顯荒廢(作者語)的展出空間,以三段非敘事的內海與鯨魚相關事件影片裝置、三幅海與鯨魚相關的素描及雨鞋等物件,以複合多媒體方式所呈現的空間裝置。其中「內海的鯨」「尋鯨記」兩部既非敘事又略帶隱喻的表演性影片,與「海屏風」在城市街景的海景投影所形成的表演式地景景象。

作品藉由兩個不相關的脈絡,「2004 年台南市鯨爆事件」、「台江內海歷史場域」試圖糾纏穿越, 爬梳交匯達到作者所言『複雜的島嶼認同與主權情結』的隱藏關注想法,就整體造型空間與背景意識而言頗令人印象深刻。

「內海」所指台江內海的歷史痕跡,始自 16、17 世紀台灣原住名、荷蘭、中國三方新舊殖民與住民的大熔爐場域,海岸線隨著沙洲不斷淤積西退,歷史不斷改朝換代,如今只能成為追憶。鯨爆事件主角抹香鯨原擱淺地在雲林台西鄉,歷史最終讓兩個軸線交匯在「台江內海」,而「台江鯨豚館」也成為這個歷史穿越的月台與紀念碑。
陳 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長
2020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投件作品觀察:
一個經訊息激浪沖刷、鍾情於滑移多義世界的藝術世代,正在成形。投件者中,有人透過演說表演,以一張表面滑溜,但結構複雜的語詞網,展演著網路使用者的「流離失所」。有人循著網路迷因之道,戲仿諧擬當代人的網路採集習性。有人任著機器辨識軟體,將網路發佈公共攝影機攝得的即時陌生群像們,不請自來地送入私人臥床腳邊。這個藝術世代給出了一個滑移而多義,擾嚷而失速的世界。

但他們創造出的另一種滑移世界,卻一反地是親密、溫柔而靜好的。有人同樣以演說表演為形式,但這個由流言、閒聊、導覽、擬音、日記體所形成的串流體,與聆聽者間的接受關係,攸然滑轉,柔靜如輕風。有人則從一隻 64G 舊手機儲存的一萬多張隨手生活照,經挑選及緩慢安靜的繪畫過程,轉化成一個由 40 張小繪畫組成的無固定意義落點、但親密如個人沉浸於手機照片瀏覽的「空間-繪畫」。

《第四十二次對摺》短評:
遭川流的訊息激浪驅逐的身體回來了。在不安定的參差懸空甲板上,試圖取得平衡的身體。被部分甲板間露出的老桌燈黃暖燈光輕烘著的皮膚。被甲板下的空間不住吸引的雙眼。被樓層間貫穿的低限音律調音琴聲召喚的雙耳。

這個被喚回的身體參與了一場近與遠之間的對話。家屋與船艙、室內空間與海岸、疊印著海面影像的對折地圖上,海面影像的近,與地圖指向的遼闊世界的遠。船艙印象的遠與琴音連結的家屋印象的近。二樓空盪房間在物理上的近,與投影出的缺席家居家具的遠、…。

在這棟老透天公寓中,何彦諺創造了一個讓身體回返,並不斷誘發著近與遠之間的交疊想像的複層想像空間。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音像藝術類評審觀點
李明宇│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
從這屆世安藝術創作-音像藝術類的參賽作品中可以發現,除了形式與類型的多元之外,很明顯地動畫與接近表現的作品件數增加了。這是與往年我參與的幾屆不同之處。

得獎作品《妳只在乎妳在乎的》與《回流》在眾多參加作品當中,相對來說是較為完整與深刻地呈現。《妳只在乎妳在乎的》刻意在人物大小與空間之間作了很有趣的設計與對比,這個策略對應主題是極為成功的。《回流》運用 3D 掃描,將具有差異的影像拼湊在一起,也將不同的文化與情懷編織起來。
在本屆的參賽作品中,可看出幾個發展,除上述所提在動畫與表演類型的作品增加之外,最明顯觀察到的,即是多數作品在創作理念上,導演們其實是充滿野心的。對於電影、藝術、歷史、宗教等議題,創作者皆試圖透過作品來回應他們創作上的提問。然而,普遍的現象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乃至作品完成,會發現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落差。在論述與作品之間,以及在理念、表現形式與內容之間,創作者如何去找到一個最適切的方式,或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張維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本屆角逐 2020 世安藝術創作獎的音像藝術類作品共有 16 件,在表現媒材上有劇情短片、類紀錄片錄像創作、裝置類型的實驗影片、傳統2D手繪動畫、數位2D動畫、3D 電腦動畫等,呈現台灣音像創作者多元獨特的創作風貌。比較可惜的是,今年的作品在題材與表現手法雖仍維持著以往的多元性,但卻少了令人驚豔的作品,這值得未來的創作者繼續努力尋求突破。

本屆獲獎的第一件作品「回流」是一部7分多鐘的錄像創作。作品透過回憶來探討「歸屬與認同」的議題。創作者以自身的經驗,從一張兒時出國照片所帶出的記憶感受,在熟悉的大都會中探索新住民聚落所呈現的「共存狀態」與「文化縮影」。創作者利用 3D 掃描將街景中的人事物具體的儲存和紀錄,在時間的片段與碎裂堆疊的空間中,建構個人對於文化記憶的詮釋並展現獨特的影像美學,同時也試圖在創作中找到屬於那一份自我認同的歸屬感。

獲獎的第二件作品「你只在乎你在乎的」是一部 14 分鐘的數位 2D 手繪動畫,主要探討親子之間的關係。透過動畫主角回憶的過程來探討母親的「關愛」以及孩子的「感受」,企圖強調親子之間對「愛」所存在可能的認知差異與衝突。作者在畫面上以極誇張的透視以及複雜紛亂的黑色線在視覺上營造出一種令人不安的感受,同時藉由錄音機畫面所帶出的刺耳音頻和旋律,增添出令人緊張的壓力感,藉以傳達出創作者對於親子之間彼此對於愛的「溝通表達」以及「適切性」的重要,是一部讓人值得省思的作品。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今相比歷屆競賽作品的形態,今年眾參賽之作更達至了類別多元的可喜現象,致使以「音像藝術」作為區隔的投件作法,越來越受到挑戰。多年以來,「音像藝術」類別不外乎就處於動畫、劇情短片、紀錄片乃至實驗片之間的角逐,凸顯著既有定義與表徵(如同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金穗獎」)。換言之,它們彼此之間的界線,清晰了然。然而,隨著十幾年來在軟硬體設備上高度數位化的發展,造成了不僅是創作媒介的改變,更關鍵的,還有創作者使用數位化的音像形態進行跨域實踐的普遍現象。除了傳統以動畫、劇情片、紀錄片及實驗片作為藝術實踐的創作者外,當代藝術界的創作者亦可將之與自身的現場展演與田野調查結合在一起,此舉既深化數位紀年的音像形態與方法,更是沖刷了「音像藝術」的界線——而這即是今年競賽最為顯著的現象之一。

再者,除了跨域音像之作以外,亦反映出另一值得關注的現象。以「短片」作為歸類的作品,在我看來,今年絕大部分的參賽之作無論在創意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讓人覺得不夠出色,有待加強。尤其是劇情片,劇本差強人意,演員表現一般,讓影片定位十分不清。比較之下,幾件視覺藝術作品反而讓人眼睛一亮,藝術家透過嶄新技術與敘事展現出當代臺灣故事的潛在力量。當然,兩者在創作方法上固然不一,但是若在創意與技藝的面向來檢視相關作品,劇情片似乎落入了某種為敘事而敘事的窠臼,在音像表現上走不出新意,草草了事。另一方面,視覺藝術在表現觀念上更勝一籌,敘事不拘泥在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連結,而更多是涉及如何讓視聽形態躍入主題,兩者相互結合,凸顯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強度關係(而非主客關係)。

最後,回到「音像藝術」作為世安美學獎的獎勵意義,在我看來,無不是在上述強調數位媒介與類別消融等關鍵基礎上,進一步思辨並推進當代臺灣年輕創作者實踐音像實驗的突出精神——而這即為邁向新一年度的美學獎希望從年輕創作者身上看到的創意未來!。

▓ 《妳只在乎妳在乎的》
十幾分鐘的動畫短片一點都不能算短,手繪工作耗時,更不要說後製等數位化工作乃經年累月的反覆工程。此作另一不算短小的涵義,在於故事中的男主角所歷經的情事不是幾個小時或幾天的歷險,而是打從他孩提時代就開始的創傷事件。所以,十幾分鐘的動畫短片要描繪這一切當然不簡單。但是,創作者的手法純熟,立意深刻,讓幾十年的創傷在區區幾分鐘內就活靈活現!就此點而言,中文片名顯得隱晦些,英文片名"Mother Figure” 就十分有意思了。首先,顧名思義,這直指母親。男主角的創傷源自母親對他成長生命的壓抑,至少處處干涉他的行徑,例如對他亂用口紅大發雷霆。由此可見男主角某種關於性別傾向與習癖遭受壓抑的個人史。其次,“Mother Figure” 作為賦形之意:不管是母親還是男主角,他們在片中皆可大可小,可老可年輕,可隨時轉變形體⋯⋯。對男主角而言,此一涉及了創傷與回憶。對觀眾而言,則是故事時間與場景的多重變化與穿透。藉此上述對於母體或母形的雙重思辨,創作者展現出當代臺灣新一代動畫藝術家一點都不被數位技術限制想像力的豐沛創意與毅力!。

▓ 《回流》
如何視見記憶乃是此作的核心價值。縱使當代影像技術不斷推陳出新,進而決定性地影響創作者的表達形式。但是,科技藝術的關鍵意義之一,在我看來,未必只是關於嶄新技術與絢麗形式,而是真正貴在創作者如何將之與某種內在或潛在的影像事件結合在一起,使它被看見,甚至被觸知。《回流》即屬這樣的出色作品,它被架構在創作者更宏觀的創作方法與思維中。關於《回流》,除了在視覺上展現出讓人印象深刻的 3D 掃描技術以外,更重要的它被有意思地轉化:一方面作為乍看之下顯得坑坑洞洞的破碎的圖像,另一方面則是天旋地轉般可任意翻動的景象。兩廂結合,它們直指那可被命名為饒富移民色彩的街景,新北市華興街,俗稱「緬甸街」。然而,被一一掃描起來的影像卻靜止不動,僅傳來陣陣聲響。音像移位,體現出這一切不夠真實的影像實則與創作者的回憶息息相關。《回流》所顯現的影像,與其說是被掃描的圖景,倒不如說皆為了與創作者的身世——她出生緬甸的母親——聯繫起來。那些坑坑洞洞的破碎的天旋地轉的多重圖形,像似創作者主觀的自由出入,卻無法深入其境的矛盾狀態。無論數位技術如何純熟,似乎都無法具體化創作者記憶的深度,只有那張現身於片尾的照片——年輕的母親與三歲的她在燠熱的緬甸海灘上的合照——才可能是讓母女故事足以完整的元素。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表演藝術類評審觀點
朱宏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副教授兼系主任、所長
2020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類收件共計 27 件作品,戲劇類 9 件、舞蹈類 18 件,數量之多可以說是歷年之最。欣喜見到在學的同學們勇於創作、踴躍參與,其中不乏融合戲劇、舞蹈及音樂的表演藝術跨域創作,即便有些作品若干段落未臻完美,但是可感受到同學們創造實驗的態度與動力,仍教人期待他們未來若持續創作的成績。這次送件的優秀作品不少,除了獲獎的三件優異作品之外,個人認為的遺珠有《漫漫》及《淼鬥》,在此提出鼓勵。

唯一獲獎的戲劇作品為《林號機操作手冊》。創作者將人的大腦記憶比對機器的資訊存取,以個人的獨角演出、極簡的舞台形式,內容講述個人的成長經歷與其家族的連結,特別是其中表現出祖孫間的情感,十分真摯動人。雖然這個作品並非恢宏之作,實屬小品,但是該作品能夠展現出人與家庭的情感共相,是其獲獎的理由。
吳易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
今年表演藝術類作品共 27 件,為歷屆最多,仍以舞蹈佔多數,戲劇次之,音樂較少。2020 年全球因 COVID-19 疫情擴散而面臨嚴峻挑戰,各地表演、巡迴、 藝術教育活動等現場性幾乎暫停,在台灣的我們因防疫嚴謹,成為世界少數得以 在為期不久的限令後,重啟演出並如常生活的國家,因此藝術能量的匯聚與爆發 亦反應於今年報名角逐世安藝術創作贊助的數量,欣見年輕學子無論在何種環境 下,對於以創作為表述的勇敢擁抱和發聲。

今年戲劇作品的選擇,評委很快有了共同決議,音樂跨域類在結合的形式及內容上仍屬實驗性的初始階段,期待未來繼續研究創發,能有更深入的表現。舞蹈類的長篇、中篇或短篇有不同的向度的思考和評量,有些技術精良,但耽於動作導致語焉不詳;有些創意及概念特別,但結構與內容較為鬆散;有些語彙別緻、意境甚美,但發展性需再推衍;或是結構完整但四平八穩過於平淡。經過熱烈的討論,最後亦頗有共識得出獲獎的作品。

《㒩怪》同「裸」,意指生物體初生時赤裸純淨,無毛或羽之狀,康熙字典釋義與「倮」「躶」相通,為蠶也。創作者藉由三位男舞者,從相連共生不分開、 四肢著地的形體限制中,產生身體性的各種特殊,彼此依附及牽引的肢體,由細微至繁複的累積發展,甚具層次,綿密黏稠的質地配合音樂的選擇具有神秘且細膩的原始性,既具象又兼容意象的影射人與群體關係,或一種存在的最初狀態。作品去除符號性,不企圖追求過多裝飾或形式,反而在質樸及別緻的肢體語境,顯現身體敘事的力量。
蘇安莉│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教授
2020 世安藝術創作獎助金表演藝術類包含舞蹈、戲劇共 27 件作品。三件作品脫穎而出,獲得評審一致好評,其一舞蹈作品【失序場】結合不同領域藝術團隊共同完成跨域創作,主要運用物件的特殊性引發舞者跳脫常態的身體使用方式。以鐵製大型翹翹板並具有磁鐵特性為媒介,三人利用翹翹板重力轉換,探索平衡與失衡的瞬間移轉,展現出最真實的姿態與語彙。舞者被限制於與物件的互動,減少了花俏複雜的動作技巧及音樂的襯托,卻更能純粹的專注於身體與金屬物件的關係,三位舞者沉穩又內斂的氣質,釋放出恰到好處的精力與力道,意外帶領出一種寧靜的凝視與掌控。這是成功的跨界結合創作,各領域在各自的專業充分展現,打造出清新、和諧又不失創意的作品,也符合具實驗性、不落巢臼的創作精神。此作品未來的發展潛能無窮,期待它能繼續長出不一樣的樣貌。

另外,作品《漫漫》,利用特殊的劇場結構,提升了舞作的可看性,雖然內容結構完整、主題清晰,舞者也具相當的素質,可惜仍未脫離框架式的創作手法,成為此次甄選遺珠之憾。《淼鬥》從傳統身體語彙中融入新創意,但水與煙的元素還未能好好發揮。

非常感謝世安文教基金會持續對於年輕人藝術創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