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王嘉驥、林于竝、陳瑞文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李明學、林欣怡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史明輝、吳珮慈、孫松榮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王友輝、劉守曜、蘇安莉

世安美學 - 論文獎評審觀點
王嘉驥│藝評家、策展人
2016年世安美學論文獎的九篇論文當中,共有六篇與視覺藝術的主題相關,另有兩篇分別與戲劇和舞蹈的演出相關,以及一篇電影主題的專論。視覺藝術主題的論者對於論文寫作的訓練明顯仍待強化,有幾篇甚至接近讀書心得或閱讀筆記的拼貼。有些論者更像是論文主題所探討藝術家的粉絲一般,或是在提筆之初,已經洩露自己的立場或意識形態,明顯欠缺了論文寫作很重要的問題意識、辯證過程,以及針對藝術作品亟需的細膩與拆解的分析功夫。不少篇的論者套用理論顯得生硬,除了過度也有牽強的問題,反而暴露了缺點。以往得過論文獎的論者再次送件的情況,此次偏多。較為遺憾的是,同一論者再次送件,所論的主題或觀點仍與曾經得獎的論文相同、類似或大同小異,而只是改採不同的理論再敘,或是復述自己以往已經發表過的論述,這不免讓人感覺略有遺憾,也不應該是世安美學論文獎希望鼓勵的現象。

▓《第三層場面調度──尚雷諾〈遊戲規則〉僕人臨演展現之「無名者現代性」與「平等方法」》
本篇作者在此之前,已曾得獲得世安美學論文獎肯定。再次送件,而且還是以影史名導尚雷諾為題,差異只是換了一部電影進行分析與研究。儘管如此,本篇在文筆和研究的功夫上,還是下足功夫,除了最基礎的文本分析工作,作者更透過各種歷史檔案與文獻的運用,印證論文所提觀點。在此次送件的九篇論文當中,本篇仍屬上乘。

▓《以北美館〈舞弄珍藏〉典藏實驗展論美術館檔案收編及歷史塑造之關係》
本篇作者的選題較為特殊,反而引人注目。根據北美館最近以典藏作為主題,邀請館外背景各自不同的年青策展人所策劃的展覽,作為探討的案例,論者嘗試結合歐洲近年來的典藏策展新興趨勢,作為其論述的基礎架構。全篇第二節與第三節最有可觀之處。第二節以歐洲近來幾個展覽的策劃作為骨幹,論述典藏展所透露的不同於以往的歷史意識及議題。第三節則以北美館《舞弄珍藏》三個子題展的策展意識及其展出內容作為探討的依據。但是,相較於第二節一再以「歷史」作為話題,第三節卻未真正探討《舞弄珍藏》策展人的史觀問題。再者,論文當中,對於北美館此次展覽的操作,明顯也少了辯證性,少了問題的提出。不但如此,論者未能從第二節已經揭櫫的論述視野,進一步針對第三節所談論的北美館展覽本身,予以檢驗,甚至辯證,也讓人感覺遺憾。第四節的結論更是陷入模稜兩可的消極言說,殊為可惜。儘管如此,在今年送件的九篇論文當中,本篇屬於次佳之作,雖然論文結構缺點不少。
林于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副教授
本屆世安美學論文獎入圍總決選的九篇論文當中,討論個別的藝術家或者作品的論文仍然占大多數,總共有五篇。另外,較特別的是,有一篇論文不以作品為對象,而是針對表演藝術家所書寫的文字,從語言的分析照映表演的身體。一篇探討表演當中演員身體存在感的普遍性問題,一篇探討美術館、畫廊空間,以及一篇關於美術館檔案的問題。整體而言,研究者所關心的對象,以及問題的切入角度非常繽紛多元。研究方法與理論架構均在一定水準之上,讀來十分過癮,但當最後必須決定出一篇最佳論文時卻十分痛苦,因為所有論文都有很高的完成度,差別的只是所選的對象與採用的方法途徑的不同而已。從這點可以看出國內的美學藝術學領域的研究具有相當的程度。因此,在論文選考的過程當中,當大部分論文對於資料的掌握均達一定水準的時候,「說服力」成為最後勝負的關鍵。所謂的「說服力」,雖然某部分是論述「可讀性」的問題,但是,其實是作者對於理論架構的掌握程度,以及如何將思考與思辨流暢地展現在語言的敘述當中。很感謝這一篇又一篇精彩的論文,每篇都是對於藝術作品與美學理論兩種不同熱情交會的結果,同時也是長年心血的結晶,這次的選考過程,非常過癮。
陳瑞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以北美館的《舞弄珍藏》典藏實驗展論美術館檔案收編及歷史塑造之關係》
論文最特殊之處在於透過2016年北美館的《舞弄珍藏》展,觀察與討論了台北市立美術館自成立以來不同階段的典藏,所特有的「國家歷史的書寫」問題。回溯的行動集中在反思台灣複雜的現代性內涵,而這樣的回溯是以藝術家作品不同的媒材與形態的表達來展開的。論文由此交錯於作品與政治、作品形態與訴求、藝術家與創作,以及策展人意圖與作品表現、典藏與作品之龐雜問題上,但也讓論文大部分時候處於失焦狀態。此論文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在於美術館典藏、政治與歷史想像串連一起的問題意識,某種程度上指出北美館不同階段的典藏傾向。

▓《第三層場面調度──尚雷諾《遊戲規則》僕人臨演展現之「無名者現代性」與「平等方法」》
對於這篇論文的得獎原因,評審者的意見相當一致,都認為在參照尚雷諾電影的研究文獻與當代法國思想上──如 Jacques Rancière、Gilles Deleuze 等,相當多樣、準確與得當。另外論文兩個優點值得一提:對《遊戲規則》在上流階級與下層階級、僕人臨時演員與地下世界等場景布局的細膩描述,以及由此指出導演在景深上的處理特色。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嘉驥│藝評家、策展人
2016 年世安藝術創作贊助的送件者共計 41人。有別於往年的特別現象是,繪畫的數量大幅減少,僅佔送件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整體的品質也有偏弱的疑慮。影像和新媒體類型的創作,明顯地多了不少。雕塑含空間類型的裝置,也有一定的數量。針對影像、新媒體、雕塑和空間裝置,創作者的問題意識和觀念性,成了評審觀察的重點。

▓ 作品《每日手沖》
創作者從手沖咖啡用過的帶有漬痕的濾紙取得靈感,改以濾布做為作品主要的材質。將衣物縫製成可以容納咖啡的大型濾布,經過熱水高溫悶蒸,以及反覆充煮之後,最後製作成如軟雕塑般的作品,並以懸置半空中的型態展示。濾紙原本作為一種消耗品,沖泡過咖啡之後,便失去機能與作用,而成為可棄物。此一消耗的概念轉化為衣物的造型,除了隱喻身體作為囊袋的意味之外,也讓觀者耐人尋味。創作者刻意擬造了身體感的有機暗示,衣物內裡卻又完全空洞,而無實體。同時,咖啡作為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性,經過創作者的發展之後,給人一種雖然柔性,然卻近乎恐怖或甚至驚悚的特質,彷彿暗示了死亡。
李明學│藝術家、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 專任助理教授
世安美術創作獎的設立,旨在鼓勵具有學生身份的創作者,能夠得到一些肯定,並繼續在創作這條路上努力。先在此恭喜得獎者,也期望得獎者未來創作出更多具有思辨能力與美學想像的作品。今年的評選人數,明顯的比去年下降許多,僅41件(組)作品,雖然作品涵蓋的媒材還算多元,深具觀念性與提出嶄新視覺經驗的作品並不多,許多作品的呈現與說明作品的文字時常無從對應,僅反應著某種過度個人的意識,而無從與社會環境、生命思考或美學觀念等文脈對話。另外值得注意,參賽者學歷與年齡在這屆都偏高,理當是對理念與文字有較高的掌握能力,然而在這次的評選裡,少有對自我文脈梳理清楚者,實為可惜。對於獲獎的作品,各委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對具有反思人與社會關係並將細膩的觀察轉化為精準的視覺語言者勝出。

▓ 作品《層疊之間》
創作者使用養生(遮蔽用)膠帶取代畫布,意圖討論繪畫中的空間感、層次與圖層等概念。實驗性質極高。除了創作者自身所關注的繪畫性質與空間之外,這件作品也引發探討數位視覺感官中,電腦圖層可更動與變換形式於物理空間的展現的可能,透過壓克力顏料繪製於薄膜的正反面,亦透過類似手工後製的內外翻轉、彎曲、皺摺等調整畫面,其中身體性與過程性,都具有一種刻意斷開身處數位時代,正面面對使用數位軟體繪畫的視覺感。此外,於工業材質上體現微弱的手作美感經驗,產生具有塑化文明裡的文人氣質,也使這件作品在繪畫類的作品中,顯得特殊與富有趣味性。

▓ 作品《景框系列》
作品從觀察數位工具對使用行為的引導出發,將數位相機(手機)的對焦功能視為一種「干擾」,並將這種原本只出現在數位世界的景框,轉化並體現於現實空間。透過低技術的呈現方式,刻意於知名景點對正在使用數位相機(手機)的遊客,進行介入性的干涉,並記錄其行為過程。整體而言,以幽默做為手段,對數位時代工具的反思,在簡單的展現形式上,清楚地談論了工具使用與造成人們因習慣而喪失個人主體意識的問題。唯獨作品的質性因帶有以荒謬對抗社會秩序的傾向,應更嚴謹的定義其作品的文脈與深化背後的理念,而避免停留於惡作劇的膚淺層面。

▓ 作品《你不愛我了喔》
創作者對常民文化的貼近觀察所產生的在地化視覺經驗,在不具邏輯的故事架構下,口白是唯一串起影像間關聯的主軸,伴隨過時的歌曲KTV,猜字遊戲等片段,以斷裂並瑣碎的方式,跳耀性的鋪成其個人敘事,將狀似無俚頭的劇情產生貫串。技術上,藉由mapping的方式,投影於破碎的場景所組成的人形上,場景的轉換配合複雜與細碎敘事,相互嫁接式組成,在詭異俱有疏離現實感覺的氣氛中,給予觀者極大的想像空間。此外,刻意粗糙與低階的影像製作手法,在結合動畫與影像裝置時,也讓習慣於精緻美感的觀者得到有別於過往的刺激與感受。
林欣怡│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專任助理教授
縱橫觀測此次世安美學藝術創作作品,物質操作上共性地傾向通過轉譯、再現/反再現、感知塑造的方式呈現,概念上則聚焦於日常微物、內在記憶、關係語境、媒體物性的交錯辯證。這或許提供了一種辨識目前當代藝術的局部切片:無論是繪畫、裝置、新媒體、影像,透過概念物件、抽取技術等廢除場所語境或物件意義、擷取已存之物重新編碼並擴延感知的樣貌,近十年來仍在運動中,亦即,藝術家依舊為某種重新定義的作者,較非為連結諸種物質概念的關係處理者。然在這樣的普性中,仍有一兩件作品給出了迥異於普性思考美學的作品,於美學的位置上重新直面歷史、記憶與創作語法的清晰之作,預約了當代藝術新的參照視線。

▓ 作品《兒童椅 Children’s High Chair》
不同於多數的「投映」,《兒童椅》擴延了投影機的固定展示樣式。這是一個重新細微構造、邀請觀者重新檢視原本對物理世界觀測慣習的影像組件。改變物件尺寸但保留物件原貌,這讓觀者在第一時間放大對物件的認知、同時縮小自身主體的規模。投映影像不僅作為擴張物件感性的薄膜,其聚焦操作而成影像之外的「劇場性格」,讓投映機具與影像同時具備了固態情節與戲劇張力。

▓ 作品《空白屏幕》
一件疊加「繪畫性」轉譯新媒體語言的作品。
相對於廢除身體感的新媒體物性,具備手感的「繪畫」標誌了藝術家的在場。《空白屏幕》在第一層意義結構上,挪移了空間場所的原始語境,透過「No signal」的投影語言,再造日常中等待、決定、時間、猶疑的「過場經驗」。當過場結束,燈光亮起,雙重「正負影像」同時現身,將日常與非日常交互作用於一個簡潔共存的配置裡,毫無廢語。

▓ 作品《微霧消散》
再敘、重新構造「歷史」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創作的命題,似乎永遠無法讓美學語境於歷史場所中清晰可見。這或許是因為,美學總是試圖潛伏於大敘事大主體大框架之內,僅為再次構造歷史的手段之一;又或者美學成為某種語境提供者,在政治性與他者身份中,被視覺平面化。《微霧消散》作品中的人造微霧氣態分子,脫俗地於前述兩者之間運動,讓美學的位置清晰,於歷史中顯題。「微霧」一方面暗示了當「人為」(聲音語言敘事)介入歷史的那一刻起,就再也無法回到過去,僅能再次以現世視角給出某種觀視的語境;同時在此節點上挪移現實,擬仿或者傳輸「過去—現在」、「感知—檔案」、「場所—身體」等圖層的共時運動,「參與者」並非清算歷史的政治主體,而是質變場所感知的重點所在。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音像藝術類評審觀點
史明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主任
褓母是一部相當富有電影語言的動畫,從一開始的片頭字型的設計到整部影片的節奏和剪輯,手法表現都相當優異。全片用了仿電影的手法來製作逐格的手繪動畫,製作過程有其難度,尤其在運鏡方面,刻意保有手持鏡頭的手感,整體美術和質感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劇情述說著一對殺手進入一戶民宅執行刺殺任務,緊張的情節扣人心弦。導演善用動畫誇張式的表演加上成熟的角色刻畫,讓殘酷的殺手之間均有細膩的動作演出,最後在女殺手發現一個小嬰孩後,卻突來溶解了身為女人的同理性情,看似矛盾在殘酷與同情之間,導演又似乎留下一手伏筆讓觀眾細細品味。
吳珮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教授
整體競賽作品觀後感:
在 2016 年的競賽作品中,可以觀察到兩個面向。ㄧ方面,數位影像製作軟硬體應用的迅速普及,使得前兩年還稱作「趨勢」的智慧行動裝置,以及數位隨身隨手隨拍潮流,在當下大為盛行,然而,影像隨手可及之後,對於何謂影像美學這個概念,帶來了改變與新挑戰。紀錄片ㄧ向是臺灣音像媒體製作的大宗,這是一個公認的事實。但是,影像數位科技的演變,影響了製作的流程,影響了創作的概念,乃至於影響美學的思考,也衝擊著影像教育與產業。臺灣的年輕創作者運用手機拍攝,儘管特別的自由,但是對「真人實事」(actual people doing actualthings)直接未經修飾的紀錄,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呈現出題材中內蘊的本質及結構,呈現出創作者與素材之間的辦證,這ㄧ件事本身仍然相當值得思考。

另ㄧ方面,臺灣音像創作的未來,繫於現在的學生世代,學生創作也是當代音像藝術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一屆徵選的作品中,有許多作品表現不俗,年輕的創作者在音像創作場域之內,在長期的累積與沈澱下,展現藝術才情,技巧完備,嘗試開啟新的觀看模式,值得稱許。了解現狀,才能反思未來,凝聚發展的方向與動能。世安文教基金會關注國內音像類藝術創作的生態,支持與贊助年輕學子源源不絕的創作,增進國內各影像相關系所學生的交流,持續聚焦於推廣本土音像美學創意,與新人新作。這ㄧ個定位,十多年來,隨著世安美學獎的行進軌跡,側寫了時代的氛圍,也描繪了臺灣影像新世代創作的輪廓與概貌。這是默默耕耘、成果碩朗的世安美學獎,最獨樹一幟之處。

▓ 作品《褓母》得獎理由簡評:
整部作品從人物視點到敘事觀點,從幽暗光影對比到運用細節形成轉喻,節奏明快,拿捏得當。有些關鍵場景,特別是從女主角轉念下決心到最後結局,在轉折的處理上,略有交代不清,但是,就整體而言,篇幅極短然而情節鋪陳卻相當井然有序,結合了具電影感的影像語言與類型敘事,是ㄧ部結構完整又具有高度張力的優秀動畫作品。
孫松榮│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
比起往年,今年音像藝術類作品的收件下降很多。我感到吃驚。這是由於台灣每年有好幾百部學生作品,從劇情片、動畫片到實驗片等。數量並不缺乏,但為何這一次卻無法收到質量極佳的作品?世安美學獎已有十幾年的歷史,從過去到現在鼓勵了許多目前檯面上的年輕藝術家。因此,此獎具有一定的名聲與實質意義。綜觀今年作品,好壞優劣明顯,三位評審老師的共識極高,動畫作品獲得青睞。而其他幾部參賽作品,無論是具有視覺藝術表徵的,還是兼具紀錄與實驗的,都在創意、執行及完成度上稍嫌疲弱。我不認為這確切反映了台灣今年年輕創作者的藝術實踐態勢。我期待來年!等你們給世安美學獎更大的驚喜!

▓ 作品《褓母》
這是一部融合黑色電影與戲劇動作特色的動畫短片。劇情張力極佳、顏色與氣氛都恰到好處,是難得一見的佳作!影片讓人驚喜之處,無疑是片中女殺手母性特質的體現,可說是這部短片的亮點也是它讓人回味的地方。創作者並無特別刻畫女性突然轉變態度的原因,只賦予了她動人的神情與奮不顧身的勇氣。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一部充滿絕望的作品,但片末天真而活了下來的小孩展現出另種安靜的微光。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表演藝術類評審觀點
朱友輝│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今年的作品包含了相對單純的戲劇或舞蹈,也包含大量結合影像媒體的戲劇和舞蹈,顯示出影像媒體介入表演藝術的多元可能性不斷被思考也不斷在精進中,大抵而言,影像的品質可喜地看到了或繁複多變或精緻細膩的可能性,只是,無論是戲劇或舞蹈,其最本質的藝術特性是什麼?作品中是否真正掌握並表現了這些特質?這應該是最根本的檢視基礎。而影像的使用或只是拼貼介入表演?或產生有機的互動連結?甚至融合發展成為新的表演語彙?更是創作者必須更大膽且地審慎思考與嘗試的。以今年作品來看,多少都有不少進步的空間。

今年入選的兩件舞蹈作品而言,正好兩相對照,《Rethink》則有著豐富的影像表現,倘若能與舞蹈本身更多交融匯流,將有豐盛的成績;而《想飛的魚》以相對單純的舞蹈律動,呈現出充滿想像且多樣可能的舞蹈語彙,雖是小品卻擁有極大的想像空間和意象傳達的豐富性,成熟且細緻地將肢體、動能、音樂、空間等等元素融匯成驚艷之作,令人欣喜看到作品成長的歷程。
劉守曜│專業表演者、導演
總評:
「敘事形式的理性突破」可說是今年參選作品的最大特色。其中三件跨領域的創作,不論是影像聲音互動或是 VJ 影音處理,都將表演藝術與視覺、科技在精密的邏輯計算下編織融合,形成一種有趣的敘事風格。即使是純粹的舞蹈作品,音樂與動作、甚至語言的關係都更加精準而繁複。戲劇作品對主題揭露在結構上的精心鋪排,更是一種高明的算計。在工業 4.0 的時代,喜見這些年輕的創作者以「理性」的佈局來處理「感性」的議題,在敘事形式上的突破有更大膽的嘗試。

得獎作品評語:
▓ 作品《想飛的魚》
動作與音樂關係連結緊密,舞作在流暢中展現嚴謹的自由。從單人點狀動作出發,到三人流暢空間轉換,舞者、動作、音樂在結構上由簡入繁時時相望、時時對應。概念清晰、執行饒富新意,在理性中充分展露創作者的感性姿態,近來難得佳作。

▓ 作品《Rethink》
VJ 影像調度節奏明快、結構分明,文字、影像如符號般精準傳遞訊息,並具多重象徵意義。主副螢幕不同畫面與舞者同時互動,並置、拼貼地讓女性身體受思想箝制的主題,呈現一種線條明白、趣味十足的敘事方式。作品風格獨具,發展潛力十足。
蘇安莉│文化大學-舞蹈學系教授
在此次共有五件舞蹈作品及兩件戲劇作品。以下為個人對各作品的想法:
1. 《隔音人》主要表達表演者身體與影像互動所撞擊出的火花。短短五分鐘,難以詮釋編創者欲藉由互動程式表達的創意。
2. 《牡丹》以舞蹈形式為出發點,試圖探索更生活化的舞蹈語彙。但整場的鋪陳,難以讓觀者感受到舞者對舞蹈動作的運用,性別的探討只流於外在的裝飾。
3. 《Rethink》科技的運用是否更能凸顯舞蹈所要探討的議題?
4. 《漫遊者》簡單的肢體語彙,平舖直述個人生命經驗,但未能充分展現探討的議題。
5. 《想飛的魚》有趣的身體語彙組合並適切地融入巴哈音樂曲式。
6. 《反覆告白》演員的表演略顯生澀,主題也未能充分展現。
7. 《NO=1》雖展現漂亮的身體,但未能將語言與動作結合,進而帶領出孤獨的意境。

入選作品《想飛的魚》舞者技巧能力佳,動作流利順暢。編舞者充分發揮動作的想像力,不拘泥於動作的技巧與編排。雖是短篇小品,能看出完整的意圖與結構,引人入勝。《Rethink》則是具有潛力持續發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