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陳瑞文、曾少千、劉瑞琪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李明學、徐瑞憲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沈可尚、李明宇、張維忠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許仁豪、姚淑芬、劉守曜
< 美學論文獎 >:陳瑞文、曾少千、劉瑞琪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李明學、徐瑞憲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沈可尚、李明宇、張維忠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許仁豪、姚淑芬、劉守曜
世安美學 - 論文獎評審觀點
陳瑞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巴贊的電影語言論:現代電影的起源》論文從分類、內部相互比較與語言的演化等三個角度,循序漸進地揭開了巴贊的電影語言的建構方式,這樣的分析也間接說明了巴贊為何是現代電影理論奠基者的理由。除了具備巴贊研究的學術價值與問題意識清晰等優點之外,在文字表達、章節配置與議題鋪陳上,本篇論文也是相當優質的,在初審與複審中不意外地取得審稿者的一致認可。
《(不)持攝影機的人:論綠色小組的影像非純》
論文以台灣紀錄片的發展為題,討論 80 與 90 年代關於影像紀錄、傳播與戰鬥的複合特徵,主要是針對綠色小組定位的反省。議題廣泛觸及:現場、影像詩性、紀錄倫理、成員的內在與攝影機角色等。論文可貴之處,在於參照與引用近十年來相關的台灣紀錄影像論述,以及試圖對綠色小組進行理論賦予。但也因為試圖理論的賦予,使得一些概念如非純、現實主義、失能、共構、後綠色,過於理所當然的使用,這些過重且抽象的概念相當程度阻礙了論文的表達。
曾少千│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 本屆共有八篇文章角逐獎項,其中有兩篇分別屬於創作自述和藝術家略傳,並不算是研究論文,因此實際上僅有六篇參賽。研究題材涵括日本前衛藝術、台灣紀錄片和當代藝術、歐美電影和美學理論,從中可見青年學者們努力跋涉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有四位作者皆論及法國哲學家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的著作,這現象是否應合了當前美學研究的趨勢?或是反映台灣藝術理論教育的縮影?〈巴贊的電影語言論:現代電影的起源〉,細膩分析 1950 年代 André Bazin 的電影語言演進論的精髓,清晰闡述其電影史觀的思考邏輯。作者抽絲剝繭的論述能力相當精準出色。〈(不)持攝影機的人:論綠色小組的影像非純〉,重新評估「綠色小組」的左翼理念、紀錄倫理和影像實踐,剖析關於紀錄片史論的既有觀點,試圖建立反抗性「弱影像」的系譜頗富野心。
劉瑞琪│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教授
本屆的獲獎的兩篇論文共同展現了清晰論述的特點,而無美學論文有時因駕馭不了所處理的理論與作品,而讀起來有漂浮蕪雜或天馬行空的問題。《巴贊的電影語言論:現代電影的起源》一文,十分清晰地梳理了巴贊所建立的電影語言理論,將其作了層次豐富的中文闡釋,並在結尾提出批判,然讀起來仍有意猶未盡之感,或可促進延伸討論、甚至批判的力道。
《(不)持攝影機的人:論綠色小組的影像非純》從巴贊率先提出的「非純」概念出發,脈絡分明地挑戰對台灣紀錄片的既有觀點,聚焦綠色小組在 1980 年代末期生產的紀錄片,提出重估其破碎斷裂等等「弱影像」實踐的觀察。這篇反倒可以再思考,在野心勃勃地批判之後,如何將自己的觀察開拓成對台灣紀錄片研究更有鮮明意義的新論旨。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嘉驥│藝評家、策展人
2019 年「世安藝術創作贊助─視覺藝術類」的評審,從 88 位符合資格的送件者當中,選出了七位獲得贊助的人選。延續近幾年的趨勢,影像和新媒體類型的作品,已佔有不小的比例。今年度較顯著的現象是,結合雕塑與裝置的作品頗有增長。這種將雕塑以裝置的手段進行展現的做法,同時也反映了一種明顯的共通性——似乎都出自同一學校,受同一創作導師的影響。而且,在風格上,此類作品都有將雕塑碎形化,透過假設性的空間,予以散置化,嘗試表達某種對於現實或當代日常世界的觀點。藉由此法,雕塑倒是趁機擺脫了只是作為一種再現或象徵性的靜態物件的僵化傳統。
繪畫創作者送件者雖然還是有超過 20 位,但在主題和表現的力度上,明顯已不如新媒體和雕塑裝置的創作者來得有創意,頗為遺憾!
▓ 作品名稱:《影像作為一種切割》
創作者結合攝影輸出和實物裝置的手段,呈現日常居家生活的物件,包括:掛物架、購物的紙袋、可口可樂鋁罐、剪刀、膠布、掃把、紙箱、打火機等。有趣的處理在於,影像中所見的物件一律都被切割成兩半。影像中所見的只是半段,物件的另外半段,則是以實體呈現,並透過雕塑的台座展示。從實物的大小判斷,影像輸出採取了與實物等比例的手法安排,製造出耐人尋味的氣息。唯一令人不解的是,不知為何剪刀的影像輸出卻大於與之對照的實物比例,此一不合理性削弱了作品的觀念意圖。
切割的影像和實體物件的對照關係,開啓了觀者對於視覺和現實的懷疑空間。實際切割的不只是時間性的影像,也包含現實空間中的生活物品本身。此一虛與實的對證,如何更近一步在觀念上和視覺上更引人入勝,這是創作者值得繼續深入的。倘若只是停留在視覺美感上的懸疑配置,很容易落入形式主義的窠臼。同時,對於物件的選擇,乃至於物品的組合,其觀念性和視覺邏輯上的玩味,以及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懸疑辯證,也有必要超越日常的瑣碎和無聊,否則可能很難再有發展。
儘管如此,此一作品仍是一個值得期待與開拓的觀念創作起點。
▓ 作品名稱:《寶藏船》
創作者結合版畫和繪畫雙重手段,展現了一種新穎的創作方式,頗值期待。從畫面的繽紛感可以看出創作者對於以色彩表現的敏感與高度企圖;同時,針對物象鉅細靡遺的勾勒與刻劃,也看出其用心對待創作主題的態度,時間性的手跡與觸痕也因此顯見。《寶藏船》延續創作者稍早已見的《動物火山》主題,不無世紀末或世界環境滅絕的危機警示意味。「船」的意象更可以與末日「方舟」的經典典故形成有機的連結,是一個值得期待與進一步發揮並探索的主題。
動物取代人類,成為畫面的主體形象,但如何深化以動物為故事主題的敘事,仍值得觀察。完全以動物替代人類的存在,是否能夠讓作品具備深刻的文化意義,也值得再思。或許創作者仍可考慮以人類的形象結合群體性的動物活動,繼續發展出生動的時代敘事。
同樣值得注意的還在於,琢磨於畫面與物形細節的處理,固然可以增加作品肌理層次的豐富性,凸顯畫面的厚度感,但也可能因此讓作品過度碎片化,甚至因為過度著墨於表形的處理,導致形式化與裝飾主義的症候群,反而失去了大畫應該具備的強度、力度與能量散發。不但如此,貼箔固然增加了畫面的華麗與莊嚴性,亦強化作品的細膩感,卻也應該反芻此一技法的運用,對於作品觀念性的意義及深度為何。
李明學│藝術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世安美術創作獎的設立宗旨,主在鼓勵青年學子於當代藝術創作中勇於突破與挑戰。雖今年投件者數量稍有增加,特別具有觀念或實驗性的作品卻不多,期待年輕創作者跳出思維框架,形塑具有自我美學信仰與風格的創作路途。▓ 得獎作品《擬聲相》
趙逸巍作品在空間中,呈現幽暗燈光中錯落的六間鳥屋,此起彼落的鳥鳴聲吸引著觀者探入鳥屋中的影像,赫然發現聲音非發自任何鳥類,而是創作者收錄了生活裡如鞋子與地板的摩擦、白板筆的書寫與原子筆按壓等所產生的各種高音頻片段。整體而言,作品「擬聲相」透過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 的拆解,造成觀賞經驗上錯位與落差的想像,鳥叫聲所呼喚的幻象被打亂,休閒與優雅被混入了焦慮煩躁,不具特殊目的與意義的行為,在此反應了生活某種無力與荒謬,可以做為舉重諾輕將煩躁昇華的詮釋,也可反向閱讀為將美好夕陽泡入海裡的悲觀,也就是這種雙重性質,模擬鳥的聲音中不再只是簡單的再現或替換,而是轉化出創作者對社會的特殊觀察,一種既矛盾也安逸的詭異平衡。
▓ 得獎作品《A Shimmering Afternoon〈午後,搖曳,寧靜〉》
日常的物件,在不被加工下如何被投以凝視的眼光,並進而被當做藝術品而視之?曾彥翔的作品以擺設的方式將鏡子、玻璃、石頭、金屬、壓克力、水與拾得物,應用空間的疏密佈局與個人獨特對物質的掌握,將個人於島嶼的感官經驗拓展與轉化為存在「物件」關係間的暗喻,以「午後,搖曳,寧靜 」命名,則帶領著觀者抽離單一符號意義的解讀,一個圓形、一個陰影、一個曲線都是某個島嶼經驗的吉光片羽,這些光影線條所拼湊出的暗示,使冰冷的物件個體散發情感的投射,在簡潔與具有詩性的節奏中,呼吸與體察到濃縮式的碎裂蒙太奇。
▓ 得獎作品《第二個地方》
透過各種造成影像再現與空間的關係,蔡宗勳似乎提出了關於空間虛象與真實的辯證提問。無論是拍攝再輸出到實際空間大小的門,配合鏡子的百葉窗與窗簾影像,或是鏡子與攝影的再結合,三度空間的距離被壓縮到平面空間,藉著再被放置回三度空間的擺設,相互影像關係間造成一種異空間的堆疊。觀者視覺中的再現影像、鏡中影像中的觀者、影像中的反射影像,所有在空間中被框出的矩形,打開了對影像再現、空間與觀者的對話。但空間的討論,以鏡子與攝影術等再現的表現,如何能更推進到心裡空間的層次,還期待創作者有更具挑戰的發展。
徐瑞憲│藝術家
綜觀今年 2019 年世安獎,喜於藝術之多元特性,憂於創作內容之淺薄化,成因必然源自許多。現今台灣的藝術相關學院提供了許多學習的環境,包括知識及技術的層面,學院具有教育的傳承,如何讓年輕學子在走上這條創作之路時理解?身處變動快速的時代裡,何以能夠持續前進又保有創作的實驗精神,而非停留在形式的傳達 。固然年輕創作者仍需經過時間與經驗的試煉,但身處於台灣當下環境之中,許多訊息深深地影響著我們面對事物的處理方式,少了高度自律的態度,自然難以形成對於生命經驗厚度的累積與對美感高度敏銳的觀察。整體而言,許多社會現象亦反映在年輕創作者在處理作品時的方式,大量的資訊,何以能讓我們沉澱自省,在快速取得的過程中,我們也漸漸落入科技帶給我們方便的陷阱之中,難以深刻。
在此引述近期看的一部電影「首席指揮家/ The Conductor)」,其中提到哲學家史懷哲在「童年與青春的回憶/ Memoirs of Childhood and Youth」(1924)一書中提到「藝術創作最大的挑戰是在於面對挫折...」。世安獎之定位有其重要性,除了給予學習藝術創作者之重要肯定作用外,亦是在整體大環境中具有發掘與培養的位階,如同幼鳥之於學習飛行前的時刻,除培養對於未來創作續航能力的考驗,並提供予創作者在面對挫折時的穩定力量,包含了得獎者與未得獎者。
▓ 得獎作品《這是一條有名字的河》
河流的水泥化,其反映了人類與自然間的距離,亦提供藏汙納垢的好去所,作品〈這是條有名字的河〉反映了人類在面對城市發源環境的消極處理方式,也導致問題叢生。在現今的許多大城市中,為了爭取更多的人類生存空間,我們選擇加蓋式的河川,大、小河流消失在眼前,也消失在記憶裡,你可以想像嗎?才在離我們不遠的30多年前,現今的信義計畫區曾經是個充滿小河、樹林與田地的自然環境,遠眺是象山,乃至延伸到後山埤的大湖與遠山。城市現代化後,河流被選擇以隱藏的方式生存著,再者完全消失,只留在古地圖的蜿蜒,與遠離的童年歡笑聲中,名字也隨之被遺忘。此作品反映人類發展的城市特質,但作者選擇走入隱身之處一探其究竟,並試著呈現其過往與現今。姑且不論其手法是否完整而成熟,其試圖穿越看得見與看不見之間的界線,以身體實踐其藝術的可能性是值得肯定的,甚且以一種帶有水文研究的方式融入創作之中,或將環境保護的意識,反映在現今時代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的使命與社會責任,雖然其中舉例不見得可以相論,其創作仍然表現出眾而非喃喃自語。
▓ 得獎作品《毀損國幣作為一種社會貢獻》
談到創作者對於社會貢獻的課題,選擇了以損毀國幣的方式是比較奇特,雖然其理論與使用的對象物仍有許多可探討之處,例如其行為的意義中帶有強烈的反威權的深意,但為何是壹元硬幣而非伍圓或者拾圓硬幣,其使用的對象物必然具有更為強烈的指涉性。再者,選擇了在公共空間的器具去實踐創作的理念,使得參與者不知覺中也變成了損毀國幣的共謀者。
齒輪在科學的涵義往往是創造前進的力量,遠從達文西的器具理論乃至工業革命的工具使用,再再證言此元素具有人類發展歷史的前進象徵意義,將齒輪轉化為破壞性的媒材使用,是想像之外的世界,運用了借力使力的理論,將此破壞性的結果變成了成就社會的力量,是創作者的一種突破性的想法。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音像藝術類評審觀點
沈可尚│電影導演
影像創作在當代,已經完全去高手化了。一則以喜,具嘗試性的視覺操作,影像語言,拍攝技法,能量萌生。一則以憂,敘事細節的人性關照,拍攝(以至於剪輯)的儀式性,絕對性,卻顯不夠深刻,不夠私密。這不是世代的差異,而是我們普遍對影像的誕生,不夠警覺的氛圍問題。這次世安藝術獎的入選作品,恰恰回應了影像為何珍貴,及如何在清簡的創作力中,依然保有獨有的質地,足以回應藝術之名。
▓ 得獎作品〈你是哪裡人〉
既存的是事實與記憶,如何選擇一個切面,足以平衡承載其中的眾多元素,視覺,敘事,符號,觀點並陳而不掉入解釋作品?這是錄像藝術的中心,亦是挑戰。這部錄像,回應了這樣的叩問。
▓ 得獎作品〈看無風景〉
三代情感的敘事線條,清晰確保有孩童觀望的距離感,對生命的好奇心與悲傷,拿捏得很準確。其中幾個短句字卡的點題效果,亦十分謹慎有據。畫風,質地,人物設計的視覺感,有作者的獨有幸,藝術性。
李明宇│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
本屆世安藝術創作-音像藝術類的作品在表現形式、題材與類型上都相當多元,包括了劇情、紀錄、實驗、動畫等,相當精采。得獎作品《你是哪裡人》與《看無風景》在眾多參加作品當中,於美學表現與創新上讓人驚喜。《你是哪裡人》以接近錄像的影像語言,在不同人物凝視鏡頭下,在人物、觀眾與導演之間展開了深層的對話。《看無風景》在故事上相對單純但卻感人,美術表現上亦與主題相輔相成,令人印象深刻。
本屆參加作品中,可看出兩個相當不同的路線,一是在說故事能力與技術上都相當成熟與完整的作品;另外一種則是在想法上天馬行空,突破傳統思考,但在技術上相對來說缺點較多的作品。就本屆參與的作品或是未來想要投件的創作者們,或許可以思考,如何在兩種路線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
張維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今年世安藝術創作獎一共有16件音像藝術類作品參與角逐,在題材、劇情內容與表現形式中,無論劇情片或動畫片都可看出新世代影像創作者勇於實驗與挑戰過去的精神,展現出創作者獨特的觀點以及力求突破的企圖。▓ 本屆獲獎之一的作品〈你是哪裡人〉,是一部錄像裝置作品。在旁白敘事的引導之下,畫面隨著背景音樂緩慢推進,以一張拍立得照片串接起不同角色的生命故事。創作者企圖術說不同的生命故事,透過影像反覆剪輯排列創造出的時空錯置,讓觀者在有意無意之間建構屬於自己的影像意義。作品蘊含的開放式對話情境以及影像敘事的實驗令人印象深刻。
▓ 另一件獲獎作品〈看無風景〉是一部水墨動畫創作。故事以孩子第一次與爸媽回鄉下老家參與奶奶的喪禮為主軸,敘說著父親回鄉在老家親戚之間扮演角色的無奈。從孩子看到爸爸嚎啕大哭得淚水中,傳遞出父親與奶奶,孩子與父親等多重情感的糾結,看似單純卻又難解。有別於常見的動畫敘事,本件作品編劇以繪本章節的形式呈現,採用閩南語的書寫,加上以水墨表現為主的鄉下農村喪禮及景色,讓這部動畫無論在內容與形式上,都充分展現作者的巧思,以樸實但卻獨特的方式詮釋在地常民文化與情感,是一部難得的佳作。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表演藝術類評審觀點
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這一次的作品整體而言,舞蹈類作品水平高過戲劇類。戲劇類的幾個作品劇本結構鬆散,演出偏向刻板,或是主題過於教條化,缺乏美學的玩味空間。為數不少的舞蹈作品從女性創作者角度出發,探討女性主體、婚姻、親密關係、生育、友誼以及母性…等相關議題。有些作品議題設定過高,作品實質內容與理念陳述落差頗大,有些作品技術精湛,完成度高,算是學生作品裡的精品,但是形式內容過於保守傳統,沒有創新。在技術面與創新度兩相權衡下,《荒衍》是最為突出的作品。這個作品處理女性做為生殖力地母崇拜形象。兩個女舞者以骨盆做為動力根源,親密搭配,彼此交纏,發展出一系列意象鮮明的動作。他們時而化身為獸,時而抽象簡潔,把女性性動能之於人類文明的明喻以及隱喻,透過肢體形式,多元生動,淋漓酣地表現出來。作品整體鮮明俐落,主旨明確,軸線聚焦,層層堆疊,把一個單一主題處理的淋漓盡致。如果舞者能進一步注意服裝,燈光,以及舞台空間細節,作品的完成度會更高。另外,有些動作設計也流於刻板俗套,如果能全程堅持以骨盆為動作出發點,研發出更多出奇不意的視覺形象,作品會更深刻。
姚淑芬│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講師
在現今跨領域風潮下被餵養的新世代中,會樸實地領會生命初始的年輕人實屬不易,她必須專一地關注舞蹈人的基本素養外,而不受外界錯誤的訊息誘導偏離其軌道,才能持之以恆。《荒衍》以純粹的身體中軸線與骨盤間的連動關係,詮釋陰性之柔美與堅韌性,在鬆緩不浮誇的流動中扣合著兩人的氣息交織成一幅風景,是此舞作與其他十三件中不同之處。不過,作品和概述中提及嘗試靜態美學及動態肢體之間找尋身體雕塑的力量的想法,還只停留於形式而未見創造新的身體空間的語境,這也是編創者須再努力探究的未來,或許終有一日可以無須形式的襯托下,還可創造出自己的一片雲彩。
十四件作品中可清晰閱讀出各自表述的領域及專長;有的是受限於形式而難以脫胎換骨、有的是賣弄形式,看似多元拼貼卻華而不實,還有的是耽溺於個人的主觀視界而無法與觀者產生共感。
台灣現階段的藝文風向是前所未有的豐沛,令人振奮的;尤其是年輕世代願意投入此行列,能持續熱愛自己的藝術領域,而不被網路的沖刷消失其中更是可貴。只是,創作不是一日可及,專業更不是隨手可得,須要不斷地在受限中超越自我與已知的框架,發現別人還未看見的人、事、物,同步精進提升專業的素養,才有可能跨越一步邁向創作的喜悅。
劉守曜│專業表演者、導演、國立台北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講師
今年表演藝術類參加評選的作品仍以舞蹈為多、戲劇次之,雜技類最少。表現風格多元,均展現所學專業基礎訓練上的應用,但未見更具突破性的企圖與思考。主題則聚焦於「生命起源與生活共感經驗」的探索,討論人對生死、孕育、族群、女性、憂鬱、自閉症…等議題在生活交互影響下的處境。議題的廣度與創作者勇於面對自身困境的表現,是今年參選作品的一大特色。較可惜的是,皆在這些熟悉的主題與既定的形式中尋找出路,雖仍有火花(如即時影像與現場空間轉換的宇宙隱喻、動畫影像與肢體風格的美學呼應…等)出現,卻普遍擺盪在創新與深入之間,各自出現不同的優缺點,整體作品的成熟度與完整度均有成長空間。得獎作品《荒衍》一支奇特的雙人舞。編舞者利用兩位舞者的骨盆堆疊、對抗與分離所產生的動力來形塑人體樣貌,讓鬆弛的肌肉隨骨骼變化推擠成一幅幅宛如雕塑般的動態意象。整體概念清楚、技巧有延伸性的發展,作品完成度高並富想像力。探索根源、變化人身的概念在不停地移動的變化狀態中自然流洩。像是一對雙胞胎的連體嬰,急於分離又逃不出命運的無奈,只能像草履蟲般無情地不斷分裂與聚合。若深化動作、服裝與意象上的連結,將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