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 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美學論文獎>:李明明,陳瑞文,劉瑞琪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類>:王嘉驥,陳愷璜,羅森豪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類>:吳珮慈,郭珍弟,曾偉禎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類>:王友輝,周慧玲
<美學論文獎>:李明明,陳瑞文,劉瑞琪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類>:王嘉驥,陳愷璜,羅森豪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類>:吳珮慈,郭珍弟,曾偉禎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類>:王友輝,周慧玲
論文類評審觀點
李明明│
今年競逐「世安美學論文獎」的九篇論文,就“質”上來比較,還算整齊,再就論述的主題來看,可以歸納為三個類型:即經典美學評論 ( 兩篇 ) 、女性主義身體論述 ( 兩篇 ) 、當代藝術評析 ( 五篇 ) ,從這裡可以大致看到當下台灣藝術評論與美學探討的範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在美學經典評論與女性主義兩大傳統項目之外,我們還看到有關攝影意象及科技藝術的論文各一篇,其議題的研擬與切入方式,皆不乏新意,頗能展現當前台灣美學研究的活力,可喜可賀!
陳瑞文│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 朝向人之啟蒙與救贖的藝術理論-論阿多諾的美學訴求論文深入阿多諾的 《啟蒙的辨證》與《美學理論》等 兩本重要著作 ,詳盡討論他的現代藝術觀、 非同一性思維 與社會批判,尤其 在阿多諾美學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阿多諾美學的核心問題:兼具啟蒙與救贖的人道精神,有新的發現與詮釋。這是一篇優秀的、難得一見的阿多諾專論。
▓ 詮釋的轉向-以波依斯的行動藝術 《首領》為例
從現代美學的新範疇-有機與無機出發,並以波依斯的行動藝術 為例 ,除了論證藝術作品各有其獨特的內在邏輯,也指出往昔形式藝術認識論的失效。論文在於處理歐洲二戰之後前衛藝術所引出的藝術論述與詮釋問題,最後指出接受性的感知經驗之有效性已越過藝術真理議題。就此文核心論點,涉及到當代藝術理論從「藝術真理議題」(現代)朝「美感經驗」(後現代)的轉變而言,是值得鼓勵與嘉許的。
劉瑞琪│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本次參選論文呈現出眾聲喧譁的景象,聚焦的議題包括美學、族裔、性別、身體、科技、全球化、在地性等等,其中數篇論文顯示出觀點鮮明、方法嚴謹、結構清晰、文字流暢的特點,相當值得鼓勵,可惜名額有限,遺珠之憾在所難免。此外,本人想指出參選論文的共同缺點──也就是創見較弱的現象,期許未來能讀到更具開拓性的論文。▓ 詮釋的轉向-以波依斯( Joseph Beuys )的行動藝術《首領》(Der Chef) 為例
作者秉承其優良的哲學訓練,寫出觀點明確與思路清晰的論文。論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能將模糊抽象的美學思維,化為既犀利又微妙的現象學分析。稍微可惜地是,不大認識波依斯的讀者,要到論文後半才會有眼界豁然開朗的感受,抽象的文字演繹終於落實到具體的作品分析上面,論證的說服力赫然增強。
▓ 朝向人之啟蒙與救贖的藝術理論-論阿多諾的美學訴求
這篇論文對阿多諾美學中的救贖觀,做了十分深入的整理、釐清與闡釋。作者的文字曉暢,沒有詮釋西方理論常見的生澀感,並且議論的理路清晰、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地凝聚成頗為有機的整體感。值得進一步期盼地是:作者可以耙梳中外研究這個議題的資料,並且在對話的過程當中,提出前人所未有之議論。
造形藝術類評審觀點
陳瑞文│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 失訊 Lose Contact王嘉驥: 這件作品的概念最早是源自他受南條史生邀請至上海參展,是一件不錯的作品。他本想在威尼斯也發展類似的概念,但因和北美館合作的計畫已定案,無法再增加,所以就沒有在威尼斯雙年展做。
羅森豪: 看到作品氣球衝上去的那一刻,我聯想到之前陪太太去做產檢照超音波,透過影像觀察腹中的小孩──從模糊到清晰,我從這個角度看見一些概念:孕育的過程。重新再看,他作品的影像也是黑白的,我覺得影像的結構很好,…
王嘉驥: 超音波的影像比較模糊…
陳愷璜: 粒子也更粗….
陳愷璜:這件作品的藝術性很高,從身體經驗到空間性,從微觀到巨觀都有,而且他很清楚一個藝術家能講的是什麼,把它講清楚了,其他不能講的,他也不去講它,最後工具消失了。
羅森豪(同意地表示):最後工具不見了…
王嘉驥: 他不善用言語表達,但他的直覺很不錯。另外,剛才羅老師引用母體的說法我覺得蠻好的。自有影像以來,傳統上就一直在談「再現」的問題,使用影像的人也一直有「觀點」的疑慮,他等於打破這部份。當然他也談身體感,被「宰制」或「控制」這事情。現在大部分影像是被控制的,他則採用了一個新的方法來重新看待這件事。
陳愷璜: 更重要的是,當代的「再現」議題裡頭如果有些新的可能,他是有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因為他不是單純的「攝影成像」,他的作品裡頭突顯出一種能量豐沛的「偶遇性」,你把球放上去以後,是由老天決定,出狀況就沒有了。
王嘉驥:有點像星艦迷航。
陳愷璜:我認為這部份滿迷人的。
羅森豪:所以他會選擇在都市空間,而不是荒郊野外。
王嘉驥: 所以我認為「母體」的類比蠻好的,最後呈現出來城市作為我們人類生存的母體,和原初的母體,兩者環境的對比非常大,很值得討論。
▓ 我痛恨假設,但一開始如果可以 或許能保留些微的
陳愷璜: 這件作品我很喜歡。屬於台灣當代身體論述的內涵我認為還太薄弱,但<失訊>就很不一樣,它雖然是看不到的,可是自有一種臨在感──一種雖然身體無法在場,卻渴望在場的想像力。這件則又不同,它的發現裡頭有一種塑造,譬如它試圖從影像、空間裡頭去找到一個新的身體,所以有時可能是因為失神的關係,會有一種特別新穎的身體感在裡頭。椅子的安排可能屬於他個人比較內心角落的東西,不那麼愉快,可能會帶來某種傷痛、死亡、悲傷的意像,或與某種情意結有關、一些無法訴說的義涵在其中,這又跟失神的意象連結在一起,兩者有很特別的關係。我對它的評價很高。
羅森豪: 這件作品讓我感覺直接跟我的工作產生聯結。我的工作必須常常帶著學生到全國各地的小學,去實地觀察他們如何教學、如何與小朋友互動、生活的情形。我看到了許多符號,譬如椅子讓我感覺像是看到墓碑,他的影像──像是小朋友的教室,其實滿冰冷的,他的作品滿能跟目前的生活、台灣的教育、現實中小孩的童年記憶連結。我是看到這部份。
陳愷璜: 我看這作品的時候有一個想像:哪一天的哪個時候,全台灣的人都變成這樣….
王嘉驥: 這件作品的確蠻有意思的,作者從以前到現在的創作一直都跟童年有關,也或許是他身體記憶的某一部分,透過再演出的方式去召喚…,這樣的敘述方式其實有點像是尤里西斯式的:長大後再去召喚某種以前的過去,但這過去已經不可能真的召喚回來,他便透過一種再演出的方式,成了另外一種新的創作。他教小孩子去演他希望他們做的動作,可是做出來後可能又已經不完全是他自己能控制的了。所以他也跟前面那件作品相似——在能控制與不能控制之間。在年輕的創作者中,這兩位其實都還蠻敏感的。真正呈現出來的東西你很難清楚地說那是什麼,就是有一種詩意感,和一種童年召喚的記憶情結。他在這部份的處理是相當不錯的。
羅森豪:我感覺他在控制上似乎沒有像第一件那麼詩情畫意,還是有點比較「綑綁」些。
王嘉驥: 他控制的程序比較複雜,他也希望他們按照他的某種方式,感覺像是他寫了一個腳本,希望他們按照腳本演出,可是小孩子並不可能真的按照他的腳本去演,所以反而那個空隙是很有趣的,再加上看的人多多少少會有個人的投射……。
Q: 我沒有想到他是寫了腳本讓小朋友演,我以為他是很自然的拍小朋友在娃娃車想睡覺的樣子。
陳愷璜:我認為你說的部份是在他的控制之內。
王嘉驥:所以,最有趣的是在這比較具體的身體感裡面,而最自然的也是在這過程。
羅森豪: 他這椅子還很特別…跟一般小朋友的不太一樣,他這應該是比較重的那種,故意做得比較厚。
王嘉驥:很接近你剛才講的那種墳場的感覺,已經有點非常制式的味道。是他刻意的安排。
▓ a mind of skin touch
三位評審: 這件作品的個別影像都還滿有趣的,拼在一起以後,反而感覺不到他那個身體摩擦、在裡面游,在那邊閃躲的戲劇性效果。個別影像都滿有趣的,觀念也沒問題,可是準確度還有待加強。這幾件作品都在談身體感的東西,也都滿不錯的,這件就是準確度還差一點。
▓ 音本義 vanish into space
陳愷璜: 個人一直很喜歡作品是跟身體、人的身體有關。這件作品比較是屬於電子、控制、感應這類封閉性迴路的東西,很多這類東西滿無聊的,可是如果加入人的因素,有時就有很多變化。這件作品就是這樣,人參與進去以後就產生很大的、出乎意料之外的變化。
王嘉驥: 這就是一般在談的玩新媒體或技術媒體,其中有很多軟體、硬體的介面需要去處理。但我對於一般所謂的「互動」覺得蠻反感的,因為大部分的互動都是「假互動」,差別只是在於直接控制或間接控制。比方來講,有隻滑鼠就可以點進去,看起來你有參與的自由,其實根本不然,因為路徑都是預先設定的。這種互動就讓人覺得索然無味。所以愷璜兄剛才講的部份,也是我覺得比較有興趣的部份,整個作品空間其實是被控制的,但人進去之後增加了作品本身的一些可被思考和討論的問題,再加上他應用聲音作為另外一部分的媒介,人進去之後,經過感應,產生聲音的變化。這部份是他蠻成功的地方。
陳愷璜: 對,進一步了解會發現它背後技術性的部份也比較複雜,它還有個隨機選取的功能,這在技術上比較難,如果是你動一下他也動一下,就比較簡單。
▓ 大房間
王嘉驥: 對一個大學的學生來說,這件作品相當成熟。缺點在於影像的內容有一點腔調,那腔調太重,但他把時間的線性切斷之後,再利用比較random的方式,在三個影像裡隨機的播放,其中碰觸到對歷史、對時間、對記憶的部份。在形式上他這部份是成功的,但內容稍嫌缺乏。
陳愷璜: 它裡頭有一些對過去某些藝術史片斷的再現,所以會讓人覺得有點裝腔作勢,不過如果是大四的學生倒覺得還可以接受。
王嘉驥: 它給人一種裡面有『鬼』的感覺,可是『鬼』到底怎麼回事又沒有交代得很清楚。
陳愷璜:對,是有點裝神弄鬼。
王嘉驥: 但他在抓時間軸上面,因為影片其實只有一部,再把它切成三個、隨機在跳的時候,他抓的時間感、time code各方面的準確度是夠的。
羅森豪:他處理時間不錯,可是處理空間有點怪異。
王嘉驥:對。
陳愷璜:他在展示空間展現的時候,銀幕之間的關係像是高度、縫隙之間的寬度有點問題。
羅森豪:不過他在最後的時間跟空間所共同形成的「鬼」的空間,….
陳愷璜: 他三個銀幕裡頭的內容完全一樣但不是同步播放,所以看的時候會錯開、錯開、錯開….,他有點在玩閱讀文本的衝突,又有影像暫留的錯覺,好像剛剛才看到、剛剛才看到,一種互相影響的效果。
▓ 開關
王嘉驥: 以他的創作過程來講,這件算是很不錯的作品。他的觀念其實都蠻簡單的,以我對他的了解來講──這是我對他的詮釋——他的作品一直有種強迫性,他一直在處理這種強迫性的問題,這種強迫症甚至近乎一種法西斯,我曾經取笑他:你規定人家,人家就一定要這樣做嗎?他就是一直在處理這種強制性的問題。就這幾年看過來,他現在能處理到這個程度,觀念上算有點通了——背後的法西斯,關於控制的欲望,甚至心理上強迫症的問題等等。
陳愷璜: 我有選他的原因跟王老師提到的相仿,類似這樣的呈現在台灣並不多見,藝術家願意把他自己這種性格透過這種方式顯露出來──事實上他不是投射他的個人,而是社會群體的一種動態。其實你進到裡頭,聲音很大,大到讓你覺得有點害怕。
王嘉驥: 對,整個社會變成那種強迫症,被強迫捲進去的那種狀態。我覺得他碰觸到台灣媒體、社會、各方面的集體強迫症──被強迫開、強迫關的狀態——而不再只是他個人的問題。在台灣,我們其實更能感受到這種狀態。他過去一直在做關於「禁止」這個主題,譬如「嚴禁煙火」。但在處理上這件算成功的。而且如愷璜兄所講,碰這問題的人不多。
陳愷璜: 解嚴這麼久了,碰的大多還是符號系統、圖像系統的居多,有這種身體、環境經驗的很少見。
▓ 誰創造 誰在乎系列—Choice or Option?
羅森豪:這件作品在視覺上是種享受。裡頭的桌椅、生活性的畫面,表現出享受的慾望。
陳愷璜:他的構圖,畫面裡那些電視機、桌椅、沙發….,這件作品讓我想到Hamilton那個年代的「造反」性,帶有一種宣示的味道。
▓ 聲音都被雲給吸走了
陳愷璜:他的繪畫語彙主要還是十幾二十年前,最後一波的新表現,特別是德國方面,比較接近。語言不新,但主體還不錯。
王嘉驥:感覺上他還有話要說,雖然不是說得太高明。
陳愷璜: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它裡面的人都是肢解的。我支持它是因為感覺與整個大環境的狀態似乎還有所聯繫。
羅森豪:我是看到對未來的恐懼,身軀都消失了,生老方面的觀想,譬如說頭老了,就把它移除。
音像藝術類評審觀點
吳珮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
參與世安基金會藝術創作贊助的「音像藝術」類評審工作,ㄧ直是愉悅的、獲益良多的經驗。從這一屆徵選的 29部作品中,可以觀察到台灣的影像新世代持續展現的生產力,年輕學子的音像藝術作品在某個程度上呼應了近年來創作領域的生態現象,紀錄類及動畫類仍然是創作的大宗。就紀錄、實驗與劇情作品而言,視覺品質更趨向精緻化,對於現實性題材如眷村的消逝、都會地景與生活空間、女性身體與墮胎等切身議題表達關懷;技巧或形式新意或有不足,但誠意與企圖不曾稍減。動畫部分競逐的作品更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當然與學院內部動畫多媒體學門已趨穩固的建制、資策會及公部門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的有利條件有關,產業技術的變革因應著數位紀元的到來,從年輕學子源源不絕的創作力量與令人驚艷的作品可以看見台灣動畫的未來發展。學生的作品拋開框架的限制,可以展現無限的熱情與天馬行空的創意。他們是未來音像文化產業的主角。而我們都知道音像創作人才的培養,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今日所有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莫不成長於長期的累積沉澱、無數的再出發之中。國內的音像藝術創作領域,仍然需要許多公部門的資源挹注及基金會的支持。這裡我也要特別表達世安基金會在我心目中的特殊地位,這些年來世安基金會一以貫之地贊助並鼓勵國內學生的美學論述生產與藝術創作。在音像類別方面,也有別於國內其他公部門補助機制或影展獎項,世安獎特別針對年輕學子提供藝術創作相互交流觀摩的平台,給予作品實質的鼓勵,也培養學生更開闊的視野。在一個凡事講求媒體曝光的年代,世安美學基金會只是默默耕耘,在沉靜的步伐中努力付出對國內美學及創作環境的關懷。而我想說:「有你們,真好。」
▓ 別為我唱悲傷的歌
透過細膩的聲畫關聯方式對生死命題加以延展,美術技巧及視覺形式純熟,作品頗富詩意。
▓ 迷霧之外
不易處理的題材,但卻掌握得宜,影片的內在節奏隨著情節推展逐漸成形、建立;整體架構堪稱完整,聲音部分的處理也相當用心。
郭珍弟│
這次的評審過程,很高興能夠看到年輕的創作者們多元的作品。在這些媒材、內容、形式都不相同的作品中,要分出高下其實是很困難的事。世安文教基金會與包含我在內的三位評審都有一個共識,希望能夠鼓勵在形式風格美學上具有原創性、實驗性的創作。此外,以短片的形式而言,敘事或概念的清晰度、完整性;表達語彙的準確度;影片張力的集中性都是評比的關鍵考量。得獎的作品都獲得評審一致的肯定,未得獎的作品也有令人印象深刻之佳作:如〈激射美獸〉,〈mR.M’s laB〉,〈最後的動畫偶〉等。創作有時是一件孤獨的事,小小的掌聲,希望給大家打打氣!─2005/11/4▓ 下雨後
委屈的小男孩,一個豁然開朗的雨後之夢。敘事完整、有詩意。黑白色調,視角在平面上流動,寫實與夢幻自然流暢地交織在一起,建立了獨特的視覺風格。
▓ 查無此人
拼圖般的解謎,曖昧的留白,造成閱讀敘事上的趣味懸念。設計的視覺、聽覺、旁白,在形式風格上又渲染了懸念的氛圍。整個影片也像是創作之心境的反影。
表演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友輝│
▓ 安靜一點好不好在情節上,企圖透過兩對男女之間的感情糾纏和各自利益的追求,表現出慾望、貪婪、背叛等等人性的陰暗層面,然而視野淺薄,虛構的故事宛如通俗的連續劇劇情,並無深刻的情感可言,對於真實世界的描寫也趨向於空洞與空想。表演上,以寫實的表演方式為基調,然而技巧性的表演卻無法讓蒼白的思想添加內涵,整體而言,藝術性的表現未能展現新的觀念與技巧,整體表現亦無創意的價值。
▓ 旋律,在愛情交界處
以不同世代的愛情對照為戲劇演出的主軸,在形式上以寫實的表演為基調,並輔以抽象的舞蹈穿插其間,企圖透過戲劇的敷演表現不同世代的愛情觀。創作者刻意在對白中加入不少現實社會的事件與話題,然而並未能勾勒出當代特殊的環境和深處在這樣環境中人們的真實情感。整體而言表現雖然尚稱流暢,但是難以打動人心。
周慧玲│
▓ 安靜一點好不好意圖以黑社會為背景呈現愛情主題,可是對於人物語言處理拙劣,完全無法彰顯意圖,且表演調度很差,圖有形式而不知所云。
▓ 旋律,在愛情交界處
平鋪直敘不知主題何在,時空處理沒有任何意義或必要性,製作演出上也是空有昂貴的舞台設計與製作,卻與導演手法無關,表演技巧猶顯幼稚。
今年作品太差了,我們決定從缺是為了警惕投稿者,須當更加用心了。
再者,建議請創作者提供紙本劇本與演出影片記錄,以方便審查。此次只有演出記錄,但記錄拍攝角度過遠,演員聲音不足,很多地方反覆聽才能約略聽懂,造成評審困擾。創作者提供紙本也可有鼓勵劇本編修之意。
另,徵件公告可更廣為宣導,鼓勵青年創作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