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王雅倫、許仁豪、陳瑞文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林昆穎、雷逸婷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史明輝、吳秀菁、林欣怡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朱宏章、吳易珊、陳德海

世安美學 - 論文獎評審觀點
王雅倫│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時間的空曠景觀:談岡薩雷茲佛爾斯特的電影《台北》與其內的「弱聲光情境」》
本篇論文是本次投稿篇數中最無異議通過的一篇佳作,看似小品卻張力十足,思緒清楚條理分明。論文題名與內容雖像是比較佛爾斯特與蔡明亮的《愛情萬歲》跨文本對話,但作者緊緊扣住兩片中導演在處理「低強度」的時間空曠(無)影像時的手法,其投射出對一個城市與人的看似平庸,碎片,卻在間隙中釋出多面堆疊交織的當代語境。作者藉由德勒茲的理論美學貫穿全文,巧妙地在三段布局中將影像中的抽象與言說轉換成一種分析與良好的閱讀;唯結論應可以再突破。

▓《喬凡尼巴里歐內的藝術聲譽:從誹謗圖像與展覽切入探討》
本篇論文的獲選主要理由是文獻的搜集的使用,使得研究與書寫一氣呵成,提煉成為一篇新的創作。如同作者所提在近代研究中,兩位十七世紀時期的畫家巴里歐內和卡拉瓦喬之「誹謗」事件多次被研究者拿出來討論,本篇論文大量參考外文資料,將此一歷史事件來龍去脈交代清楚,文字流暢是其優點。唯前言與結論皆提到的「義大利誹謗傳統」的背景未盡描述與說明;以及對於兩畫家作品的細節差異的發現,如能突破原有的文獻框架,當會為本文貢獻再加一筆亮點。
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此次論文處理的題材多元有趣,從當代藝術、到舞蹈、到古典藝術、到電影美學都有。每篇論文展現出不同的研究取徑,深淺不一,長處不同:有些展現出理論運用的嫻熟,有些展現出時代脈絡整理的細緻,有些開展出精彩的文本細讀,有些還有田野工作的補充,研究方法面相廣泛,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從文章的取材、論述結構組織的嚴謹、論述範圍的掌控、跟分析深度各方面的綜合表現來說,這一次的文章以〈時間的空曠景觀:談岡薩雷茲―佛爾斯特的電影《台北》與其內的「弱聲光情境」〉最為傑出。文章處理單一文本,以德勒茲的電影理論來論述《台北》影像形式的特殊之處,作者對德勒茲的影像理論掌握嫻熟,知道德勒茲影像理論所說的物質感官層面,即是其認識哲學關於主客體的沉思,亦是關於時間―空間維度的哲學。作者的理論陳述緩緩開展,邏輯鋪陳有序,並且合理運用到對文本細節的分析上,理論與文本兩相呼應合宜,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理解《台北》與蔡明亮電影的互文關係,以及在全球影像流通時代的文化政治意涵,在規定的篇幅之內展現出分析步驟的完整性,唯獨結論稍嫌草率,應該可以再完善。

另外〈喬凡尼˙巴里歐內的藝術聲譽:從誹謗圖像與展覽切入探討〉一文也是佳作,展現出古典藝術史研究爬梳文獻史料、多元外語能力跟作品脈絡分析的功力,唯筆者從當代對喬凡尼˙巴里歐內作品的文化熱潮寫起,如果研究能從當時的歷史考察延展到當代的文化意義,這篇文章的價值會更高。
陳瑞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 《喬凡尼•巴里歐內的藝術聲譽:從誹謗圖像與展覽切入探討》
此文從 2008 年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宮博物館「巴里歐內」特展與 2011 年國家檔案「卡拉瓦喬在羅馬」特展文獻出發,一方面揭開誹謗卡拉瓦喬的巴里歐內之實際情況,另一方面評估巴里歐內在藝術史上的位置。論文在文獻剪輯串接與作者的分析,乃至結構的鋪陳與文字的掌握力有好好的表現,讓論文可讀性極高,獲獎實至名歸。

▓ 《時間的空曠景觀:談岡薩列斯-佛爾斯特的電影《台北》與其內的「弱聲光情境」》
這是一篇分析法國藝術家岡薩列斯-佛爾斯特的《台北》電影的論文。作者以德勒茲的純粹聲光情境論點,分析此作中的影像微分化、層疊化、靜默、特寫低限與空曠等特徵,在蔡明亮電影、新浪潮、影像實驗與當代創作之間成功地給出一個針對電影語言表達問題的討論。作者文字掌握良好,邏輯清晰,是一篇作品分析的佳作。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嘉驥│藝評家、策展人
2018 年世安藝術創作贊助的送件者雖然比前幾年踴躍許多,但整體品質卻未見提升。其中,繪畫的數量和品質相對低落,題材流於形式且表面化,尺幅微小,都是值得注意的警訊。新媒體及裝置類型的作品,送件者明顯激增,這是近年來持續看到的趨勢,今年也無例外。

前兩年盛極一時的社會抗爭,連帶對於台灣政治嘲諷的議題,從今年送件的作品來看,似已徹底冷卻。倒是性別題材的作品,隨着社會熱議,在這次也有所見;遺憾的是,以此類議題創作的送件者,明顯都有過度耽溺的現象,不但赤裸而直白,在觀念和美學的思考上顯得薄弱。

▓ 得獎作品《stone face》
創作者以盆栽作為發想,在創作自述中如此描述:「企圖透過『自然物』與『非自然物』、以及強調『幕前』與『幕後』觀看的位置差異,使水泥牆中間鑲嵌植物形成兩面的對比:前面是完美的外表,而背面的盆栽則是接受能量的地方,不論是正能量或者負能量,都影響這株植物的表現。」

實際上,若是真從「盆栽」的審美看待其作品,不免令人極為失望,因為創作者刻意利用水泥巧作的植物雕塑,實在看不出什麼特殊或高超的盆景美學。相反地,如果從他作品中突兀甚至毫無美感可言的水泥構造去觀察的話,反而讓人聯想起台灣隨處可見,緊緊依附在舊屋外牆的各種意外生長的植物。

不管城市或鄉村皆然,水泥牆面上的縫隙、邊隅、角落,因為風侵雨蝕,日久之後,因為鳥兒所夾帶的各種植物種子,莫名地落入牆縫,繼而從中長出各式各樣人為無法掌控的野生態。時有所見的現象,譬如榕樹從牆面橫空冒出,最終滲透、佔據,甚至吞噬整個牆面的奇觀。如果從這樣的視角去拓殖創作者有意結合的盆栽和水泥牆面這兩種造景的概念元素,此一系列的創作,或許更有令人可以期待的未來。當然,前提還在於,創作者實在有必要針對盆栽/盆景的美學與雕造技術,進一步地深入。

至於作品的命名,建議創作者有必要砍掉重練,因為一點也不高明!

▓ 得獎作品《在頭上開一槍》、《不過是個吻》、《看遠方的爆炸》
創作者挪用了藝術史,尤其是歐美藝術史上的多種風格,從超現實主義、社會寫實主義、鄉土主義,乃至於普普藝術等各種視覺元素不一而足,繼而在透視的構成上,將之混搭而成。不但如此,創作者還運用了畫中畫的手法,製造了當代影像奇觀社會如今無所不在的視頻聯想。

創作者拿繪畫與視像對話,擬造了實相與虛像辯證的懸疑空間。除了提供耐人尋味的觀念和視覺感,創作者繪畫的技巧看起來也有可觀之處,頗令人期待其未來的發展。不過,畫中所見的各種近乎紛雜的影像及畫面,其彼此的互文關係,或在敘事上的關聯性,似乎顯得曖昧不明——這是值得創作者再思考的部分。
林昆穎│藝術家、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 專任助理教授
▓ 得獎作品《伏流》
物理性的控制,一直是科技藝術中重要的媒材實驗,伏流作品利用泡泡的現、浮、隱,來創造感官指引,一則在可控的動態節奏中呈現出抑揚頓挫,又將泡泡的有機形變,發展成牽動情緒的吸引刺點。目前尚在實驗的玩味階段,而可看出論述與美學的未來可能性,期待創作者能夠更細化研究,持續試驗,從中探求出更精準切題的視覺語言。

▓ 得獎作品《雪地裡的早餐》
介於空間、攝影、繪畫之間,創作者找到一個感性的複合語言,仔細的計算,巧妙地將符號解構於錯視的現場,單幅作品似乎深藏著作者的內心故事,卻能以不言而喻的構圖呼喚著觀眾的親近,而整體空間美學,則進入抽象繪畫的語境中,又明示著跨域的多元欣賞觀點,這樣細膩的幾何處理,拉出一條哲學思辨的道路,使作品就像是一場成熟的美學對話。

▓ 得獎作品《荒地回望》
利用 3D 掃描技術,直接還原荒地棄物的現場,是對時間深刻的凝視,在虛擬環境保存著難以造假的腐舊材質,更是對於現實世界的強烈告解。作品並無因使用科技而導向炫技,反而恰如其分地回應了暫時棲居與時間遊牧主題,仿若是期待通往嶄新,卻又以全知其虛空而卻步,一個稱為家屋的必然情感,被凝視者霸性的瞬間接收,一方面無奈,一方面也坦然。三頻道流動影像的彼此關係尚未成立,欣賞者輕易就會離開作品情境,此為美中不足之處,期待創作者能有更細膩的著墨。
雷逸婷│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
▓ 得獎作品《合群系列I》
創作者以木雕與鋼材為媒材,從早期的單一人像逐漸發展成群像,於 2017 年以「合群」(Fit In)為母題發展系列作品。《合群系列I》除了雕塑,也是動力裝置。後續的其他系列還將這些同中有異的群像個體一一命名。

他擅以亞洲男性上班族群為模特兒作出反應現實人生的人像雕塑,「如何描述人」是他自美術系至雕塑所期間摸索累積而來的題旨,或許也象徵著創作者的分身與代言。此作中有著亞洲臉孔、身著西裝手插褲袋、面無表情抬頭望遠的六個精緻小型男性人像,站立於約 30 至 60 公分大的圓形不銹鋼台座上。這些身高不超過 4、50 公分,體型姿態與裝扮雷同但面容髮型皆有細微差異的木雕人形透過動力裝置與機器聲響,規律而等速的繞圈圈旋轉,像不倒翁似地產生了一種令人莞爾與反諷的戲謔情境。

每個不銹鋼台座的光潔鏡面,在運轉中映照出其他旋轉中的「合群」人形與現場觀者,於虛實與比例間也增添了觀看的興味。創作者想表達對於形塑獨特個人的主觀印象、集體群聚的整合秩序感,企圖點出現代社會「人群」的個體價值訴求與團體互動概念。也許透過數量增加或體型增大的不同組合,能給予觀者更為強烈的訊息與感受。

▓ 得獎作品《不定的數種模樣》
從送件資料上,可以看出創作者從契合展覽的題旨發想、計畫執行、現成物改造,展場呈現,以及影片特寫與文字書寫,都相當切題與完整。創作者提到在眷村某家屋裡發現的老舊櫥櫃,底部因白蟻啃蝕而中空變形導致櫃體傾塌,屋牆上有諸多塗寫的符號與圖像。朽壞的櫃子使他聯想到眷民遷移無定的旅程,北投溫泉水的療癒意象聯想到水流動不停歇的特性,便以為媒介,串接連結眷民的漂流來台經驗,最後由牆壁上螺旋狀的塗鴉引發出回流的水利裝置。

他現階段的創作起點大多來自個人對於家庭經驗與影響,著重於年少成長過程中特定創傷所引發的連結藉以塑造具個人記憶與情感投射的心理空間。這件作品亦是循此經驗發展。創作者以房間舊木櫃為創作主體,打開抽屜櫥窗加以改製,包括木製水道、幫浦,櫃體上置放鏡面、玻璃罐與撿拾現成小物等;其中,燈效的切光安排與光影躍動感、鏡面的折射等諸多做舊細節與陳設手法在視覺美感上相當細緻講究,值得尋味。作品藉由動力裝置讓「水」的循環象徵眷村居民過往的三階段──戰爭時期的重要飲水、橫渡海峽的覆舟險惡、現居住地的溫泉療癒──《不定的數種模樣》鋪陳層次娓娓道來。整體而言,裝置與空間布置巧妙地將當地歷史元素融入創作。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音像藝術類評審觀點
史明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教授
今年世安藝術創作贊助獎<影像藝術類>報名創作類別涵蓋多元;其中包括有科技藝術創作、虛擬實境 VR 創作、錄像藝術創作、紀錄片、實驗片、劇情片和動畫片。在評審過程中的確有相當難度和評定方向的認定,經過評審委員幾番的討論與投票,最後以得到評審委員最大共識的動畫片<炸芋丸>勝出。

<炸芋丸>是一部說一個好故事的創作短片,有精彩的美術風格和分鏡剪輯,角色視覺有相當優異的設計,是難得用一種台灣當地符號做為原創的動畫作品,尤其在於三代親人之間的親密互動和表演,用小朋友的角度,因著喜歡吃阿嬤做的<炸芋丸>這樣簡單的生活故事,開啟一段親情間的暖意與依賴關係。角色刻畫相當親和且鮮明,使觀眾可以輕易融入故事中的家庭情感元素,是一部相當成熟且具風格設計的創作,基於以上優異原因,最後贏得評審們一致通過為本屆影像藝術類首獎。

另外值得一提的創作是<流動的街區>,屬於科技藝術的影像創作,用了空拍的技術,重疊兩段不同時間<安鏡>與<繁囂>的同一條街景,拍攝技術成熟且創作形式頗具吸引力,是本人相當喜愛的作品之一,可惜是本項競賽中的遺珠作品。

總之在此要恭喜今年<世安藝術創作贊助獎>所有的得獎者,感謝世安文教基金會多年來給與學生創作上的幫助和鼓勵。
吳秀菁│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副教授
得獎作品<炸芋丸>:有趣的故事,簡約的美感,流暢的敘事,表達隔代的關愛與和好。
林欣怡│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更新中...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表演藝術類評審觀點
朱宏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
今年表演藝術類的獲獎者均為舞蹈作品《等距》及《度慾》兩件作品在實驗與創新層面於眾多參賽作品中十分突出。《等距》利用投影及燈光強化肢體表現出人我距離的變化;《度慾》巧妙結合雜耍球技與舞蹈編排來描繪慾望的多變。

兩項舞蹈作品的時間長度都不算短,但通過編者的精心編排令觀者可目不轉睛,足見在藝術層面的表現有相當的可觀之處,在此恭喜兩項舞蹈作品於今年度獲獎之外,同時鼓勵來年有更多的戲劇作品參與世安藝術創作贊助的評審。
吳易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副教授
今年共有十八個作品參選,戲劇類相對的少,但整體而言涵蓋多元的形式、風格、內容、多媒體科藝、特技馬戲、表演場域、素人與專業舞者…。欣見表演藝術美學的拓展實踐,年輕創作者勇於嘗試及融匯思辯能力的百花齊放。

獲獎的兩個作品風格及題材迥異,《等距》十七分鐘、《度慾》二十二分鐘, 兩首作品都以偏向中篇的長度,展現新人創作的能量,但卻不因此而有所贅辭或主題龐大而失焦。

▓ 《等距》雷射光營造的空間隔距及時間的象徵,成為清楚且被善用的符號,動機層層推進並堆疊,內在意涵在簡單的意象中呈現令人感動的連結,簡單乾淨卻又深刻的張顯主題。理性的身體語言,卻能在感性的相聚離散雙人中,讓人與人的情感關係在空間中流動,賦予具渲染力的意義與觀照。

▓ 《度慾》結合雜耍特技裡的彈球,球巧妙地被轉化成為慾望、爭奪、共存、給予、渴望…等情感投射,從而探討人性、生存與生命的價值。善用道具箱的拼排調度,讓空間以豐富的層次製造出異域遷徙的巧妙意象。身體語彙、音樂的使用、編排的手法在藝術與技術上找到很好的平衡,在抽象與具象、寫實與寫意的轉換及發展相當圓熟,是一首情感維度與技術量度兼具的出色作品。

以下幾首作品因名額之限,雖遺珠之憾沒有得獎,但亦要給予相當的肯定及鼓勵:
▓ 《一個人晚安》純熟的將所有舞台元素交融運用,展現其創作編舞的功力。黑衣人如同思緒及內在的反照,象徵記憶的流轉,牽引出主角女舞者抒情細膩的情思。最後更神來一筆的轉換,原來靜默獨身的男獨舞者才是主體,所有人皆是他的延伸,恍然這是以三維度思覺的觀點,展現存在與虛空、精神與肉體的探求。

▓ 《看見光-永生》、《消逝》巧妙將傘技、高空絲綢、雙人平衡等,與動畫科技或箱形道具結合,雖然從技藝所轉化及延展的意涵較少,但同樣在技術與藝術上達到很不錯的平衡。可見雜耍特技已晉的水平,及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的人才培育、藝術性蘊涵的陶養,皆相當耀眼的展現具有當代性的足跡。

▓ 《邊界描繪》結合科藝,利用光管裝置製造界線框架中和諧與衝突的平衡,肢體的探索與光管的互動,在偏冷的基調上,形成兩種相當不同的語境,雖對話及呼應上,仍有探索及實驗的可能,但整體作品仍相當亮眼。

▓ 《單向療程》以六十分鐘的篇幅,運用環境舞蹈及浸入式肢體劇場的形式,展現龐大的企圖心與大膽的嘗試。原始而生活化的肢體語彙給與作品很具強度的傳導力量。從「藝術治療」的理念延伸,善用現實環境與空間來呈現出精神異化的狂躁紊亂,及修復宣洩後的釋放與轉化。而透過影像的鏡頭語言,我們讓作品得以從第三人的視角被共構,從觀看沉浸式劇場中表演者與觀看者的互動,展現另一種思考與批判的可能,是一首極具層次與潛力的作品。
陳德海│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副教授
整體評鑑意見:
今年的甄選作品中,舞蹈創作卻遠多於戲劇創作。這十六首舞蹈作品風格多元:有傳統的抒情或敘事形式的,以「舞蹈劇場」的模式為表現手法的,或以即興為創作模式,街頭行為表演的,更有將舞蹈治療的手法為發想的。其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結合了特技與舞蹈的嘗試。特技在肢體的張力與極限大大地豐富了舞蹈的可能性,加上其他的劇場元素的配合,很可能將成功地引領出一個舞蹈創作的新可能與新方向。

▓ 作品《等距》
舞作巧妙地運用投影、音樂、與個體移動,生動描繪出人與人之間在空間上與情感上的距離。手法簡明扼要、唯美浪漫。投影的有效運用是本作品很大的特色:無論是象徵時間的秒針移動,或隔開兩人的界線,都提供了空間上的疏離感,也強化了因時間流逝更加迷網的幽情。結構簡明、意境悠遠、一氣呵成,是一個極具感染力的作品。

▓ 作品《度慾》
本作品以精緻化、美化過後的雜耍球表演象徵著人的慾望流轉與細膩的情感表達,加上適切的道具、音樂、與戲劇的輔助,擴展了雜耍球與肢體表演表現的可能性。結構清晰完整、動作順暢優雅、充滿驚奇,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的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