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陳瑞文、劉瑞琪、吳超然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李明學、王雅慧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吳珮慈、孫松榮、李明宇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王友輝、劉守曜、陳雅萍
< 美學論文獎 >:陳瑞文、劉瑞琪、吳超然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李明學、王雅慧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吳珮慈、孫松榮、李明宇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王友輝、劉守曜、陳雅萍
世安美學 - 論文獎評審觀點
陳瑞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藝術認證困難的解決方案:文化人類學的視野與解讀姿態》奠基在丹托的哲學解讀藝術方案的問題上,論文試圖務實地從文化人類學解決作品的藝術認證課題。不管是否曲解丹托理論,作者在上述的課題上具體地羅列一些解決方案,也確實一定程度地回應了作品認證的課題,這個嘗試與提出的解決方式是這篇論文吸引人之處。
▓《朝向一種場造美學:共享域思維下的當代社群藝術》
以小論文的篇幅處理當代藝術社群的場域共享理論,確實是難度極大的挑戰。作者採取漸進鋪陳的方式,從當代藝術社群的歷史、歐美案例的倫理、空間與主體三個不滿,到台灣的案例,讓場造美學議題分層地展開來,文字清晰與豐富的引述,有效地演繹社群的共享訴求。能妥善安排多樣的文獻材料,是這篇論文脫穎而出的原因。
劉瑞琪│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這次參加評選的作品數量增多,而且十分多樣化。除得獎作品之外,力作尚有漢語對古琴美學影響的探討、條分縷析的禪畫圖像學研究、對高重黎電影洋溢清新情感的詮釋、以及對如幽靈般的攝影運動的剖析等等,讀來令人欣喜。兩篇得獎的作品,並非在論文的寫作與演繹,最沒有缺點的作品,卻令人體會到作者們對研究的勤懇熱忱,具有引人入勝的思辨深度,以及充滿企圖心的開拓性觀點。建議作者們可進一步思考,「文化人類學」或「共享域製圖學」在論述中是否太輕易成為解決問題的萬靈丹?
吳超然│東海大學 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本屆「世安美學獎」共有13篇論文,分別從電影、策展、公共藝術、藝術理論、音樂與文創等角度進行深度的評析。在略微紛雜的書寫內容中,要挑選出前兩名的作品實屬不易。評審們也在多次的討論後終獲致共識。整體而言,年輕世代的書寫者,大都受過良好的學院訓練;對於其所分析的內容也能夠適當的運用當代美學藝術理論與方法,達到說服的目的。本次參選論文中的美中不足處在於,部分書寫者在處理西方美學理論與論述時,欠缺一個把理論內化整理的過程,以致於在文字與敘述的表達上,呈現過於玄學化的傾向,最終導致論文無法達成有效的溝通。
得獎的兩篇文章〈藝術認證困境的解決方案:文化人類學的視野與解讀姿態〉和〈朝向一種場造美學:共享域思維下的當代藝術社群〉無論在理論的操作、書寫的結構與文字表達上均屬佳作,並獲得所有評審的認同。
本次評審過程中,確有遺珠之憾。例如有討論漢語和古琴音樂美學之關係、高重黎的電影美學分析,以及寒山在禪宗繪畫裡的圖像問題之論文都吸引了評審們的關注。但,因為論文格式或內容分析問題,以致於無法入選。
期待下屆「世安美學獎」,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更紮實的美學論文共同參與。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嘉驥│藝評家、策展人
2017 年世安藝術創作贊助的送件者雖然比前幾年踴躍許多,但整體品質卻未見提升。其中,繪畫的數量和品質相對低落,題材流於形式且表面化,尺幅微小,都是值得注意的警訊。新媒體及裝置類型的作品,送件者明顯激增,這是近年來持續看到的趨勢,今年也無例外。前兩年盛極一時的社會抗爭,連帶對於台灣政治嘲諷的議題,從今年送件的作品來看,似已徹底冷卻。倒是性別題材的作品,隨着社會熱議,在這次也有所見;遺憾的是,以此類議題創作的送件者,明顯都有過度耽溺的現象,不但赤裸而直白,在觀念和美學的思考上顯得薄弱。
▓ 作品《似曾相識 Somewhere In Time》
創作者透過道具的安排,設置了客廳的場景,以 Staged Photography 的方式予以拍攝。客廳的牆上明顯可見星球寰宇的影像輸出,並搭配地球儀作爲道具。此一客廳場景經由投影的手段,投射在裝置現場的一面牆上。另一面牆,投影的則是剪接後知的太空探索記錄影像,片源擷取自美國 NASA 真實的太空拍攝計劃,並搭配。家的場景和太空探索的影像兩相對照,透過一個經過設計的特殊燈泡裝置,讓整個作品有了時區動態的對比關係,也展現日夜的變換。
此作雖然不無過度造作之虞,完整度卻不差,但觀念上的訴求過於平淡,對於未知的揭露太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主題雖然是關於人類世界對於未知太空的探索,但「人」在作品中的地位卻明顯缺席,也是對於作品本身的最大反諷。
▓ 作品《海邊的房間》
百葉窗變成了繪畫的載體;同時,灰塵作爲時光的隱喻,成爲繪畫的擬造與再現對象。此作配合窗戶的構造和燈光的巧思,塑造了一個蓄意亂真的裝置之作。繪畫之於再現,擬仿之於原創的問題,一直是藝術史,尤其是西方文化傳統裡頭,一個持續不衰,且各時代都有藝術家與之對話的議題。年青創作者從古典的課題切入,思考繪畫與觀看的本質問題,讓人聯想古希臘傳說裡的 Parrhasius 與 Zeuxis 兩位宗匠的繪畫競賽,以及和視覺相關的隱喻,不禁令人莞爾。這是一個好的創作開始,後續亦值得觀察。
李明學│藝術家、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 專任助理教授
今年世安美術創作獎,七位獲獎者於七十五位投件者中脫穎而出,對深具藝術創作發展潛質與個人執著的獨特實踐者,特別透過世安基金會給予肯定與讚賞,期勉創作者能反思當代藝術現象,進而在個人美學視角中提出重新閱讀與理解世界的新可能。▓ 作品《人造》
廖昭豪的作品「人造」,藉由材質轉變與空間換位,利用紙漿、白膠與顏料等材質,重新的製作防撞桿、道路護欄、鐵皮圍牆等道路周遭易被忽略之物,並將這些外部空間之物呈設於展覽空間之中。大量工業生產的媒材,在此轉換以手工勞動之姿呈現,似乎試圖喚起一些因時間因素遺留痕跡的重新凝視。整體而言,藉由真/假、室內/戶外、自然/做作、工業/手工等二元對立所造成的視覺張力,使得整個概念在辯證之間十分值得玩味。唯需避免作品落入僅是外型上追尋模仿的僵化危機中。
▓ 作品《塑林山園》
陳為榛的作品「塑林山林」,利用水泥、發泡劑、保麗龍、沙拉油桶、塑膠小草等廢棄或低廉材料,在保麗龍盒與塑膠桶中種植塑膠小草,將小巷街景所常見的局部景象給予混搭與重新製作排列,此一「苦中作樂」與「多此一舉」的動作,卻形塑出荒謬卻帶有詩意地景緻。這樣具有空間素描性格的林園造景,可以將其視為轉換自某種庶民文化與常民美學的再學習,藉由對廢棄物給予新的定義與可能,帶出迥異於媚俗的另類美學思考。
▓ 作品《弱罐頭 Poor Cans》
陳靖宜的作品「弱罐頭」以竄改 Andy Warhol 的康寶濃湯一圖,將不起眼的金色圓圈區塊,置入蔣介石側面頭像,並將此圖片上傳網路,供人下載與傳播,藉此造成新的集體記憶。以此種方式討論網路影像真實性、記憶竄改等存在於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問題別有一番趣味。一如同網路流傳之曼德拉效應,處於真假難易辨別之際,記憶為何物?是否可以再造與修改?都成為此一作品之提問。此外,將具政治內涵之蔣介石頭像,以走私般的散播方式上傳於藝術世界,也引發台灣當前政治處境的有趣聯想。
王雅慧│藝術家
世安美學創作獎的參加者都是在學學生,而此屆送件數也有 75 件,在擔任評審的過程中,便有機會在這個整體的送件作品資料中,約略看到目前藝術學校的學生創作狀況。就創作的媒材來看,繪畫最少,影像與各種媒材的空間裝置居多,還有幾件是使用虛擬實境的技術。在我自身的教學經驗中曾研究了一下關於繪畫創作在大學時期的落差,通常到了大學,有繪畫底子的學生多是美術班畢業的,然而據我了解,現在國高中的繪畫教育還是技術取向,對於美學或藝術史的基礎並不重視,這樣的學生到了藝術學院一下子面臨當代藝術的學習,多會覺得以前花了甚多心力學習的那一套不僅被老師批評,而且還變成思維與創作上的慣性與阻礙。因此少數堅持下去努力轉型,多數便放棄繪畫轉向其他媒材。媒材雖然可以帶來一些解放與自由,但是思維與個人感性不見得就立刻能夠跟進,除了個人要很努力學習之外,藝術學院的教學與引導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經過藝術學院的學習之後,學生們是得到了藝術的教養,或是失去對藝術的想像?當代歐洲極富盛名的希臘劇場導演迪米特里斯,年輕時曾是畫家後來轉向劇場,他不只一次在訪談時表示: 繪畫是我看世界的方式,像是一道門,一旦跨越就無法回頭;我所看見的感受的都來自我身為畫家的眼睛。這段談話頗有深意,意指要學習培養的其實是“一種目光”,而這個目光則來自藝術語言的掌握。綜觀大多數送件作品的形式語言模糊不清,雖然在作品簡介中可以讀到作者的創作動機,但多數出自一時的個人經驗的感想,對於藝術上如何表達的思考顯得不足,因此雖然看似有媒材與表現形式上的多樣性,但是具有思考性的藝術語言是相對少的。幾件出色的作品能夠不套用概念或文化訊息拼貼,對於形式的結構與材料的掌握能有一定的完整性,這樣的品質我個人覺得是值得多學習的。
▓ 作品《軌》
一個看似巨大而笨重的鐵環,像是被撕開一樣地從中間列成兩半,這切面不加修飾地露出粗糙而凹凸不平的痕跡,其他鐵件的切面也都是類似的處理,切或鋸或燒?另外還有相對於剛硬的鐵是脆軟的石膏,石膏球壓印過鐵條邊緣的切面而在球體上留下兩道粗糙的軌跡,第三個物件則是更柔軟的棉線,依著自身柔軟的質地攀附串連在鐵件與石膏球之間。一切看起來好像是某人玩耍後留下的運動軌跡,然而仔細看,這些不同質性的物其實是被巧妙地交織運作後組合在一起的整體,而這整體又是過程本身,對於材料能夠如此樸素準確地掌握彼此之間的關係,且創造一個有意味的場景,這是此件作品入選的主要原因。
▓ 作品《和你一起停在這裡看海》
個人記憶在藝術上的轉換通常是困難的,作者這件作品來自對父親的記憶以及父親在海洋航行的想像,作者將這樣複雜的個人記憶,轉喻為“似乎不關聯的事物在同一平衡杆上所造成的微妙平衡與晃動”後方被照亮的照片,在視覺上則有一不可承受之輕的聯想,這樣的轉喻我覺得是成功的。前方剛硬明確的粗鐵橫桿,因為放置其上各自運轉的物件而在時間的滴答聲中微微地晃動著,這微小的晃動對我而言是使得整個意象生動起來的關鍵。然而若非讀了作者的文字,在這些“零件”物件的想像連結上的確還是會有落差,也許在物件的處理上可以再多考量一下更具意象的表達方式。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音像藝術類評審觀點
吳珮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教授
▓ 作品《塵埃》以輕緩流動的調性,穿越日常生活的表象,呈現出近似於時間迴旋的惘然與沉重感,張弛有致,質樸地描摩了ㄧ幅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圖像。
孫松榮│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
今年參賽作品各個風格不一,極具特色,兼容實驗、劇情、視覺藝術表徵。其中一個顯著現象,年輕創作者以巧思經營作品題旨。尤其,值得一提的,《行星海濱》中記憶的漫延源自影音錯位的佈置;《心中雪解車》援引大量的歷史圖文資料與音樂,繪製日殖時期的殉情故事,探索失落的城市歷史;《塵埃》描寫男女離婚的時刻,準確地拿捏角色的神傷落寞,點到為止,不落俗套。《運行針:曼谷》藉由雙頻道呈顯受訪者的鬼故事,看不見的幽靈與城市風景對照映射。這四部頗教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展現出新一代創作者對於私密、歷史及他方的所思與所感,讓人對他們未來的藝術實踐,充滿好奇與期待。▓ 作品《塵埃》
這部劇情短片能脫穎而出,主因在於創作者很細膩且成熟地調度了一對面臨婚姻危機的男女關係。影片很聰明地避開了人物過度的不耐與情緒,反而將焦點對準神傷女子的不知所措、她不斷開著車繞著圈圈、離婚簽字後的無語、及飄蕩在空氣中慢慢地躺落在手中的塵埃⋯⋯。這些格外感人的時刻道盡了人物苦澀的難過,一言難盡的悲傷。由此,年輕創作團隊將一個一點都不好處理的題材經營得有聲有色,讓人驚艷。
李明宇│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
本屆參與世安藝術創作-音像藝術類的作品相當突出。得獎作品《塵埃》虛實交替,在敘述上呈現出不同一般劇情片創作的巧思。攝影與演員亦表現傑出,是相當完整的作品。《運行針:曼谷》以編織開場與結尾,增添作品厚度。在傳說敘述與隨手影像之間的穿插,展現出對於影像與聲音的敏銳。在今年參展作品中,看到了許多結合不同媒材與類型的創作方式,期望未來能有更多優秀的作品參與。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表演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友輝│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今年的 12 個作品,絕大部分拋開當代影像媒體對表演藝術表現的束縛,回歸到身體、動作、情感和舞臺空間,這是值得欣喜的轉向/回歸,讓我們看到年輕創作者對「表演」的思考,終究還是回到了表演藝術的本質;許多作品在畫面構圖上雖然簡潔卻充滿意象和詩意傳達的可能性,也帶給作品往更深邃意涵挖掘的可能性。近年戲劇作品的參賽較少,今年亦復如此,唯一一個戲劇的作品,將之視為舞蹈劇場也無不可,其整體結構簡單卻有力,非敘事性的戲劇形式,其肢體姿態的傳達更甚於語言對話的舖排,在簡單的聲音語言陪襯之下,頗能切中主旨,為肢體帶出豐富的聯想而表現出創作的意圖,儘管在議題內涵上未能有進一步開展,最後因名額有限並未能勝出,但仍值得鼓勵。
▓ 作品《秋落冬飛》
舞蹈 20 分鐘
畫面構圖相當有層次,肢體語彙也有創意,透過身體的接觸發展出豐富的肢體組合意象,扇子的使用擺脫傳統民族舞蹈的束縛亦有視覺上的創意,整體而言具有舞臺全面性的構思,效果不俗。
▓ 作品《來到這世界-歡。迎》
舞蹈 8 分鐘
爬行的嬰兒般的動作、吹泡泡等等,創意平平,動作語彙亦普通。
▓ 作品《重新,再來過》
舞蹈 19 分鐘
從不斷重複嘗試的穿衣與轉換中進入一個共相,在舞蹈的開展中呈現出不同的身體樣貌與肢體互動,最後在人各有差異中凝住,有點意思。可惜前面的換衣段落有點過長而拖沓。
▓ 作品《離開之後》
舞蹈 45 分鐘
讓舞者發聲說話實在不是很好的策略,但後續的舞蹈漸漸有趣,仍有可看性。不知道是否因為剪接的關係,段落與段落之間經常跳接,較無法看出結構上真正的創作思考以及連接的關係。較屬於戲劇性語言和動作的部份都暴露出表演上的未能到位,相當可惜。至於整體意念的傳達與文字介紹相距甚遠。
▓ 作品《隔音人Ⅲ》
舞蹈 10 分鐘
過度依賴語言和電腦影像,儘管「隔音人」的意象和人物故事本身有其吸引人之處,但舞蹈本身彷彿變成了附屬品,過於簡單地非常薄弱;影像上的創意反而凌駕了舞蹈,有不錯的表現。
▓ 作品《刻》
舞蹈 5 分50 秒
舞蹈語彙簡單,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剪影所烘托出來的人體線條和揹疊人體所形成的畫面,仍有發展為更完整作品的潛力,值得繼續觀察。
▓ 作品《One More Chance》
舞蹈 50 分鐘
運用例如繩子、帽子、鏡子等等物件,企圖找尋肢體的語彙以及互動之間所產生的身體動能,然而過度鬆散的日常肢體動作卻往往破壞了這樣的追求,無法凝聚動作的姿態,將舞和動作切割得太明顯。同時,在整個舞作的結構上,缺乏一種引導性的敘。
▓ 作品《從前從前,那理有座國立編譯館》
戲劇 28 分鐘
六個人坐在教室椅子上圍坐一圈,以戲劇性的肢體變化不斷輪替(有趣的是,當代許多舞作拼命加入戲劇的生活化動作及表演甚至語言,戲劇反而減低語言的作用,尋找身體中戲劇之外非舞蹈的語彙),舞者在這樣的表現下卻有著戲劇性的張力和姿態。
大量課桌椅的堆疊運用,有伊歐涅斯柯《椅子》的暗示趣味,也連結了主題,在畫面構成上也產生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作品中有許多有趣的元素以及意象上的傳達,例如蔣公遺像割去面孔、堆疊高高課桌椅等等,有一種跨越單一指涉的意象傳達。
整體來說意象明晰,表現有趣,畫面營造頗有可看之處。整體來說意象明晰,表現有趣,畫面營造頗有可看之處。
▓ 作品《漫漫》
舞蹈 13 分
一開始音樂的節奏和舞蹈的韻律確實相當吸引人,可惜未能真正開展,只是不斷循環在相同的節奏和身體模式之中。
▓ 作品《悲傷草原》
舞蹈 20 分
蠻「舞蹈」的舞蹈作品,乾淨俐落的肢體語彙,簡單卻有變化的畫面結構,呈現出一種舒服的感覺,是一支不錯的小品之作,只是會讓人期待有其他更多的創意。
▓ 作品《沒有妳的位置 Ⅰ》
舞蹈 12 分
簡潔的肢體與舞臺畫面,充滿抒情的詩意,在作品的開展上有一種小驚喜。
▓ 作品《My tiny room》
舞蹈 5 分 27 秒
開始時肢體的表現可圈可點,找到了許多可能性,但可惜無法開展。
劉守曜│專業表演者、導演
今年參選的作品以舞蹈居多,風格多元且素質頗佳,更有長篇大型舞作參選,非常難得。作品主題皆與探討「個人與群體關係」的議題有關,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人在群體中尋找認同,卻又自外邊緣追逐自由」的矛盾情結。具體呈現今年台灣當代年輕創作者對自我與社會關係上的反思。跨領域的數位藝術作品參選大幅減少,回歸議題與身體的創作思考,連唯一的戲劇作品也朝向反語言式的表達,身體重回創作核心。值得高興的是,所有作品的成熟度、完整度都比以往提昇,編舞家在技法、形式與議題的連結皆有突破和新意。相較於當下社會環境的停滯、對未來的茫然,這些逆流而上的創作者們,要為你們按個讚!▓ 作品《漫漫》
舞作在樸實的動作與結構中展現豐富變化,編作成熟、流暢而完整。節奏、音樂、動作搭配如儀,並與主題內容緊密結合。符號強烈的藏族甩手語彙與姿態,貫穿在舞者手拉手不斷轉圈和各自的律動中,彷彿人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拆散、分離後,一種打不死、理所當然的重生。整體表現不俗,舞作意欲深遠,蘊含悲憫情懷,頗佳。
▓ 作品《沒有妳的位置 I》
以簡單剪接式的結構,揭開女性現實與夢境間的距離。被不斷如傀儡、玩偶操弄般的女舞者,在不知是過去或現在,抑或是夢境還是真實裡,在時間軸的蒙太奇對比下,直指女性宿命的深淵。
整體概念清晰完整,作品完成度高。具導演觀點的結構鋪排,舞蹈和音樂輕重互顯。舞蹈動作雖簡單,卻寓意深刻明白。重複跳接的畫面,構築了文本、錯亂了時空,卻更耐人尋味。
陳雅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今年投件案豐富,如過去數年仍以舞蹈類為主,整體水平高於往年。不論在動作的原創性、編舞的思維發想與結構發展、舞台場面調度的整體性等,多數作品優於以往。顯見國內舞蹈相關系所在編創與表演的專業教育上水準日益提升。近來國內表演藝術生態的關注議題,已從數年前創作人才斷層的憂慮,轉變為觀眾與市場開發的迫切性。隨著訓練體系的愈發成熟,政府補助制度的穩定化發展,表演團體與專業人才日益蓬勃,但觀眾人數並未相對成長,這是未來的隱憂,也是國內藝文政策必須聚焦的重要課題。▓ 作品《漫漫》
編舞結構完整緊密,以單純的語彙營造出樸拙的質地,但又不失舞蹈在空間與精力流動上的高低起伏、流淌變化,以弧線迴圈為空間結構,引領觀眾進入某種遙遠的樂土儀式般的意境。是一支以簡單的動作元素藉由結構堆疊變化,鋪展出豐潤情感質地的舞作。
▓ 作品《沒有妳的位置 I》
所有舞台元素縝密結合,編舞手法純熟且不流俗,動作語彙精準扣合情緒表達,沒有任何贅詞或多餘修飾。藉由燈光設計的巧妙運用,營造舞台空間與場面調度如電影般的立體感與戲劇張力。舞作核心角色的女舞者表現亮眼,既有現代芭蕾乾淨俐落的動作線條,又有當代舞蹈富涵表現張力的軀幹力量與飽滿質地,顯現編舞者能準確引導舞者的肢體表演與角色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