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王嘉驥,陳瑞文,林于竝
< 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 類 >:王嘉驥, 陳慧嶠,雷逸婷
< 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 類 >:石昌杰,孫松榮,齊隆壬
< 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 類 >:王友輝,陳德海,劉守曜

世安美學 - 論文獎評審觀點
陳瑞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 莊憶萱 - 相片──文本的雙重性:蘇菲 • 卡勒的《真實故事》
作者從「翻閱相片-文本」、「故事中的真相」與「複語術」三個角度,回應卡勒(Sophie Calle 1953-)在《真實故事》所部署的文字與影像機制,展開多面的深層思索。論文的優點在於從圖與文、故事與虛構、思想與事件之間,以感受與哲思分析的散狀方式進行鋪陳,兼具詮釋與評論,深入《真實故事》所涉及的性別、存在、欲望、微物件、行為、影像等當代問題。在這方面,作者有效地突顯了卡勒作品的當代性價值。

▓ 許韶芸- 光與影,關於種種的愛戀與荒涼:談土方巽暗黑舞踏之身體的真實與超現實
以土方巽的暗黑舞踏為中心,連結亞陶(Antonin Artaud)、巴特(Roland Barthes)、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等理論,討論暗黑舞踏關於身體的鄉愁、記憶、變形、負性等反叛情愫,作者深入舞者土方巽的創作動機與時代情境,深層揭開舞踏與環境最為直接的對抗性。論文的優點在於用詞精準、論述邏輯清晰,是難得一見的土方巽研究。
王嘉驥│藝評家、策展人
▓ 許韶芸- 光與影,關於種種的愛戀與荒涼:談土方巽暗黑舞踏之身體的真實與超現實
作者文筆流暢洗鍊,用字遣詞深思熟慮。論文對土方巽刻意逆反,尤其是從「身體」回到「肉體」的討論,十分深刻。不過,令人不解的是,論文後段卻從土方巽刻意標榜的反西方現代,歸返日本農業社會的前現代,以及反表演技術、反身體操控的肉體哲學,銜接至歐洲以葛羅托司基(Jerzy Grotowski)為例的表演學,甚至引用猶太哲學家布伯(Martin Buber)以精神性為追求,而且無關身體性與肉體性的哲學觀。不但如此,無身體性的大乘佛教,包含禪宗的佛學觀點,也在作者引說之列。這樣的論述發展反而最終脫離了土方巽自身。另外,作者屢次使用「後現代」一詞,用以定位日本戰後與土方巽的時代,也十分不尋常。再者,作者關於葛羅托司基的討論,幾乎只引用單一文獻,不無觀點與視野侷限之虞。儘管不無論述上的缺陷和待議之處,此篇仍是此次八篇中的最佳者之一,可讀性相當高。

▓ 莊憶萱 - 相片—文本的雙重性︰蘇菲.卡勒的《真實故事》
《相片—文本的雙重性︰蘇菲.卡勒的〈真實故事〉》是本年度世安美學論文最精彩的一篇。作者文筆出色,難能可貴;尤其在使用大量法文參考資料的同時,卻沒有落入常見的翻譯體或法式迷宮。論文意在解讀法國當代女藝術家蘇菲‧卡勒作品中,並置圖文──亦即相片與文字──的視覺語言及其語法運用。以抽絲剝繭的方式逐層討論,作者細膩拆解了圖與文的各種可見與不可見、相輔相成或逆反背叛的關係。讀者在作者精心的擘畫之下,一步步進入蘇菲‧卡勒的創作思惟,甚至窺入她的情感世界與人生遭遇,不但認識了藝術家,同時也瞭解了圖文之間,顯性與隱性兼而有之的縫隙或辯證關係。作者展現了深度閱讀當代藝術作品的能力。同時,以文字進行分析與討論時,她也在字裡行間注入了文字的感性與知性力,確屬不可多得。
林于竝│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 副教授
本屆論文獎的甄選作品水準普遍都相當高,題材的選擇相當廣泛,並均能提出有趣觀點,研究方法相當紮實。不知道是否巧合,在八篇論文當中有三篇以日本做為研究對象,這點也許顯示近年台灣對於日本藝術的關心友增高的趨勢。

得獎論文「相片—文本的雙重性:蘇菲卡勒的『真實故事』」討論蘇菲卡勒作品當中影像與文字敘述的雙重性。在這篇論文當中,作者的論述筆調沈穩,並不急於立論,更不躁進於陳述自己的主張,而是藉著對於作品的冷靜描述,順應著作品的展開,不斷地在作者的意圖與觀者的解讀當中來回穿梭,一邊詮釋蘇菲卡勒作品的意涵,一邊分析作品敘述策略。雖然這是一篇邏輯嚴謹的論文,但讀來卻令人愉悅而享受。

另一篇「光與影,關於種種的戀愛與荒涼:談土方巽暗黑舞踏之身體的真實與超現實」,分析日本戰後前衛舞踏家土方巽的創作美學與身體觀,並將與亞陶、葛羅托夫斯基的戲劇思想相互連結呼應。在論述當中並援引羅蘭巴特、德勒茲、李維史陀等的概念做為佐證,行文流暢,文字優美。儘管因為所引用的資料多為二手資料,並且因未立論觀點太貼近於創作者的言說,因此論文的分析容易墮入舞踏言說所預設的既定概念當中,但是就詮釋舞踏的作品世界而言,這是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論文。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造型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嘉驥│藝評家、策展人
<造型藝術類整體總評>

2013年世安美學獎調整徵件期程,申請藝術創作贊助的總量確有明顯提升──從2012年不足30位申請者到今年的61位。申請者不乏在歐美留學者。值得注意的是,博士生送件者亦有所見。

整體送件者的素質較諸前兩年整齊,作品資料的整理、呈現、完整度與完成度也較以往為佳。以身體表層為界,拘泥、耽溺或無厘頭玩弄的作品,已明顯降低。走出個人身體的疆界,迎向社會議題,帶有環境批判意識的創作嘗試,似有增多的趨勢。新媒體藝術類型的申請者,也明顯增加。

繪畫送件者仍佔三分之一的比例;不過,題材的創新不足,主題意識普遍薄弱,技法多半也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許多創作者傾向小作,反映過多的學生心態,欠缺藝術家意識與企圖。雕塑作品也有一定比例的送件者,但多半保守而傳統,局限於物件生產的邏輯,不僅觀念貧乏,格局偏小,亟待進步。

相較之下,新媒體藝術送件者的表現素質較為突出。影像類型的創作,有些以行動記錄為主,但深入性較為不足,對議題的思考、營造、凝聚仍停留在表面層次。

本年度獲世安藝術創作贊助者共7位;作品類型涵括繪畫、雕塑、攝影、錄像、裝置、新媒體各種形態。這並非評審事先預設的比例,結果倒也令人欣喜。

<造型藝術類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 李亦凡- 一部動畫:天生淚人兒
創作者將原本為偶動畫設計的戲偶、道具場景和文字腳本,改以空間裝置的方式,重新擺設,加入動態影像的投影拼圖(mapping)和背景聲音的製作,發展成有別於動畫的另類敘事。重組的立體物件裝置現場,呈現為一種殘缺、破碎、不連續、甚至廢墟的景象及氛圍。動態投影同步在物件的現場流動,時間和空間在此交會,戲劇感由然而生。伴隨影像一起出現的環境或背景聲音,也具體提供了一種懷舊的氣息。氛圍營造算是成功的,影像和場景裝置的搭配也有一定的成熟度。主題和內涵的特殊性還有再深入與加強的空間。

▓ 丁昶文- 文明實驗室 Civilization Laboratory
此作結合舊物、影像、聲音和文件,營造出一個具有考古意味的裝置現場。創作者對於物件的運用和場景氛圍的擬塑,顯見成熟度。觀念性的物件結合影像和文件的創作,這在台灣年輕一代的創作者當中,較為罕見。不過,雖以「文明實驗室」命名,作品整體卻偏向氛圍營造,某種懷舊和故作神祕的氣息不言而喻。對於與考古相關的史實、知識學,乃至於對文明的智性與觀念探討,明顯欠缺。作品提供了一種人去樓空的空場感;具體的事件性並不清晰,不無故弄玄虛的嫌疑,也是這件作品較大的遺憾。

▓ 郭信輝- 真空2-時間框架
作品以簡潔的機械動力裝置,結合攝影機具,透過即時投影的方式攝取觀者進入場中的影像。由於動力裝置是以一種創作者自己所說的「圓規」式的弧形軌跡,繞著機具的軸心或中心支點,緩緩運行,營造了一種宿命且禁錮的迴圈運動結構。這一結構的支臂尾端架設了一部錄像攝影機,似乎暗示了影像的規訓與監視性格。有趣的是,隨著機械支臂反重力地迴旋擺盪,鏡頭所攝取的現實影像,隨著投影即時播放,反而顛覆了影像正在監視、追蹤或掃描的印象。即時的投影使觀者感覺失去了重心,此一視覺顛覆模擬或再現了創作者在自述中所說的「方位喪失」感。這種失重的航行知覺迷失感,正是此作的概念精髓。藉此,也使觀者得以反芻人作為視覺主體,對於日常觀看的主控性究竟如何,進而質疑媒體時代來臨之後,大眾傳媒影像對人的觀點操縱。
陳慧嶠│藝術家、「伊通公園」企劃總監
▓ 彭致穎- 空武 ( The Airforce)
空中力量的軍事運用,始於汽球與飛船時期,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空權萌芽的汽球時代。飛行載具成為戰具,始於1794年6月26日,法國軍部正式採用載人汽球做為軍事觀測之用。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 (Orville Wright) 發明飛機後,1909年飛機已被列為軍事工具。一戰末期,已有飛機投入戰場;1912年,義大利軍事家杜黑 (Giulio Douhet) 空權論問世,強調空軍在戰爭中的重要,亦使得航空工藝進展神速。1918年,英國率先正式成立獨立空軍後,空權的發展開啟正式里程碑。

《空武》這件作品,是由兩架「自製防禦」的充氣武器,驚國號戰鬥機與閃店戰鬥機所構成。作者無非是想透過「戰鬥機」的作戰意識,來對比、探討、諷刺或暗喻藝術創作行爲中的權力表現——戰鬥機結合了科技、戰術運用以及個人能力等特質,是空戰中最具個人特色和競賽性質的武力形式。換言之,是空中武力主導了現代的戰爭,誰能洞燭機先,創機造勢,誰就能獲得戰爭的勝算。但任何熟悉軍事策略的人都知道分界線就是邊境,同時邊境也很有可能成為戰線。邊境是發生爭戰的地點,無論是在我們與他人之間,或是在我們自己承認的天性面向或被自我否認存在的面相之間,每當我們建立邊界,我們也製造了邊界兩端發生的爭戰與衝突;進而從中產生變革與轉化的可能。

但由於空權的發展使戰場已無邊界地域之分,勝負在於頃念之間。空權不但改變了戰爭型態,也改變了國家安全的基本條件。它不但挑戰著我們原有的生活模式,並強迫著我們去重新劃定自我身份的邊界。無論我們選擇改變,或者被要求改變,飛機的發明,不僅將人類帶入了一個展新的空間,同時在軍事武力中也產生了一種新的「權力」。在我看來彭致穎的《空武》所試圖類比的,或許正是這種經由政治意識,所拉鋸出的藝術作戰行為。

▓ 吳宗憲- 識 地圖
吳宗憲的《識 地圖》是透過21張居家影像的拚貼,每張照片的背後皆藏匿著一段心裡敘事,交織著聲音與光影的變化,重新拆解出作者自身對原生家庭的空間記憶與自我在現實縫隙間的種種流感,唯靈論似地從而隱射出一幅巨大的顯影密碼。鐘擺、祖母的房間、一塊磚 一條溝、儲物櫃、窗、鐵捲門、紅色、天井…等,陰深空茫如幻影般地卻充滿各種存在的心靈線索,在時間的傳送中逐漸地揭露與區分。

一般來說,幻象經驗不同於神秘經驗。神秘經驗超越了對立狀態的領域,但幻象經驗卻仍然在對立的領域中——儘管作者的內在與外在世界是一種私密與既定的真實,一種完全無法為人所了解的「牆中之門」(鬼擋牆),然而卻可以用直接的方式為人所察覺。它們在有意無意中都讓人想起另一世界的基本相異性與不可說明性。我們可以說《識 地圖》透過記憶與光影的傳送力量,讓作者自身試圖重新建構出一個不同於過往的視點,而這個視點可以喚起觀者對於內心深處的「舊世界」所認知的一切「他性」,而「他性」是所有幻象的特性。
雷逸婷│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 助理研究員
▓ 顏妤庭- 造園
顏妤庭這件長卷形式的彩繪水墨,如同作者往常使用雲龍紙與岩繪具材料,以及以中國傳統林園或盆翫點景為背景命題並轉化為符號象徵做為創作,此次提出的「造園」系列也不例外,以昔日宮廷皇族休憩狩獵的花園院囿作為藍本,借鏡東西方各式造園手法於畫面上進行場景改造,用以表現當代生活的怪誕荒繆之處。三至五公尺不等的長卷中,如同京劇舞台空間象徵與剪影去背的細膩呈現,於是〈假山工〉庭院中出現台式帳篷,雲石間散置建物施工圍籬與鐵皮浪板,霸凌與扒手等人物情節等荒唐組合;〈紅樹籬〉噴泉尿童借問明牌,射擊練習或無聲穿行,紅絨排隊動線等當代生活情節描繪,透過散點透視的隨意拼接,將無俚頭的現代人物與日常景物鋪陳於古今不同時空中。頗具規模的長卷在界畫般的細節堆疊與層次用色烘托,比以往明晰與更具企圖,技法與個人面貌發展上略加熟練之外,意欲表達的議題也能清楚傳遞作者對於當下社會的疑問與觀察。

▓ 劉芸怡- 消逝的肖像
作者劉芸怡赴德留學後主要以攝影與文字結合創作,2008 年起以「城市幽靈」空間的隱喻為題,以東德城市 Halle 二次戰後傾頹建築的影像拼接表現時空的變化。「消逝的肖像」系列持續關注 Halle 城市的棄置房屋,2010-2012 年間轉為拍攝台灣三峽民權街改建老街及金門日據時期舊式洋房。作者提及此系列廢棄建築立面攝影作品,透過拍攝不同時間及透視點的大量單張影像加以後製拼接,在重建過程所產生的空間價值,轉化為一個召喚記憶和夢境的入口,想像隱藏於歷史背後未知的故事,連結個人情感與記憶,進而在城市的荒蕪中找尋生命意義的再生。

這些 2008-2013 年間的作品皆皆以多重角度拍攝建物立面,其中的木門、山形牆、門楣等西洋建築語言,透過無深度的平面性營造出魔幻般的寫實場景,乍看真實卻充滿破綻。作品輔以敘事寫作,藉由家庭回憶探索自我與內在,房間背後的密室通道,是作者內心的夢境與想像。廢墟場景的美學思考透過過去世界的再現,當下的實景成為歷史的魅影。消逝的歷史以留下的建築遺跡,如同肖像般成為存在的證據。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音像藝術類評審觀點
石昌杰│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與動畫藝術系教授
世安藝術創作獎舉辦多年,個人距離上次(2006年)擔任評審之後,再度獲邀參與評審工作,感到相當榮幸。在台灣當今鼓勵紀實與記錄的音像創作風潮下,世安藝術創作獎依然標舉著實驗與創新的美學前瞻性,可謂旗幟鮮明!

今年,評審之間的共識可以說相當聚焦。第一次投票結果,獲得兩票以上的作品,計有《凹洞》、《無‧常》、《童樂》與《陰極射線管的神秘儀式》等四作品入圍討論。此外,只有一票的《回家路上》也獲得評審們特別的討論。

對於我個人而言,劇情短片《回家路上》 娓娓道來一段隔閡在母子之間的心結,將主角埋藏心中,童年遭受父親家暴的陰影,以平實沈穩的影像手法呈現,令人動容。 結合2D與3D動畫手法的《無‧常》則以精湛傑出的技術與富有本土文化的視覺符號,表現出傳統與現代相互扞格衝擊的抽象議題,相當亮眼。數位手繪動畫《陰極射線管的神秘儀式》透過黑白線條與螢幕分割畫面,交織呈現動物形態化的指揮角色、交響樂團與掃描線的抽象圖畫詩,實驗創作意圖十分強烈。同樣是數位手繪動畫的《童樂》,則以流暢的動畫形變語彙,鋪陳天真小女孩,由喜愛音樂轉為被迫學習的情緒反差,相當細膩生動。《凹洞》結合了縮小模型拍攝與實景拍攝,帶領觀眾直視作者記憶中廢棄的家園空間;舒緩的擬像中,不僅乘載了特殊場域的鬼魅氣氛,彷彿也隱約敘說著歷史傷痛。一個凹洞,卻能隱隱開展巨大的想像空間,令人驚喜。

最後,經過第二回合投票,《童樂》與《凹洞》雙雙勝出。《童樂》以豐富的想像力,完整的藝術手法取勝。《凹洞》則以創意獨特的作者觀點,險勝《無‧常》。

期待世安藝術創作獎的入圍與肯定,對於以上年輕音像藝術創作者,能帶來更上一層樓的激勵!
孫松榮│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
十幾年來,世安文教基金會持續舉辦美學獎,已建立一定的品牌形象,得獎作品也保有相當的水準。邁入第十三個年頭,整體而言此次報名音像藝術類的作品之程度令人激賞。在動畫類、劇情類、實驗類及紀錄類型之中,十幾件參賽影片無疑以動畫作品最為突出。在這些影片中,年輕創作者除了能掌握優質的畫工與技術,更重要的是展現出無比的創意與實驗精神。進入最後四強的作品,皆體現出此一特質。值得強調的是,在評審過程當中,大家的討論重心之一是聚焦於年輕藝術家如何能在展露音像創意之際,還能具體說出想要講述且言之有物的話語。當然,這是一個有關形式與內容的老問題,至今還是這些在學院裡創作的學生不得不嚴肅思考的重要議題。縱使科技日新月異,我總認為能感動人的作品還是那些有話想說,卻不流於說教或濫情,並能結合音像實驗創意的佳作。

於是奠基在此共識與認知,《凹洞》與《童樂》脫穎而出。前者顯然是一部耐心之作,作者細緻地構建微小模型,以格外冷靜與緩慢的攝影之眼記錄被時間所遺棄的老房子。配上特殊的音效,十幾分鐘的短片彰顯出一種猶如幽靈窺看自身記憶的詭異感覺,一種人事已非卻歷歷在目的歷史瞬間油然浮現。

相對於《凹洞》的冷冽,今年在各種比賽露過臉的《童樂》則是十分討喜。作者對於線條與顏色的處理,從黑白琴鍵的現身、變形到幻化為孩童噩夢的規訓之手,無疑十分出色,讓人印象深刻。這部作品讓人非常期待作者未來的創作,也是我對於所有參賽者的莫大期許。
齊隆壬│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副教授
「2013世安藝術創作贊助─音像藝術類」本屆參加作品以短片和動畫片為主共14件,參展作品都具有一定水準,而且都有想要表達之意念和創作方向;整體觀之,可說皆是有企圖心的作品。現就參展作品略述感言,此次短片類作品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實驗傾向。《凹洞》著重多媒材美術設計,探討空間和記憶。《幸運草》以多線敘述和科幻背景帶出敘述情境。《DISORDER》以黑白片方式呈現節食社會面向。《回家路上》以寫實手法帶出記憶和家庭事件。至於動畫類《無‧常》展現水準上的美術創意及視覺動感。《普天同慶》、《音樂》、《陰極射線管的神祕儀式》等片,接運用手繪技法,探索動畫另一種形式和意境。這些作品以為創作起點,很值得期待下去,倘若能持續創作,以及思考和深化作品藝術層面,那麼一定會走出一條自己的創作道路。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表演藝術類評審觀點
王友輝│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屆作品不論是舞蹈或是戲劇,在內容上皆表現出年輕創作者藉由作品,面對著生命不同階段之不同議題的思考,有的表現了青春洋溢的熱情揮灑、有的表現了憂鬱思辯的哲學想像,也有投射出浪漫天真的世界理解,作品具備了相當多樣的可能性。

在技巧上,各作品也呈現了劇場表演藝術的多元技巧,除了傳統的肢體以及語言的掌握與運用之外,在視覺上有的簡單、有的繁複,有的色彩繽紛,有的素樸簡約;音樂的選擇上則有古典的情緒渲染,也有新時代電音的噪絮。

特別值得一提的,影像介入表演藝術似乎已成為一種創作者無可迴避的共同命題,儘管影像的概念程度不同,表現的層次也有所差異,但是,從這些作品中,非常明顯地可以看出當代表演藝術已經無法抗拒影像所帶來的影響,亦即對表演藝術即時性和現場性的高度挑戰。

以今年得獎的作品《浮士德已經掛了》而言,在虛實交錯、真假曖昧之中,將現場即時影像和預拍紀錄影像互文,凸顯了議題的哲學性思考,更可見導演嫻熟於劇場與影像的諸多手法,其間的轉換自然且富創意,是很值得嘉許的創作表現。
陳德海│台南科技大學-舞蹈系副教授
這此參加「2013世安藝術創作贊助-表演藝術類」的作品共6件,其中5件舞蹈作品、1件戲劇作品。就作品內容而言,無論是舞蹈或戲劇,關注的幾乎都是生命與情感的多樣風貌: <憂萱>敘述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慨記憶的飄渺;<站在回憶上跳舞>抒發當下真實的無奈與回憶的悠忽;<叮咚>則以幽默的手法表現生活的無奈與對弱勢的關懷;<So far so close>表現人與人之間親密與疏離的兩難與徘徊;<浮士德已經掛了>則在笑鬧中發掘人性的虛僞與同志情慾的豐富與幽黯;<喪2013>則以殯喪儀式探討死亡的灰暗恐懼與生者的哀慟與失落。

就創作手法與表現形式而言,「跨領域的綜合性表演」似乎成為一種潮流: 舞蹈、戲劇、音樂、影像等劇場元素信手拈來,為主題的呈現提供更多元、更豐富有趣的可能性,顯示當代台灣年輕表演藝術創作者多才多藝、博雅自信的才華與風貌。

入選作品<浮士德已經掛了>
評語:本作品在嘻笑怒罵中呈現出人生存狀態的虛偽可笑、誇張與脆弱。結合了舞蹈、音樂、影像與戲劇的表現方式豐富多元,文本探討的則是: 眾生在亮麗外表下隱藏著的人性孤寂與蒼白的本質。演員演技精湛,角色鮮活獨特,在看似無厘頭的爆笑情境中暴露人性的醜陋與溫柔,讓人笑中帶淚、發人省思。

其他作品:

<萱憂>
以戲劇及舞蹈的形式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同時也探討哲學上記憶與遺忘的意義。一人同時飾演母親與自己是表演上的挑戰,而表演者也適當地呈現這兩個角色反差與角色轉換過程的差異;舞蹈部分抒情細膩,惟在勁道的使用與動作變化上稍嫌單調。

<站在回憶上跳舞>
結合了影像、肢體動作及現場音樂的表演。在虛無飄渺的樂音裡、配合波光灩瀲的投影,加上白衣群女舞者如流水般的舞蹈身影,呈現出對過往的追憶,與對回憶不可捉模本質之喟嘆。前半部冗長沉悶,後半部較為流暢有趣。

<叮咚!>
以詼諧、幽默、卡通化表演方式呈現便利商店的生命風景。本品旨意清晰,舞者表現傑出(尤其男舞者),但說得太清楚的結果是少了觀眾發揮想像力的空間,也間接削弱審美上的強度與深度。

<So far so close>
以純舞蹈的方式現人際之間的愛與依賴,相依與別離;如浮萍般的聚散令人感慨,淡淡的哀愁中卻也有著對命運的逼視與反抗。舞作結構簡明,可惜段落的發展有時未能與主題緊密相連。

<喪2013>
以象徵殯葬儀式、撒滿空間的冥紙,詭奇的人物造型,特別條狀燈光設計,陰森飄忽的音樂,在加上僵硬或狂暴的肢體動作,成功地營造出一種詭異恐怖的氛圍,表現人們對死亡的恐懼與對人生無常的悲歎。結構清晰有力,舞者技巧出色,是一簡單但有特色的舞作。
劉守曜│專業表演者,導演,國立台北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兼任講師
今年參選作品數量不多、水準略有參差,但平均水平高過以往,並在製作品質與創作成熟度上皆見具體成績,十分難得。五件舞蹈作品中有兩件觸及語言的使用,大多採用舞蹈劇場的風格來處理故事性的題材,手法自然各有巧妙。戲劇作品和一件舞蹈作品展露了跨媒材對影像的思考,融入或批判,皆有其趣味。整體而言,跨領域、跨媒材的概念與作法已徹底深入年輕創作者的思考當中,作法表露自然不做作。而且創作主題多以生活經驗出發,議題涵蓋面廣,抒情表達略多。唯一的一件戲劇作品反映「人在媒體制約下存在的不確定性」,看得到創作者視野的高度與作法,值得關注。欣見年輕創作者在議題思考與技術處理越漸成熟的同時,也期待這些創作者未來能提出更具挑戰性的作法與觀點,讓創作不斷向前邁進。

得獎作品評語:
雖然《事件:浮士德已經掛了》改編自Mark Ravenhill的劇本《浮士德已死》,但是導演黃鼎云獨具觀點,重設以「當下劇場事件」為手段、「揭露媒體本質」為目標,用台灣現況對應原著精神;調度技法成熟、內容思考縝密,非常難得。他除了用現場性的排練、即興、後設、再現的表演技法顛覆觀眾對「事件」的定義外,更用攝影機將事件的紀錄、重建、再製、預錄等以新聞、綜藝的方式在螢幕播放,與現場事件的真實性做進一步的對比。犀利批判媒體外,也具體呈現了我們在媒體制約下存在的焦慮與衝突。雖然在表演的層次與事件輕重處理上仍有進步空間,但作品展現過人的實驗性及細密的理性辯證,著實令人激賞。

參選作品評語:
參選作品中《萱憂》的跨戲劇與舞蹈創作,創作者用「扮演母親失憶的回憶」方式來追憶親情、抒發「記憶」終隨時間消逝的感嘆。形式與主題貫串的扮演頗有巧思,表演也真情動人。但舞蹈部分與主題的對應關係較為隱晦,導致結構前重後輕,後段仍有發展空間。用影像與舞蹈結合的《站在回憶上跳舞》,企圖用現場\舞蹈、記錄\影像的交叉關係,來表現擺脫回憶「見山又是山」的超然舞蹈概念。構想有趣,但內容較為單薄,舞蹈與影像的互動與辯證不足,主題呈現不易。

以便利商店為場景、社會議題為主軸的舞蹈作品《叮咚!》,編舞者讓舞者扮演著舞劇中的各類角色,安排情境搭配多元風格舞蹈的展現,來關懷當下都會人的處境。內容淺顯易懂、熱鬧溫馨。舞作流暢,轉場巧思頗具驚喜。但舞台元素過多、語言使用過於直白,創作者如能適切取捨或整合出新的風格,相信未來能更上層樓。描述男女關係的《So far so close》則是一支純舞蹈的作品,其中雙人舞動作與關係的發展頗多,一開始與桌子的對應頗為簡潔有力,但動作與場面編排過於工整、變化與流暢度不足。最後加入一段類似舞蹈劇場風格的群舞,編舞一反前面的拘謹,由雙人舞組合的群舞自然流暢又帶著遊戲般的輕鬆,舞者表現適切也合宜。可惜整體風格前後不一,贅筆較多。

表達編舞者對死亡印象的《喪2013》,以有趣的觀點將儀式與遊戲、哀傷與童趣融為一體,概念與編作完整、令人耳目一新。編舞者將群鬼裝扮得色彩鮮豔,遊戲般的群舞動作編排,在流暢中帶著童趣;對比著裸身的小女孩,在滿地金黃色的冥紙與詭譎的音樂背景下走動,彼此巧妙融合出一種既熟悉又反差的詭異歡樂氣氛,一反我們對死亡、冥界的刻板印象。技法巧妙、風格獨具,成績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