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世安美學
-
評審觀點
今年 應邀參與「世安美學獎」的評審委員(依姓氏筆劃序)分別為:

< 美學論文獎 >:林國源、陳瑞文、曾少千

世安美學論文獎評審觀點
林國源│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專任教授
<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 邱俊達 <朝向廢墟的詩意空間:從空間詩學到廢墟空間>
  <朝向廢虛的詩意空間:從空間詩學到廢虛空間>論述命題具有決斷力與豐富性,借空間詩學發揮、指陳廢墟詩質的憂鬱性與玄秘性;行文段落層次明晰,論次周延,並具有轉喻指涉的靈動性,是難得一見,立論嚴謹的美學論文。
解讀巴舍拉<<空間詩學>>,指陳其間存在一種比「幸福空間」更原始、先驗的「廢墟空間」;論文的作者直揭「主、客連續體」形成了「詩意空間」,此為延伸了原先以家屋之為幸福空間典範,與廢墟空間合而產生了一種同源異形的關係,並具有衍義能量。
後續行文,另依武德爾德<<人在廢墟>>指陳詩作世界為廢墟化與陌生化,結語引唐代劉禹錫詩作<烏衣巷>即顯示出作者現象學美學論述的氛圍、調子與變遷感懷。


▓ 謝慧青 <Cyborg身體再現──基因改造與派崔西亞․佩契妮妮作品>
  <Cyborg身體再現──基因改造與派崔西亞․佩契妮妮作品>是越界身體論美學的傑作,藉解讀佩契妮妮的渾化世界,提呈了此科技時代流動與混雜的身份特色。
文中論述的主軸為破除二元對立的衍義,藉cyborg混種、跨界轉喻有色女性的受壓迫的處境。大家都是Chimeras(女妖)。此而,cyborg身體論即一種合同的同異辯証,雖言不是尋求普通語言,然提敘尋求無神信仰的異質語彙,結果仍不脫性別文化論述的記號學辯證。
文中針對崔西亞․佩契妮妮作品對後人類的未來提出想像,因基因工程而生破除物種藩籬的後人類世界提出樂觀的論述,結語或不免輕易些,然有破有立,允為天下一家的和同論述,證成一個後人類的新世界,亦能自圓其說。
陳瑞文│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 邱俊達 <朝向廢墟的詩意空間:從空間詩學到廢墟空間>
  《朝向廢墟的詩意空間:從空間詩學到廢墟空間》研究對象為法國哲學家Gaston Barchelard的《空間詩學》。論文致力於討論該書核心主題「語言之間的空間問題」。作者將此議題帶到Barchelard的閱讀空間實際的感性想像:從語言空間到還原的原初空間,也就是一種重新命名的詩性空間,或等待的廢墟空間,這樣的討論構成論文內容。此篇論文相當體現現象學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發展特色。文字掌握極佳,問題鋪陳能貫穿全部,是一篇難得一見的Barchelard研究論文。

▓ 謝慧青 <Cyborg身體再現──基因改造與派崔西亞․佩契妮妮作品>
  《Cyborg身體再現:基因改造與派崔西亞˙佩契妮妮》是篇從Cyborg理論,討論當代媒體藝術家佩契妮妮的論文。文章以文獻實證,細膩鋪陳佩契妮妮影像作品發展的來龍去脈。論點集中在影像題材的延伸詮釋,如基因/改造、人類/動物、生殖/複製等生物科技議題。論文注重文獻鋪陳,資料整理上下了極大的功夫,文字流暢,章節分配恰當,是一篇相當札實的論文。
曾少千│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論文類整體總評>

從參加論文獎的著述看來,探討題材以西方美學和當代藝術為主,僅少數觸及台灣民間藝術和創作自述,顯示研究者所關懷的多為西方現代與當代美學理論和實踐。這現象透露出近年藝術學界的教學和研究傾向,以及年輕學者迎向全球化學術環境的企圖和熱情。就美學理論的研究而言,角逐者分別對於美國分析哲學和法國現象學格外深入探究,展現相當敏銳的閱讀能力。就作品的詮釋學而言,作者們試圖在藝術家傳記和風格分析之外,注入跨學科的思維,交叉參照科學、哲學、性別理論等,增潤作品在文化脈絡中的豐富意義。在當代藝術愈趨渾沌失序,甚至被壓縮其解放和反思的空間之際,沉穩厚實的美學論述,將可望鎮靜我們的感官,滌清我們的視域,增進我們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得獎作品評審意見>

▓ 邱俊達 <朝向廢墟的詩意空間:從空間詩學到廢墟空間>
  透過對於G. Bachelard的《空間詩學》和C. Woodward的《人在廢墟》的細膩閱讀,本文的問題意識環繞著:幸福空間和敵意空間是否為一體兩面?廢墟如何隱含詩意和幸福感?作者的閱讀展現了想像力和創造性,照亮文本的涵義和修辭,並且搭起兩本著作之間的對話,將文學色彩高的《空間詩學》和偏重歷史考察的《人在廢墟》微妙地連結,融會貫通。作者抱持哲學的關注和敏銳,耐心推敲廢墟意象在視覺、心理、藝術上引發的迴響,探索廢墟的場所精神和詩意能量。這是一篇洋溢哲思和文采的優秀論文,兼具感性描述和理性詮釋,吸引讀者沉溺其中,又能獲得重新活化的力量。在未來,廢墟的史學和詩學研究,以及廢墟的美學實踐,將可從本文得到深刻啟發。

▓ 謝慧青 <Cyborg身體再現──基因改造與派崔西亞․佩契妮妮作品>
  近年生物科技的新發明引發許多倫理的議題,美容手術、基因改造、電腦晶片植入人腦等技術,轉變了人文主義的核心價值,而使人體成為多元、異質、不斷生成的產物。本文的重點即關懷生物科技時代中的身體意象,以科學史家兼哲學家Donna Haraway的cyborg宣言,映照澳洲新媒體藝術家Patricia Piccinini有關基因改造的作品。在選材方面,本文具有跨學科的視野,觀照當前熱門的基因改造工程和數位科技藝術的發展;在寫作方面,文字簡潔清晰,將作品風格分析和cyborg理論引述,融合得體。本研究指出當代電腦合成影像和生物科技發展的密切關聯,並描繪出一個打破人種、物種、性別疆界的美好未來。然而,這般生物混種的藍圖所牽涉的倫理和美學議題,尚待更深入的省思。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造型類
王嘉驥│策展人 藝評家
▓ Sleep Mode
  利用後製的手段,將城市或自然地景中的人造光源加以戲劇化,搭配電子音,塑造出一種規律的呼息,藉此揭露當代生活裡某些看似隱微,卻又並非不可見的秩序或體制。作者將影像的速度調慢,將光源轉為一種持續閃爍的訊號,觀者因而得以「凝視」時間。而這些閃爍的訊號連同規律化的電子音,彷彿也是一種密碼的傳送,使觀者對於當代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潛在且不受注意的訊息,逐漸產生知覺。這是一件嘗試從當代的日常生活之中尋找美學可能的作品,也是非常值得繼續開發與深化的創作方向。

▓ 3月14日,紅勘體育館
  作者以彷彿正在調音中的電音曲調作為背景,並將鏡頭操作為一種搜尋或掃描中的視覺觀點,帶出了舞台在尚未演出前的靜謐。舞台燈的戲劇光源結合電音的音樂節奏,影像也隨之在演出的舞台與觀眾席之間進行各種詩意的流動,且流動中夾帶著聲光雙重的溫柔撫慰,如此,形成了一種高度自覺的影像美學。這是針對舞台即將開演前的某種沈思。若干分鐘之後,隨著舞台的開演,劇場也即將展現其動員觀眾的戲劇性奇觀。作者成熟地結合聲、光、影像三者,使觀者的眼光流連在劇場內部空間的同時,也導向了劇場之外更廣袤的世界,尤其提供了對於當代媒體與奇觀社會的沈思默想。

▓ 牧歧與繪畫
  作者透過寶萊塢式的綜藝演出手段,諧擬當代藝術在資本主義邏輯下的景況,同時以犬儒的手法,反映藝術創作面對市場機制的弔詭。影像中對於當代藝術體制所呈現的看似冷嘲熱諷的演出,也凸顯了一種矛盾。也就是說,作者既以嘲諷當下的體制作為手段,同時,以此所完成的影像演出,卻也沒有例外地被作者視為一種創作的生產,並將其送進申請藝術創作贊助的迴路之中。就此而言,此作是否果真出於一種反省的動機,或只是一種突發奇想的逢場作戲或自我挖苦式的解嘲?若就作品自身的表現而論,形式流暢,且作者勇於嘗試各種不同媒體的手段,持續質疑藝術創作的價值與意義,亦值得鼓勵與肯定。
陳香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助理教授家
▓ 穿越者之屋 Pass-through Structure
  作者以尚在摸索階段的錄像語言,呈現當代都市空間建構裡一個荒壞的邊緣角落。熙來攘往的人車通道旁,卻有一個長期積水、無法通行的涵洞。積堵的水面呈現一片靜謐,傾倒的廢土,卻顯綠意盎然的生命。這個經歷時間毀壞的角落,是作者希冀進入的秘境。以DV拍攝的錄像與自然音,嫁接電子合成影音,強調秘境的氛圍。一路夾腳拖摩擦柏油路面的粗冽聲音,走進水中的粼粼音聲,帶著觀者穿越此秘境而至另一個秘境:涵洞中一個崩裂的牆洞,作者把頭伸入洞中,畫面停格,終。企圖詩意的鋪陳,以平板、普遍的google earth影像出場,最後也以Q版無厘頭的橋段嘎然而止,整體敘事和美學還有修整,以求流暢完整的空間。但以都市空間的邊緣角落為隱喻,注視人類生命懸置的景致,令人期待。

▓ 房子背後
  作者用錄像裝置的語彙,將老舊、擁擠而又凌亂的住宅群像夜景平面化,轉變成一個充滿詩意與幻境的數位動態風景。如夢似幻的電子瓊音渲染出創作整體的氛圍;不斷出現的合成影像,令人驚奇的營造一個如繪本般的異想世界:突然湧現的一片天藍,既像水景又像天景;其中漂浮著如魚如星的餅乾,也游過成群細瘦的魚兒…比照少數知名的當代藝術創作,特意將較邊緣階級生活內容寫實性的放大,誘使觀者不得不直視那被中產階級社會美感排除的經驗,這件創作明顯不是藝術行動式的積極革命。它剔除了「直視」階級經驗的衝擊與掙扎,以幻境提供了一個「側視」的景深,讓人在全盤否定與認同之中,有一個心理轉圜的觀看空間。對於當代社會的真實社會景觀,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凝視方式。

▓ 無意識航行
  作者已發展出一套相當成熟的數位影像語言,並以此表達他對影像真實、藝術語言以及社會機制的看法,非常值得鼓勵和期待。朵朵的烏雲盤踞在廣闊的天空上方,一群微小的人們和小狗,在下方乾淨寬闊的道路上不斷的來回行走。像是一個都市生活的寓言,在機制動力或幽靈的推衍之下,不知名的人群,規律、重複的操持演練日常生活的功課。如是的社會觀察,築基在虛擬的影像真實上。作者保留社會現實的真實與媒體影像塑造的真實之間的緊張關係。精心挪用與設計圖繪的自然與人事物,細緻的構圖、飽和均勻的色調、偶而提點繪畫性格的顏色,呈現作者對於藝術詩學與美感的追求。
洪藝真│藝術家
▓ 腦內風景的積化合差
  沒有人物、沒有時間,轉換於真實和虛幻之間的再造空間。畫中透過線條和色塊所構成的幾何圖像,更顯現出冷靜畫面下的情緒表現;繼壓迫感和不安情緒後細膩的筆觸處理,帶領出畫面中的質地也保留刻意下的平靜。亦深亦淺顏色的堆疊,筆觸滲透及掩蓋的反覆過程流露出對於空間主觀經驗的反覆再造,並透過灰暗色系把觀者帶到一個真實世界中的若有若無情境中,構圖裏表現強烈的存在感,更加反應出主觀意識和淺意識下的空間觀感。

▓ There is a Rainbow
  作品的題材試圖要藉由視覺語言來探討真實下所存在的現象。畫面中一再的和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主觀意識和進行中的客觀現象維持水平線的觀察,沒有交集和重疊彷彿置身事外。作者在陳述和探討意識之外的現實中,透過知覺下的經驗來體驗,而當下的意識卻成為回憶中的記憶,筆觸所刻劃出的是想像中的記憶,或是記憶中對主觀意識的想像。記憶裏結合了當下現場中「顯現」與「不顯現」的現象,去主體化的形象反應在無眼神的臉部,明顯的輪廓和低彩度的中性色調更放大與現實的距離。作品所關注的不是眼前所見或主觀意識下的現象,而是人與事物接觸過程中所產生的距離,其中距離所產生的空間可以是寬廣或是有深度的,如此一來更加深了視覺下的厚度。

▓ 邊境 Outland
  作者試圖在影像與自我之間尋找一個屬於非定點的自我意識。藉由邊緣化的模糊空間地帶表現去中心化(decentering),之後透過知覺、記憶、想像、認知與選擇產生自我意識。畫面中身體不斷的在移動,身體的空間性不再只是靜止的,而是活動的(mobile)。「Outland」可以被解釋為邊境和異地的意思,作者的詮釋是經由身體重覆的行走,在去功能性的空間呈現出超越自我與經驗自我的雙重性。在經歷過病痛的經驗自我後,透過記憶中的移除和認取,建立於一個屬於存在記憶的身體之中。影像中作者將畫面的構圖刻意放大地面面積,以彰顯出空間的存在性,用以身體的空間性相提並論,藉此提出更多對於影像創作與自我之間的對話。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音像類
高重黎│藝術家
整體而言,本次參賽作品無論是動畫、短片(實攝)類,都總是有一種近親繁衍或譍像(品)的感覺。充斥著近年來台灣票房最賣座電影的投射,或盡是由該系所的學長那繼承下來的風格、或成為師長過渡外溢意志的場域;再者也有仿效國家文藝獎得主的,即只有主流價值的派生物;僅是對當道視覺的再生產而缺乏真正獨創、勇於異質的藝術生產。
由個別的獎作品來看,是有很多值得大家學習及稱許的,且都已經在評審過程及結果中得到的印證,因此藉此篇幅接著所要說的是對彼此的勉勵。

▓ 「我說啊,」我說。
 得獎動畫「『我說阿』我說」。在它的表現、造型、風格趣味…等都指涉東方、中國,在扁平、圖案化的人物、場景設定、背後透光質感中也企圖再現電影源起,即以皮影戲來佐證東方、中國與電影前史的關係,同時也有依此為片中對於動作表現太少的情況尋得了合理化,然而動畫本質就只是表現動作的圖像,而不是表現會動的圖像。其次,在趣味的設計上有安排算命的痣臉面容以及有著李小龍或功夫模樣的郵票等都是廉價的異國情調。而作者所謂「一鏡到底」的動畫特質這一主張確實是動畫最獨特且有別於其他類似媒體的。然而就動畫美學而言它的本意,不是出自於對剪接、轉場的替代,而是根本的對實攝電影中不得不的場面調度,蒙太奇概念的否定。
稍早,這部動畫已在西方動畫比賽獲得大獎,由此點看去,經由上述是可以將之理解為東方主義在當前文化的作用痕跡。本作品,在群體性的符號中作者太強調西方所期待的東方文明特質、中國文化特徵,而在個體性上作者不斷專注於自身的情慾感受變化並將這些藉由動畫作品使之審美化,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缺少了社會、現實意涵。因此很容易助長西方對東方的原始想像,即東方是神祕、陰柔、順從、性倒錯、專制-父權…等扭曲的面貌。


▓ Greetings…敬啟者
 另一部得獎作品,也是動畫「Greetings…敬啟者」。他是一個關於模擬分享旅行、記憶的影片。「敬啟者」它採取了沒有指定收件人的模式,就像電影放映是無法就誰才是觀眾來作出規定,因而如同所有記憶在成為文本形式之後,那記憶就喪失它是專屬某人、某些人的允諾。
本片以聲部言語、動格影像二種符號能指來中介外部世界與思維、意識主體的關係,即透過影片把自己置於某種與世界的關連之下,於其中強調了自己的性別、身分、來處、樂趣、喜好…。在言語與影像交鋒的電影中;聲部是以法語、義大利語為畫外音,是發話者立場,這作法是充滿創意卻也矛盾的。我希望作者這麼作是為突顯、論證在與影像相較下,語言確實比起影像是更有能力型塑所謂身份與主體意識的結構物,而非出於要參賽得獎的策略考量。
最後,說一下沒有得獎,也不被評審討論的短片「刺點」。它是取材於歷史、政治、現實性的實攝電影。這本是最值得鼓勵的,但是處理這種題材除了專業技能及歷史知識外更需要立場與勇氣。因為他是內含有紀錄片(或偽紀錄片)架構的文本型式。這樣的文本型式是一種可以在提供審美判斷的同時又能提供科學判斷維度的,所以出發點若有取巧算計或躲在安全、短視的史觀迎合主流當道價值那將是不恰當的,尤其是考據上有疏失、矛盾時。或許這正好說明了本片及作者也是當下歷史氛圍、教育的受害者,因而也提醒我們的是,在成為歷史、政治的受害者的,同時往往也是個加害者。
劉永晧│世新大學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助理教授
2009世安藝術創作的競賽作品,在種類上相當豐富,涵蓋劇情片、動畫電影、錄像作品與新媒體創作,從作品的類型上,可以觀察出當前青年藝術家們的創作方向的多元特色。在參賽的作品當中,尤其以動畫類的作品更為突出,整體水準上比起劇情類與其他影音作品,更為出色。
今年兩件脫穎而出的作品,都是來在台南藝術大學動畫所同學的作品,從這裡可以看出,南藝動畫所所展現的驚人創作能量與藝術水準。《我說啊,我說》與《敬啟者》兩件風格迥異但又共同具備了私密性的作品,在劇情的鋪陳上都使用了書信的形式,書信形式的蔚為潮流,乍看之下好像是來自《海角七號》的餘波(在《海》片中也是以書信的傳送作為劇情主軸,但在世安藝術創作的競賽中,這兩封影音書信,顯然是另一波新浪,與恆春無關。

▓ 「我說啊,」我說。
  《敬啟者》是寫信給某人,《我說啊,我說》則是不斷收到寄給Michael的信與禮物。在一寄與一收當中,兩件作品的風格也相當迥異:《我說啊,我說》馬匡霈以失戀分手搬新居做為影片的開始,然後在不斷地收到寄錯收件者的信,在情感的空缺中開始一個對陌生寄件人有了情感的想像上的投射。整件作品彷如戀人絮語一般,細膩感人,同時也跳脫過往以男同志為題材的影音作品刻板印象。

▓ Greetings…敬啟者
 《敬啟者》禹孟潔的作品相對地較活潑,所探取的表現形式也較多元。真人實拍與手繪混用交雜而成,瑞士的行旅程為與他國文化的相逢,這包括異國的山水風景、食物、語言與性愛,這是女性私密遊記的動畫書信作品。

《我說啊,我說》與《敬啟者》兩件作品在風格上相近又相異的作品,為今年世安藝術獎的勝出作品,似乎也反映了台灣當前的影音創作潮流中,動畫創作已經逐漸成為主流形式,而且能量充沛令人驚艷。
孫松榮│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 助理教授
總評:
今年參加「世安藝術創作贊助 - 音像藝術類」的作品,就數量而言,縱然比起往年少了一些,但總體作品的品質並沒有因而降低。在這十來件的參賽作品中,動畫與劇情類別的影片各佔了四分之三的比例,剩下的即是實驗類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沒有任何一部紀錄影片參加,在國內近幾年來興起拍攝與播放紀錄片浪潮的態勢下,確實讓人感到格外驚訝。若進一步檢視參賽作品,被三位評審一致地選入討論得獎資格的名單中,動畫類影片獨佔鰲頭,劇情類與實驗類作品則全軍覆沒。原因非常簡單:前者無論在表現方式與題旨的面向上都展現了高度的創造與新意,反觀後兩類作品則顯得異常的樣版化與缺乏實驗精神。在這一個人人都可成為音像創作者的年代,弔詭的是音像創作的理念與創造性精神並沒有因而獲得全面性地提昇,反而不斷地看到音像作品一再淪為陳腔濫調的表達媒介。如果音像作品或電影(不管指的是正逐漸消失的類比影像還是將取而代之的數位影像)有其存有的價值,是持續地給予我們一種新穎觀看與思辨世界的方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縱使有再多的影像作品問世,也不過是使得這個已顯負荷的星球更顯沉重而已。

▓ Greetings…敬啟者
  今年兩部得獎的作品,恰好都與信件有關。這一部動畫作品中的寄信者與收信者,同為一人。信件的書寫與寄送,在物理性時空與人物主觀性精神之間來回地傳遞,是此部影片非常有趣的地方。然而就這兩部分的影像表達方式而言,後者略顯成功,相形之下前者卻缺乏流動感。譬如影片中由貓至獅像的轉變,即為一例。這即是為何整體作品尚未能達至融合與流暢的部分原因。但就鼓勵原創性精神的角度而言,這部動畫作品以其私密性與個人性的表述獲得評審的青睞。希望作者再接再厲,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 「我說啊,」我說。
 這部動畫作品在今年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獎連連,一再證明了作者高度的創意與表達新意。比起《Greetings…敬啟者》同為信件影片的表達範型,這部作品的過人之處,在於將寄件與收件的表述形構為一種分裂影像的表徵(我非我,亦是我)。作品中的流轉與變形題旨,是「邁克」的多重異變,更是其精神的一再萎靡與重振的運動。如果所謂的實驗性在這部作品具有啟發意義的話,那不是意味著封閉的自我隔絕,而是向自我的內在無限敞開,進行跨越時空縱深的挖掘與探索。
世安藝術創作贊助-表演類
陳雅萍│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舞蹈理論研究所 助理教授
▓ 非墨之舞
  這支從女書出發的影像與舞蹈作品,是近年來國內運用多媒體於舞蹈創作的實驗中,能夠使舞蹈身體、多媒體影像與敘事(narrative)產生有意義對話的創作。根據女書的線條筆畫之特點發展的動作語彙,使得身體面向有了屬於舞作的獨特表現,二位女舞者的服裝與互動關係之設計亦頗富巧思。尤其多媒體影像不僅傳達視覺意象,更能鋪陳出敘事發展:從飛舞的女書弧線筆畫開始,線條交織成象徵禁錮女性生命的「網」,交織的平面轉變成地景,其中長出一叢叢植物,女書字體如鳥般飛翔在林間,最後成群蜂擁於空中,象徵女性掙脫束縛、追求自由的渴望。在這些影像變化的過程中,舞者的身體多半能恰如其分的與之呼應。較可惜的是,舞作結尾語焉不詳,似乎無法傳達創作者所云「最後舞者…自信地畫出白色筆觸而塗去『女書』,展現女性在企圖逃離父權文化的束縛後終獲釋懷。」
劉守曜│導演 自由藝術工作者
▓ 非墨之舞
  《非墨之舞》以「女書」裡的書法與內容為發展主題,運用多媒體、現場表演與互動裝置為表現媒材,企圖表達現代女性的自覺意識。
概念清晰、技術成熟,整體構成層次分明、完成度高。影像創作頗佳,由書法的線、面到立體之間,加入了流動與文字、樹、鳥等的象徵意涵,讓技術與主題有進一步的連結。影像與表演結合頗為流暢,創作者除了用動作、影子、象徵、對位等手法讓影像與表演結合,也運用了顏色、服裝、人數來加強女性主旨的傳遞,細膩而完整。
《非墨之舞》作品成熟,技術與主題銜接巧妙、頗具創意,整體簡單、節制、細節處理細膩,值得推薦。
魏淑美│清雲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助理教授
▓ 非墨之舞
  《樹林或許點出女書出自中國鄉村農婦之手的背景,由小樹成長蔓延擴展為一片樹林的畫面,也可指稱她們所經受鋪天蓋地的性別壓迫;黑墨勾勒出的筆直樹幹畫面,與女書黑白分明的細長字形也能互相幫稱。清麗幽遠的笛蕭樂聲引發對遙遠她方的想像,國樂樂器特有的摩擦及括弦聲則帶有一絲悽涼哀怨的意味。
舞者身體隨著女書字體左右拉出的弧形與點線等構圖,頗有以筆/身紓發心中情感的盡情投入。兩位女舞者上下黑白服裝搭配顯現對比,舞者對視、彼此擠壓拉扯出的身體張力,或顯示了女性內化的壓迫與自我掙扎。
後段一人於角落處貼著背幕站立,形影孤獨面對森林中飛騰躍動的女書字體,顯露出女性與自我對話的那份孤寂。當森林中樹幹經聚焦越顯巨大壓迫,全面吞噬之際取而代之的是一女書字體集結成群的黑團,此時舞者進入恍惚旋轉,再次以身體演練女書右上左下的字形,伴隨著四散的女書字體,有著一份暢然如鳥振翅高飛的歡快。
最後,兩人跪地重疊身影上映照出影像投射的女書,雙人四臂前後交錯,一人起身離場,獨留另一人軀幹在黑暗中抖動出不規則、無定形的白色線條,此處倒看不出如作品簡介所述白色筆觸是由舞者手中的互動介面所製造出的,結尾處理過於草率與曖昧。